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妙趣动物园


古语讲入乡随俗,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不但生活习惯会维持改变,语言也会发生变化,而闯关东人群的下一代,在东北的语言环境当中长大,自然而然不会再讲山东话。

方言被当地语言同化

虽然当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群体非常大,但是平均到东北三个省份,人群呈比较分散的状态,所以不可能因为几个人的山东话,而影响一个地区,而一定是某个地区的方言影响山东话的使用群体。或许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因为语言的定型,还会继续使用山东话,但是下一代从上学开始,便处在东北话的环境当中,那么自己的方言定型,肯定还是东北话。

东北与山东相同方言城市

不过东北地区有两个城市属于例外,一个是大连,一个是丹东,这两个城市的方言与山东方言的某一支是一样的。闯关东之时,有两条路线,其中一条便是从烟台经渤海在大连或者丹东登陆,所以在大连和丹东形成了山东人大型聚集群体,人数多了也影响了当地方言。当前两个城市,尤其是大连所使用的方言,与山东烟台的方言,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也能够看出群体对方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东北方言起源

东北的方言起源比较早,并且融合的方言种类比较多,从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华夏民族便不断融合壮大,人口流动也更加频繁,那时的山东、河北一带就与东北往来频繁,融合了东北当地的原住民族语言,初步形成东北方言,后来汉朝、晋朝、唐朝等,也不断有中原人口流入东北,再次巩固东北方言,明清及民国时期,东北的汉族人越来越多,加之东北曾受国外列强统治,方言最终就是我们当前看到的。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老乡,他是50年代去东北的,他媳妇是东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东口音,但到了他孙子辈,完全就是东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给东北人,现在已经一口的东北口音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来说,相比于当地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生存环境,自带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东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大槐树的老家传说。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经过了几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经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中再也寻不到山西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强弱问题。

满清入关,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终不同样被同化了吗?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词汇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但主体仍为汉语言系统。主要是在东北,汉族仍然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东北人口中,河北,山东,河南的移民汉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东北的卫所,依然是汉语体系,各种语言交相融合最终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山东味儿


我在东北待过几年,

回北京后,

听北京话特别别扭,

垮的难听,

东北话好听,在北方已经是共识,

东北话不但好听,

东北话还好学,

因为东北人说话舌头不打弯,

一学就会。

在东北待几年,就会满口东北腔,

我回北京十几年了,

别人还能听出我话里的东北味,

我去的是黑龙江,

纯真的东北话在吉林,

黑龙江外来人员多,

东北话的味不足。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我发现一个问题,黑龙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东人,而我们吉林德惠这边,闯关东也都发生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

比如我家家谱记载。我家祖上来自山东河间府的李家庄。名字叫李发

我已经是第七代人了,而周边90岁老人也都说的东北话。

是不是黑龙江闯关东比吉林晚?


东北味道


我1965年上小学二年级,听老师说当老师必须讲标准普通话,不然不准许当老师,不准有地方方言腔调,说这是上级发文规定的,

直到我高中毕业从未见到一位南腔北调的老师,都讲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在边远的农村学校也是这么严格,发音带有方言腔调就当不了老师。

当初黑龙江各行业说话南腔北调的很多,从事教育职业的一个也没有,这方面当时做的非常好,

当时的小伙伴谁讲南腔北调的方言腔调,谁就被伙伴们起外号讥笑打闹,什么小山东,小老坦,小河南,小山西,老伞西,脑壳(四川)小黄梅,小折头,等等,

老师不让给讲方言的同学起外号,说是不尊重同学,应该帮助同学改正语言发音,可老师一走小伙伴打闹依旧说笑。当初普通话的强力推广,得益于当时党有远见的好政策,


耿直讨人嫌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我的姥姥姥爷故乡是山东泗水,爷爷奶奶故乡是山东安丘。其实我根本弄不明白这两个地方分别都在山东的什么位置。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建国前就从山东到沈阳谋生了,我父母那一代都没回过山东老家。爷奶和姥姥姥爷一直到老说话都有山东口音,小时候我个别词听不太懂。到了父母这一代就已经是辽宁口音了,但其实辽宁口音我觉得和山东话有点儿像。


含苞菡萏


山东人闯关东大多是坐船的,在两个地方登陆,就是大连和丹东,然后再一路向北。所以,大连和丹东人讲话山东味儿很浓,大连往北一直到四平,讲话都带山东口音,只是越来越淡。丹东往北到通化白山也是山东口音越来越淡。


越王勾践1212


闯关东的大多数都是建国前的事,随说解放以后也没有担是岁数都八九十岁了,现在的原籍山东人都是第二代了,他们语言自然容和到当地了,在说他是在东北这上学,学的就是普通话……

在过三十年怕是一句山东话也不会说了,我五十多岁了有时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东话……比如俺家,俺这一块,妈妈,叫娘,吃大煎饼,卷葱,吃酱,喝玉米面粥,这些都保留下来的山东人的习惯……


公证25324572混蛋


许多人总是用固定的僵化的观点看事情,没有看到语言也是变化的,方言也是变化的,随着人口流动交往的增加,这种变化更大。我在外工作四十多年,老家口音很重,许多人听了就知道某某地方的人。可是,老家的年轻人,口音反而不重了,逐渐向普通话靠近。


用户6887690113065


马未都说过这个事,就是东北话是什么话,东北话是说垮了的山东话。东北以前没方言,那地方满族人不开放,后来开放了,开始闯关东,山东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样,去了以后综合了各种口音包括当地的口音,这才有了东北话。而且东北好多地方还有很正宗的山东话,就是没说垮的山东话,可以说山东话对于东北话的影响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东方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