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作業錯誤率高,考試總是馬虎,到底該不該批評?

#

孩子寫作業錯誤率高,考試總是馬虎,到底該不該批評?



我該不該批評孩子?


一位一年級孩子的爸爸最近有點小煩惱:孩子寫作業倒是很積極,既不用陪著寫,也不用大人督促,寫得也挺快,但就是錯誤率比較高,大人覺得根本就不應該錯的地方,他總是得出點小錯。考試時也馬馬虎虎,能考一百分的,也就考到95、98。他問我:這種情況,我該不該批評批評孩子,讓他認真點?

如果是我,我不會批評孩子,也不會說他不認真。我會告訴孩子寫作業可以慢一點,不用太著急,同時幫孩子分析經常出錯的地方到底在哪兒,因為“不明白”出錯的,給他講透徹,因為“不小心”出錯的,幫孩子找到那個可能造成他不小心的“點”。孩子本來就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做錯題再正常不過,如果做什麼題目都一做就全對,那還需要去上學嗎?

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寫作業時會存心出錯,考試時會故意少考一點分數,並因此挨老師和父母的批評;會出錯,肯定有更具體的原因。能在這一點上和孩子“共情”,父母對孩子就會寬容得多,自己的煩惱也會少得多。當然,孩子容易出錯,確實需要解決,但更有效的辦法不是批評,而是提供有效的幫助,為這點小事批評孩子,很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做起題來戰戰兢兢,更容易出錯。

“批評”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常規方式,多得讓人幾乎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這件小事,讓我想到一個不太好的可能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用到“批評”手段的時機,是不是有點太多?一是,常常把“批評”當成“教育”,教育孩子時,除了批評,想不起來其他方式;二是,使用批評時,很少區分什麼樣的事需要批評、什麼樣的事不需要批評。


我們是不是搞混了“教育”和“批評”?


教育是教育,批評是批評,它們不是一回事。教育的目的是幫孩子把不會的學會、把不懂的弄懂,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慢慢成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講解、示範、說服、溝通交流等等,當然,有時也需要用到批評。

但批評只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既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建設性的工作,但在建設性上,批評顯然要差得很多。

雖然有時我們必須嚴肅地指出孩子的一些缺點甚至錯誤,告訴孩子“你這樣不對”“你這樣不好”“需要改正”,但如果使用不當(常常是因為成人自身的侷限),批評會不可避免地變成抱怨、指責,包含父母的負面情緒——憤怒、焦慮,或者至少是“不高興”,同時也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包括沮喪、消沉、憂慮、恐懼等等,有時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和抗拒。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批評應該能少用就少用;如果確實需要,父母也應該有意識地把它控制在不包含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的程度。但事實是,不少父母不但把“批評”當成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或者至少是主要手段,而且在批評孩子時,也並不控制批評的“嚴肅”程度,常常把本應“就事論事”的批評一路拔高,變成上綱上線的指責,變成給孩子貼各種各樣標籤的行動。

比方說,孩子做錯了一道題,那麼批評可能是“你不認真、不仔細”,孩子沒有考到讓人滿意的分數,批評可能是“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學習態度不好”“你不求上進”。把批評使用到這種程度,它原有的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作用就已經完全消失了,它會成為對孩子的攻擊、否定,成為成人憤怒、失望情緒的宣洩,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自信。一個顯著的事實是,越是經常被罵,孩子表現越差。


該批評的批評,不該批評的用不著批評


看到或者得知孩子哪裡表現不佳時,“我去批評他”幾乎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但做出這樣的反應時,人們很少先想一想:這件事需不需要用到批評?孩子打同學、罵老師、上課故意搗亂、無故不完成作業、對父母和其他人態度粗暴無禮、惹事生非、胡作非為,要不要批評?當然應該批評。孩子不留神做錯了一道題、考試比你期待的少了幾分、你認為他應該會做的題目而他不會,這樣的事需不需要批評?我認為並不需要。

我家有兩個孩子,這兩類事情的差異之處,就是我們對“什麼樣的事需要批評,什麼樣的事不需要批評”的基本尺度。我們把這個尺度概括為:是否傷害自己,是否傷害他人,是否傷害社會,以及這些事是否是明知故犯。

比如,他失手打碎杯盤,我們會關心他有沒有劃傷自己,不會批評他“怎麼這麼不小心”,但如果他生氣砸碎杯盤,我們肯定會批評。

他不會做題,我們會幫他一起做,不會有任何批評,但如果他因為不會做題而對父母大發脾氣,我們肯定會批評。

他考試沒考到理想分數,我們不會批評,但他考試交白卷,或者一看到分數就氣得撕了卷子,我們肯定會批評。

他在家裡玩遊戲,玩到興奮之處大喊大叫幾嗓子,我們不會批評;但他走在路上玩手機或者在車上開著外放玩遊戲,我們肯定會批評。

所幸的是,後一類事情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生過,所以一年之中,我們會用到批評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兩三次。

如果父母能夠對“什麼樣的事需要批評,什麼樣的事情不需要批評”建立起一個相對寬鬆的尺度,你會很容易發現,嚴重到需要動用“批評”這種相對嚴厲的手段的事,其實並不多,相當多時候,父母把批評給過度使用了,或者說得不客氣點,是濫用了。

一歲孩子碰電門,是因為他不知道那樣做很危險,但一些父母會用到批評;兩歲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玩,是因為那是他的玩具,他有權決定要不要跟別人分享,但一些父母會用到批評;三歲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玩,可能是因為他更喜歡自己玩,但一些父母會因此批評孩子“膽小”“內向”……

經常使用批評的父母,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用“完美”的標準要求孩子,只要認為孩子做了什麼讓父母不滿意的事情——沒達到父母的要求,給父母帶來了麻煩,造成了小小的損失,讓父母感到不太有面子,就都需要批評,而不去區分事情的嚴重程度,以及孩子是因為認知、經驗、能力不足才會出現那的狀況,還是故意做成那樣。這樣使用批評,會讓孩子每一天都生活在負面評價之中,難以保持穩定的愉悅狀態。比如,我就無法想象,一年級的孩子寫完了作業,興沖沖地來跟父母彙報,卻因為做錯了幾道題,劈頭蓋臉地遭遇到一頓批評,他的感受會如何?我想,不會比一個主婦精心給家人做了一桌子菜,卻被挑剔這個太鹹、那個太淡、那個太油時的感受更好。


不批評,怎麼辦?


如果少用批評,遇到孩子做事做得確實不太好時,父母該怎麼辦?我想,我們還有很多溫和且有建設性的方式可以選擇:他不會的,我們耐心地幫他學會;他不明白的,我們一步一步地給他講明白;他有困難的,我們全力幫他解決困難;他經驗不足的,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他能力欠缺的,我們想辦法一點點幫他提升能力……總之,少批評,多鼓勵,多幫助,多支持,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益。

不少父母都會遇到“批評孩子不管用”的情況,那不是因為你的批評孩子不肯聽,而是因為批評的效力,本身就極其有限。

還有一些父母會遇到得時刻監督著、批評著,孩子才肯認真做事,父母稍一疏忽,孩子就為所欲為的情況,那不是因為監督、批評得不夠多,而是因為孩子被批評得太多了,在心理和行為上都形成了一種“他律”的慣性——好好做事是因為怕批評,而不是因為“我想做得更好”

很顯然,“我想做得更好”,才會幫孩子形成自覺和自律,也是父母更希望看到的狀態。

批評不是什麼好方法,能少用盡量少用,而且一定不能用於那些完全不值得批評的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