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康帝情感说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由开放型走向了内敛型,安史之乱以后形式上还是统一王朝,但是内部却已是藩镇割据,中央政令很难下达到各个藩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有一下几个原因。

1.府兵制的瓦解。

唐朝初期实行北周以来的府兵制,而到了玄宗时期土地大量兼并,致使府兵失去土地,大量逃役,而玄宗好大喜功连年发动对外战争,西北西南的吐蕃南召,北方东北的契丹、奚。杜甫的《兵车行》就描写的当时的状况: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府兵制瓦解,兵源出现问题,只能实行募兵制,士兵服役为了钱,而且各个节度使利用手中掌握的土地经济资源直接招募士兵,这样士兵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就大大降低,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之所以几个月就打到潼关,这也是重要原因。

2.强枝弱杆的错误政策。

同样为了对外战争,玄宗给了节度使越来越大的权力,节度使不但有兵权,甚至后面有了财政权和人事权,各个节度使手握重兵,兵士的战斗力远远高于政府所能控制的兵士的战斗力。早期的一些节度使如王忠嗣、哥舒翰、张守硅,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多都是忠君爱国的将领,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后来尤其安史之乱以后各地的节度使的地盘俨然已经成为独立王国,中央政府已经很难控制住了。

3.拉新打旧,以旧制新。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又认命了很多节度使来平叛,而这些新的节度使在安史之乱以后尾大不掉,又形成新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抗衡,甚至成了中央政府新的打击对象,泾原兵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原来的功臣又变成了叛军,如仆固怀恩等。而旧的叛军又没有被彻底清算,换个头衔又成了唐朝政府认命的节度使,如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彷河北中部)。

4.内部侵轧,有心无力。

安史之乱以后,肃宗,代宗,德宗时期藩镇俨然已经做大,几次想解决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德宗因为兵变又被逼跑去四川,后来朝廷内部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而朋党和宦官又与各地节度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主张打击节度使的宰相武元衡光天化日之下被节度使派去的刺客所杀,朝廷震恐无人敢言,可见节度使已经嚣张到何种程度。宪宗时期打击节度使整顿朝纲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总之安史之乱以后唐政府已经无力解决节度使问题,只能维持一个形式上的统一。






次大陆的风1


做事想问题,最忌讳的就是情怀满满,只要理想冲动而不顾格局博弈。

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为什么不消灭藩镇?为什么不再造统一?

一个简单反问就够了:谁出钱?

唐朝为何设置节度使和藩镇?因为不得已。唐朝为何不取消节度使和藩镇?还是因为不得已。

01.府兵制瓦解

一般来说,府兵制的瓦解,是因为均田制的瓦解。豪门兼并土地、人口大量增加,所以国家手中没有可供分配的均田了,当然府兵也就消失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因素,甚至这个因素能不能站住脚也不好说。

因为古代一直就是地广人稀,不是发愁人口过剩而是发愁地不得垦。正是因为安史之乱引发的再一次北人南迁,所以江淮地区才得到更深刻地开发。同时,安史之乱后,人口逃亡太多,北方又有了大量荒废的土地,这时候重新建立均田制岂不整合事宜。所以,均田制瓦解而导致府兵制完结,可能真的站不住脚。

那么,府兵制为什么瓦解了?

一个关键节点是高宗时期开启了与吐蕃帝国的战争较量。

这是一场持续了200多年时间的大战争。投入的兵力规模是空前的,动辄都是十几万、几十万的规模;战场幅员也是空前的,从陇西到河西再到西域和中亚全都连在了一起。

同时期,东北的契丹问题、北方的后突厥问题以及西方的西域问题,也爆发了出来。所以,高宗以后的战争,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长,关键是死人多。

但是,战场上使用的府兵,并非职业军人,他们既要打仗还要务农。持续几年外出作战,家里马上就会遭遇财政危机。所以,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府兵逃役问题,老百姓宁可自残也不当兵。而且,这个问题愈演愈烈。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就是当时的现实写照。

02.节度使形成

节度使,最初只设在缘边地区。但是,后来遍布大唐,成为藩镇。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后,大唐必须要用职业军人代替府兵,继续开疆拓土。

但是,节度使的权力,起初只是兵权,后来包举了财权和政权,成为掌控地方军财政的藩镇。出现这种局面,当然不是唐朝想要的,但这里面有太多的不得已。

隋炀帝大业五年,可统计人口有907万户、4600万人;唐武德七年,可统计人口200万户、1500万人。至盛唐,也就800余万户。大隋与大唐相差如此之大,不是差在了人口数量而是差在了治理能力。因为你数出多少人,才能征多少人的税。所以,大唐的财政一直很紧张。自李世民时期就一直奉行不给钱但给政策的财政逻辑。这就为节度使总揽辖区财权提供了可能。

唐初,效仿隋制,实行州县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后来变成了道、州、县三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国家长大了,地方也得长大,否则根本就治理不过来。汉朝也是这个套路,开始郡县两级,后来又在郡以上加了刺史一级。东汉,就直接分全国为十三个刺史部。为了提升边疆节度使的战争效率,节度使往往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和所在道的采访使,直接监察地方官员。所以,节度使的权力也就延伸到了地方政权。

到这个时候,节度使这个怪胎就最终养成了。他完全可以搞割据,甚至反过来对抗中央。因为手中有兵、有钱、有权,对外战争彪悍,对内战争也同样高效率。

03.节度使遍地

安史之乱前,大唐可以说没认识到节度使会出问题,甚至会出反噬中央的问题。但是,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造反,而且把盛唐打成了残唐。那么,唐帝国为什么不直接取消节度使制度、恢复府兵制。

平定安史之乱的八年时间里,唐朝不仅没有取消节度使和藩镇,反而大量诏封节度使、批量制造藩镇。为什么?因为节度使和藩镇的效率极高,平乱之时必须得用节度使。

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不是就可以取消节度使制度了。因为尾大不掉,他们真得能造反。也不行,因为很多地方就不是平定的,而是被招降的。比如河朔三镇,范阳、成德和魏博,本来就是安史之乱的旧兵旧将,只是改旗易帜、投降朝廷了。所以,唐朝肯定不能把这三个节度使给裁撤了。要是真有裁撤的本事,当时就该直接消灭,而不是招降,打不动了才会招降。

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一些节度使,算是有功之臣,也不能裁掉。因为也裁不掉,这些节度使早就成了小安禄山和小史思明。而为了看住河朔三镇和一些不听话的节度使,大唐就只能再建节度使拱卫朝廷。

所以,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和藩镇不仅没被裁撤,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而唐朝中央则越来越弱。

此时局面,就是节度使遍地。

但是,遍地节度使,并不是都不听唐朝中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和个别实力太强的节度使不听照顾,大部分还是服从中央命令的。但是,中央力量减弱是肯定的。比如河北地区,原来能提供朝廷税赋的大半,后来就直接不交税了。

04.节度使从根子上就裁撤不了

后来唐朝搞两税制,实际上就是对国家财政进行规范化建设,实施财政开源。开源的同时,也要节流。节流最效率方式,就是裁军。尤其是内地节度使手中的军队,除了留着造反用,真心没啥用。而且,裁军的工作,唐朝早就想干了,因为军队真得很费钱。

但是,节度使裁不了,节度使的军队也裁不了。不是藩镇的节度使不想裁,而是谁也裁不掉。还是那个最硬的问题:谁出钱。

自大唐建立缘边节度使以来,不是封了几个大官的问题,而是建立了十几个大规模的边防兵团。这些大兵团里面有几十万职业军人。安史之乱后,这个数字会更加庞大。

什么叫职业军人?他们不是府兵,没地可种,也不会种地,平生只会一件事,就是上战场杀人。

然后,就只能问一下了:这伙人怎么安置?朝廷下一纸诏书说裁撤,但是钱谁出?出多少?这些问题不解决,裁军就别想。

唐宪宗,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和淄青节度使,也收复了河朔三镇,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大唐的所有节度使都听话了,而且要是不让我当节度使,我立即奉诏走人。皇帝看谁不顺眼,可以把谁的节度使职位撤掉,但却撤不掉节度使。因为节度使手下的这伙职业军人得有人管。

公元780年,河北黜陟使洪经纶,命令魏博节度使田悦裁军四万。田悦前脚把这四万人裁撤了,后脚就把这些人给拦了回来,然后用自己的钱养活这伙人。

悦乃尽出其家财帛衣服以给之,各令还其部伍。自此魏博感悦而怨朝廷。

为什么田悦会这么做?收买人心吗?要当安禄山吗?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田悦也是一肚子口水:

你是让我田悦裁军了,你倒是把我节度使的官职也给撤了啊,我也就不用管魏博这个鬼地方了。既然你还让我管,那我就问你:这四万职业军人出去会干什么?不把这伙人留在军营,魏博藩镇还不得闹翻天,因为这四万人立即就会从官军变成匪军。

所以,大唐制不了节度使、治不了藩镇,到最后只能被节度使和藩镇给玩死。大唐即便亡国了,节度使和藩镇问题也没有解决。这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节度使和藩镇们,就在大唐的土地上杀来杀去,一直杀成五代十国。直到北宋立国,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节度使这个问题才总算画上了句号。但是,物极必反,历史又走向了另外一个轮回。


减水书生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既然如此,为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消灭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发展到像唐朝这样中央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时期,藩镇的设立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设立藩镇节度使的制度,那时节度使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疆土、巩固边防。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逐渐增多。节度使是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西汉诸侯王即无征兵、征税的权力,又无任免属下州县官员的权力。皇帝还向各藩镇派了监军(宦官担任),起监督的作用(叛镇除外)。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也是有存在之必要的。大唐帝国的疆域那么辽阔,周边强虏、虎视垂涎。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防都是靠诸镇兵顶着的:吐蕃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诸镇兵看着;南诏有剑南镇兵看着;契丹有幽州镇兵看着;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兵看着;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镇兵看着。那时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装备,只有骑兵、速度最快也日行不到千里。不敢设想、当外敌入侵时只靠中央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对付藩镇割据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着越来越做大的各地藩镇,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讨伐的战争,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是宪宗皇帝的这一系列的成果,也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一些地方的藩镇又开始发动规模不等的叛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继位的新皇帝也没有宪宗皇帝那样的气魄和胆量,使之一些个藩镇重新又坐大并与朝廷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政局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镇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大好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过了中央的实力,唐朝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心慈手软。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们,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安史之乱,以史朝义传首京师,河北诸将投降为结束标志。朝廷为什么没有顺势彻底消灭河朔三镇呢?

首先,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并没有发展出更先进的管理模式,边境问题还是要依赖藩镇来解决。河北诸将投降以后,不任用他们,也要派遣新的节度使去管理。新官上任,能不能降服这些骄兵悍将呢?存在一定的风险。再加上,平叛主将仆固怀恩害怕彻底平乱以后,自己有失宠和兔死狗烹的风险,既然河北诸将跪倒在自己的马前,乞求自己保全他们,不如就做个顺水人情,收了他们,后期他们也可以作为“党援”,增加自己在朝廷里的话语权。于是仆固怀恩就上奏朝廷,保全了薛嵩,田承嗣,李宝臣等人。

其次,话分两头,河北诸将虽然投降了,但是否还有一战之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朝廷收复洛阳的时候,史朝义听说官军要来,就和诸将商议,阿史那承庆对史朝义说:“唐若独与汉兵来,宜悉众与战;若与回纥俱来,其锋不可当,宜退守河阳以避之。”,叛军根本不惧怕官军,意思是官军来了就和他们拼了,如果是官军和回纥联军来了,咱们就撤。河朔三镇兵强马壮,这点朝廷在平叛过程中,应该深有体会。平叛主将不想打,河北兵有强,再加上朝廷经过连年战争,苦兵戈久矣,认为只要河北不再出乱子,继续任用这些人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同意了怀恩的奏请。

紧接着,又发生了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事,河北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彻底平叛的窗口期就这样关闭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个关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郑多维


前言:

我看很多人在回顾唐朝藩镇的历史,个人觉得离题万里啊。其实这个问题与最近很火的小李泌倒有几分关系。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能不能一鼓做气的消灭藩镇,皇帝的态度很关键。皇帝累了,想过几年清净日子,所以在选择做战方针的时候,真是怎么简单就怎么选,可惜了,简单的方案往往是后遗症大的方案。


一、 第一道选择题:先取范阳还是先取两京

当时的形势是:朔方的部队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而李嗣业等人也带着安西、西域的部队回援,官军越打越强,形势一片大好,反观叛军这边,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一场政变下来,损耗不少。

肃宗心情大好,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时候李泌出场,劝肃宗说:别急着打两京,让安西、西域的精兵往东北去,走太原,取范阳。肃宗一听就急了,长安近在咫尺,干嘛要大老远的去打范阳呢。

李泌说:我们现在的部队,主力是安西兵和胡兵。他们在西北呆习惯了,喜凉不耐热。我们趁着士气正盛,天气尚凉,一口气打下叛军老巢范阳,那两京的叛军就是无根无水,无本之末,不足虑了。假如我们现在去攻打两京,那叛军一旦失败,就会退回范阳。胡兵不耐热,不久就会退回草原了。等叛军恢复元气,还会再来争夺两京,我们还要再请胡兵帮忙,那这仗就旷日持久了。肃宗怎么选呢?当然是选择攻打两京了。哎,我离开两京已经很久了,迫不及待的想回到自己的家,所以大军还是先攻两京吧。皇帝一言九鼎。

所以彻底铲除判军的最佳时机就这么错过了。李泌最终也没在肃宗手下呆多久,选择了隐居,形势的发展真如李泌预料的那样,战局出现了反复。

二:第二道选择题:接受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

此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尾声了,叛军已无力再战,果断选择投降。根据历史的记载,仆固怀恩养寇自重,所以接受他们投降,并让他们镇守原有州县。而代宗这几年过的确实太辛苦了,再也不想再打仗了,只求安逸,所以同意了仆固怀恩安排。

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时河北诸州皆已降,嵩等迎仆固怀恩,拜于马首,乞行间自效;怀恩亦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朝廷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胡三省注: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

读到这段就觉得可气,在削平藩镇的最佳时机,不去消去藩镇,让藩镇合法化,后面的皇帝再想消除藩镇,可能性就很低了。确实有武宗、宪宗中兴,但是藩镇只是收敛了很多,但并没有消除。所以胡三省在注解的时候说:河北藩镇,自此不可制矣。

三:如何对待降将,个人的一点脑洞:

在田承嗣、李怀仙投降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愿意种地的,回家种地,不愿意种地的,可以官办屯田,把他们拉到营州、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边屯田边戍守。为了表明他们不是被流放的,可以给他们加官进爵,也可以赏赐财物,劳苦功高的,可以回中央任宰辅。反正内地不可能再有节度使,节度使只能在边疆。可以预见,会有一部分人继续叛乱,但平定只是时间问题。可惜了,肃宗、宪宗两代都不愿意操心,只想安逸,给子孙留下藩镇这个大祸根。


襄阳贾芸


我是闪电侯爵,我来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唐朝中晚期统治的大问题,它自安史之乱起,一直活跃于中晚唐的政治舞台之上直至唐朝灭亡。继之而来的五代十国其实就是唐朝藩镇的延续。

那么唐朝为什么一直没能彻底平定藩镇割据,实现大统一呢?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分析。

1.唐代宗时期,藩镇始立

安史之乱在经历了玄宗,肃宗两朝后,终于在公元763年,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继位的第二年,随着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等叛军大将的投降,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而最终平定。但是安史之乱的平定并不是唐朝最终武力统一的结果,而是唐庭与叛军残余势力的的一种妥协,为了安抚投诚的叛将,唐代宗不得不封田承嗣等人为郡王,并立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的由来,也是藩镇割据的开端。同时为表彰平叛众将的功劳,代宗也封了己方一批将领,其中郭子仪,李光弼自不必说,其他如田神功,张维岳等人也被封为郡王,节度使。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节度使的权利很大,可以藩镇内的军队调动,军需供应,民政建设,财政税收,可以说集军,民,财三政于一体,俨然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尤其是河北三镇,节度使的继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传子侄,或由部下悍将夺位。代宗大历三年(768),李怀仙为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所杀,三朱相继为节度使。十四年,田承嗣死,侄田悦承袭,代宗即予承认。这就造成了藩镇割据乱象的雏形。

而此时的唐庭可谓内忧外患,安史之乱造成的后果严重的,它不仅严重损害的唐朝中央统治的权威,对唐朝地方的经济尤其是北方地区,民生和经济都被破坏严重。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曾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更具体的描述了当时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场景。

同时,西南的吐蕃政权趁唐军撤走西北边防军主力,迅速侵占唐朝西北边疆,更严重的是,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20万军队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因唐军主力到达而撤退。面对如此严重的外患,由于唐朝防守兵力捉襟见肘,代宗皇帝也是颇感无奈。

此时朝局也并不平静,李辅国,鱼朝恩的宦官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任用私人,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迫害忠良,连郭子仪这样的重臣都曾被鱼朝恩打压,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也由此开始,唐代宗没能有效的限制宦官的权利,平衡朝局,朝政愈发混乱。所以这时的朝廷根本无力,也没有理由罢黜这些藩镇。

2.唐德宗,唐顺宗时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唐德宗李适继位初期,坚持信用大臣,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同时唐德宗一直试图以武力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节度使父死子继的惯例,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但德宗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与李惟岳密谋,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调军队,讨伐叛军,初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平叛的过程中,德宗的一些过激的手段引起了平叛将领的不满。幽州节度留后朱滔在平叛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但由于德宗没有让他统辖深州,也没有给予恒定七州的赋税以供军饷,心中怨恨,便与魏博节度使田悦等人一起造反。有大臣向德宗禀报这一情况,此时德宗却软了下来,他认为田悦尚未平定,不宜再树一敌,便封朱滔为通义郡王,实封三百户。朱滔见状,更加悖逆,各方叛将联合起事。最终引发了四王二帝的事件,幸赖李晟等将的浴血奋战,才最终平定叛乱。但经此大难后的德宗心灰意冷,在他的统治后期,姑息藩镇割据,,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大好形势和良好机遇,也转瞬即逝。藩镇割据专横,遂成积重难返。

唐顺宗由于身体有病,统治时间较短,也没能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3.唐宪宗—唐宣宗统治时期——藩镇割据局面时好时坏,忽明忽暗,存在好转的希望。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晚唐比较有为的几个皇帝——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

尤其是唐宪宗时期,经过多年的积累,朝廷的财政大为改善。唐宪宗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改革弊政,勤勉政事,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局面。他任用宰相裴炎主持平叛,任命名将李晟之子李愬为统帅,平定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乘胜又讨平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对当时各藩镇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各藩镇纷纷表示降服,并向朝廷纳贡,就连跋扈的河北三镇也被朝廷招降,唐朝从形式上又回归统一。

但这一局面在唐穆宗时期又被打破,唐穆宗即位后主张“销兵”(裁减兵员)。中央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河朔三镇”复叛。

幸好后继的唐武宗,唐宣宗是两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在稳定内政,打击宦官干政的同时,很好的抑制打击了藩镇势力的扩张,如唐武宗平昭义之乱。但这一时期并没有像唐宪宗时那样以武力统一藩镇,仅仅是对藩镇势力加以抑制。藩镇势力在唐朝后期的一些政治活动中也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如唐朝后期伐叛战争,经常征调这些藩镇的军队。且唐朝后期中央宦官干政严重,皇帝往往也依仗藩镇作为外部势力对宦官的权利加以制衡。所以这一时期,藩镇势力遭到打击后,与朝廷的关系相对微妙,不像早期那样经常反叛,同时唐朝中央也无力彻底平定这些藩镇,而是利用这些势力对朝局加以平衡。

4.唐懿宗—唐朝灭亡,藩镇割据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唐懿宗,唐僖宗时两个出了名的昏君,在位时一味的吃喝玩乐,歌舞升平,把会昌,大中两个时期积累的成果消耗殆尽,于是一场黄巢起义彻底打碎了唐朝统治的根基,尽管唐昭宗如何力挽狂澜,唐朝已是积重难返,最终叛臣朱温取代唐朝,建立梁国,五代十国就此开始,藩镇割据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总体来说,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又因唐朝中央平叛失败而愈演愈烈,再到后期被唐朝统治者利用,作为制衡朝局的一种外部势力,最终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一起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终归弊大于利。正如北宋大臣王谠所说: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 其初跋扈陆梁者, 必得藩镇而后可以戡定其祸乱,而其后戡定祸乱者,亦足以称祸而致乱。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藩镇割据的情况大概如此,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唐朝之所以没能,也最终没有彻底平定藩镇割据的原因。


闪电侯爵


我是史学长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者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唐德宗用武力尝试解决,非但没有成功,还引发了“奉天之难”。

唐玄宗时期,开始对边疆地区的政权,军权,财权交由边疆将领负责,从而形成了“藩镇体制”。安史之乱后,历代君主急切想解决此问题,但藩镇实力太过强大,朝廷财政应接不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的破坏,德宗在仓促,没有精心策划下,用武力削藩,触犯了藩镇将领的利益,导致削藩失败。

一、唐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准备不足,低估藩镇实力,才导致失败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与唐代宗都深知肚明,藩镇的危害,但刚经过安史之乱,百废待兴,只能采取“姑息”藩镇的策略。德宗继位,除旧革新,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任杨炎为宰相,对财政进行改革,把原归入皇室私有的财赋划入到国库,同时推行“两税法”,起初收到了不错的成效。改变了原来财政紊乱现象。夺回了地方财政权,增加朝廷财赋。给朝廷树立了权威。

《旧唐书》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

德宗急于求成的想解决藩镇问题,因藩镇的武装已直接威胁到皇权。从而德宗采取武力来解决藩镇问题,遭到了杨炎的极力反对。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了杨炎宰相之职,贬为司马。

德宗一意孤行的实行武力削藩,他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措施,同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最后出现“奉天之难”,迫使不得不中止削藩。

二、朝廷与藩镇的矛盾激化,藩镇利益受损,反弹所至

安史之后,唐王朝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同时唐统治者非常不信任藩镇将领。才组建神策军,用来压制京西北边镇。

安史之乱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破坏,朝廷在经济和军事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再加上神策军的兵力有限,作为德宗的主力军,在地位上有特殊的优待,进一步激化神策军与边镇军的矛盾。最后出现了“泾原兵变”的发生,直接中断了削藩的进程。

神策军是德宗的禁军,在政治地位上高于边镇军,经济待遇上也比边镇优厚,而刚组建的神策军,与常年在边疆镇守的军队,两支军队在待遇的反差,使边镇心理产生极度的不平衡。

陆贽曾言: “今者边穷之地,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之余,终年勤苦之剧,角其所能则练习,度其孤危,考其服役则劳,察其临敌则勇。然衣粮所给,唯止当身,例为妻子所分,常有冻馁之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削藩战争过程中,矛盾恶化,互相猜忌,再加上朝廷的经济状况日下,一系的问题,导致了“泾原兵变”。德宗最后逃往奉天避难。那么削藩战争,也只能终结。

总结:

德宗继位后,励精图治,除旧革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没有彻底的贯彻到底,他本人日益激进,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有策略方针,急功近利的心态削藩,造成了不可收失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重用杨炎对财政的改革,得到一定的收效,但过于猜忌朝臣,喜欢留须拍马之人,实行独裁。在组建神策军时,没有过于偏信神策军,使军队的矛盾扩大化,最后不得不中止削藩战争。




史学长空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虽然在平定叛乱后,唐朝国祚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再也无法重现昔日大唐盛世的辉煌。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大藩镇拥有太多自主权,以至于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最后才演变成兵祸。那么"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有没有采取积极的削藩策略,取消让自己吃尽苦头的藩镇呢?答案是藩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大批。

"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朝共设立了十大藩镇。而当叛乱平定后,全国的藩镇数量却达到了三十四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出于战争时期的需要。可当战争结束后,这些拥有高度自主权的藩镇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对于唐朝皇帝来说,削藩自然就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工作。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唐朝皇帝的削藩成果如何呢?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藩镇数量又继续增加到了五十余个,几乎整个唐朝都成了藩镇割据的天下。唐朝皇帝是疯了吗?为什么藩镇割据会越来越严重呢?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全国总兵力约为八十五万。当时全国统计到的户籍数为2933125(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3.5户家庭,就有一个人在当兵,用全民皆兵来形容也并不算夸张。然而在这种高度军事化的情况下,中央却没有一支具有规模的军队可供调遣,朝廷在军事方面几乎完全依赖各个藩镇的军队,而藩镇军队的控制权又完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因此,朝廷在自己手中没兵的情况下,想要削除节度使手中的军权,其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朝廷非常了解军事力量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危险,但它不具备消灭这种危险和对地方势力施加控制的手段。节度使和藩镇普通士兵也都用强硬态度对抗朝廷试图对他们施加控制的任何企图。因此并非是皇帝不想削藩,而是以当时朝廷的实力根本做不到。

那么朝廷能不能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来削藩呢?答案是也不行。775年,"河朔三镇"中实力最强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试图吞并邻近一个已更换节度使的相卫镇。此举一旦成功就会被其他实力强劲的藩镇所效仿,唐朝势必很快将重新陷入混乱之中,因此朝廷决定"摊牌"。

唐代宗下诏命令附近八个藩镇组成联军讨伐田承嗣。这项命令最初颇符合八镇节度使的心意,因为他们有的与田承嗣有私仇,有的担心田承嗣实力越来越大将会危及自己的地盘,还有的纯粹是为了趁此机会扩大自己势力。

田承嗣在八镇联军的合力攻击下节节败退,但他却用巧妙的手段成功说服了八镇节度使,让他们认识藩镇间彼此利益一致,而不是与朝廷的利益一致。结果田承嗣虽然元气大伤,但却保持住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地位。朝廷想让藩镇之间相互厮杀,彼此削弱的企图基本失败。

既然大的藩镇无法铲除,那么朝廷能不能先从捏"软柿子"入手呢?答案是也不行。因为军事力量基本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如果朝廷想要依靠藩镇节度使的力量来实现削藩,结果往往是获胜方的藩镇取得了最大利益,朝廷反而没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而且这些实力较弱的藩镇往往还是中央政权的坚定拥护者,朝廷自然没道理去削除这些藩镇。

因此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唐朝统治者只好一方面加强中央军队(神策军)的建设;一方面设立更多藩镇来彼此牵制,抵消出现单一藩镇实力过强的情况。唐朝皇帝在不同派系之间"走钢丝",最终在艰难维持了一百多年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周朝文DMU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正当大家以为大唐可能会重回往日的荣光时,才发现昨日已经无法重现了,藩镇彻底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毒瘤,直到毒死了唐王朝。

为何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唐朝一直无法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呢?

一、痛失好局

唐代宗李豫的错误是巨大的,他对于安史之乱的旧将们过于宽仁,不仅给予河朔三镇以很高的待遇,对其他割据者也一再姑息。使得地方节度使肆无忌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都完全独立,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封建军阀王国。

其后,唐德宗时期,试图裁抑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措置失当,猜忌将领,不但未收成效,反而使战祸日益扩大。

到了创造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时期,他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愬,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不过宪宗后来渐渐骄侈,不思进取,放松了对藩镇的管制。

到了唐穆宗时期,藩镇势力再次崛起,即使到了“小太宗”唐宣宗时期,也没有扭转这个局面直至唐亡。

二、军力废弛

唐朝的中央军事府兵,在府兵制下,将帅皆临时派遣,无事之时,将居于卫,兵散于各折冲府,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平时受折冲都尉教练,有事则受将帅指挥,事毕辄将归于卫,兵散于府。在唐玄宗后期,府兵逐渐废弛,战斗力愈加低下,军队凝聚力很差。

而藩镇之兵是自行招募的,他们吃的是节度使的饭、花的是节度使的钱,自然心向节度使,战斗力也是十分惊人。相比之下,府兵优势全无。

三、经济疲软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这也是让唐中央捉襟见肘的地方。节度使原本只是地方的武官,在唐代宗时期,他们获得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些节度使甚至还历代世袭,尤其是一些南方的节度使,他们垄断了经济,这让依靠南方赋税的唐中央的财政和粮食无法保障,当你在钱上面受制于人的时候,你便有通天的本领也是无奈的。

四、内有权宦

还是那位唐代宗,自他开始,宦官真正的走向了唐朝的政治中心,甚至后期宦官废立皇帝也是常见的。加上下面大臣党争不断,造成了唐帝国严重的内耗。加上唐朝后期的皇帝多数都是无能之辈,且荒淫无耻,国家更是每况愈下,哪还顾得上对抗藩镇呢?

五、外有豪强

当时的唐帝国除了面对来自东方的各路藩镇(首都在长安),还要应对吐蕃的挑战。

唐代宗时期,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后来虽然收复西京,但吐蕃成了其心腹大患。

显然,唐帝国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

六、民变四起

显然,每到帝国的末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民变,唐朝也不例外。其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因无田而四处流亡,苛捐杂税繁重,统治集团奢侈无度,加上天灾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大众煎熬在死亡线上,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终于导致了唐末农民大起义,最有名的要数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了。后来的朱温就是黄巢的部将,他从义军到节度使,最终成了大唐的掘墓人。

藩镇割据影响的不止是大唐。唐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其实就是藩镇割据的一种延续,甚至影响了后来的两宋。从北宋开始重文轻武,节度使成了虚职,过犹不及造成北宋对外军事能力较差。到了南宋,宋高宗为了抑制武将,甚至不惜冤杀岳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黑水布衣


唐朝可以平定安史之乱,但是为何没有能力消除各地的割据武装呢?安史之乱完全是唐王朝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安史之乱只有八年,但是这八年,中央政府为平定这场叛乱经历了三代帝王。而且更令人无奈的是原本安史之乱是可以迅速平定的,但却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不作为和中央决策层的瘫痪,而导致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平定真的是中央政府对于叛军的胜利吗?其实并不是否则唐王朝在之后也不可能无法治理各地的藩镇。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在这期间唐朝有过多次可以结束叛乱的机会,但总是因为唐玄宗和唐肃的心急,导致整个唐王朝耗尽国力。

原本唐朝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军队镇压这场叛乱。但很可惜唐朝的领导层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前方军队阻挡叛军的进攻。甚至要求其主动出战,又没有必要的援助和策应,失败是必然。不得已又请了,很多外国军队,作为高昂的代价,准许这些外国雇佣兵在收复地区任意抢掠财货人口,作为报酬。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这也是为何在叛乱平定之后,唐王朝的势力彻底衰弱。具体而言,在公元761年安史之乱的叛军领袖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这也标志着这一场叛乱快要走向终结。因为在此之前叛军气焰更盛于中央军,但是在这之后叛军内部开始离心离德。

也正是在此时唐朝的军队才开始真正收复失地,安史叛军逃回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在中央政府的诱降下,多名武官选择投降,史朝义自杀身亡。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在叛军没有大伤元气的前提下,通过将领投降的方式解决的。唐王朝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奋战对于消灭叛军没有十足把握。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只能妥协。对安史叛军没有进行过任何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安史之乱的平定只是消灭了当时的领头首领,还是因为叛军的内乱,并没有消灭任何判断的根基和主体,使得在战后唐王朝的重建过程当中,各地藩镇权力过大。

因为唐王朝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结束这场战争。并不想要战争继续发展下去,同时大量的雇佣军也使得中原地区生灵涂炭。而安史叛军所掌握的河北是能联通中原的最富庶地区,如果依然要和外国雇佣军合作,彻底剿灭,那么在战后的税收要遭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准许叛将投降并且不追究任何责任。这种妥协使得中央王朝的权威下降,因为这场延续八年的全国性叛乱,所有人都免于惩罚,还保留军权。更为了给予妥协唐朝的中央政府还保留各自叛军的地盘,叛军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方节度使,手握地方军政大权。

这些骄兵悍将完全不把唐王朝放在眼中,只是在名义上服从唐王朝的领导,将自己合法化。其中的河北三个军镇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刚才说过唐朝为了保证战后的税收,在中原付出请雇佣兵的惨痛代价之后不愿意是河北这块距离地区再次被抢掠一空。因此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是这些富庶的地区最终也没有掌握在中央政权的手中,而是分给了安史叛军的三个降将,成为三镇节度史。而节度使又握有地方的军政大权。这三个叛将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合法化,而且还掌握了最富庶的河北地区名正言顺的成为地方首长。不仅可以自己训练军队而且大量的税收都被截流。

可以形成自身内循环,经济政治等等方面都不依赖于唐朝中央政权。骄兵悍将掌握了经济基础优良的河北成为唐朝的最大心病。当然此后100多年唐朝也一直想要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比如说在唐宪宗时期,河北三镇都归想中央接受中央的人事安排。但是这一时间并不长,因为这么做的前提是中央不能够损害对方的利益。但是一旦触动了关切利益时,又会成为独立王国的状态。而河北这三个节度使也更给了唐朝各地节度榜样纷纷与中央教版。如果单是这一个问题,唐朝还是有实力解决的,但问题就在于唐朝的中央也出了问题,宦官,官僚阶层又分为牛李党,牛党,李党,皇帝和宦官在中央残酷厮杀。

导致朝内无法整肃内政,外无法镇压藩镇,拖到最后唐王朝无力回天,尤其是宦官专权到了中晚堂甚至危害比藩镇割据还要严重。唐朝的宦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不仅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还握有军队。可以随意废立和残杀皇帝。而党争更给唐王朝拖了很多后腿,持续40多年,使得唐朝的官僚阶层相互攻奸死斗。对唐王朝中后期的政治走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甚至到最后党争变为依附宦官相互攻讦,还与地方割据势力纠缠的顽疾。最终唐王朝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所有的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导致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