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3月19日,參加學院線上學堂又迎來了一位重磅嘉賓——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他以“新基建浪潮之下的科技產業化機遇”為題作了一場精彩的分享。

2014年成立的明勢資本是聚焦科技創業領域的一支早期基金,一直專注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企業服務、智能製造、智能硬件+IoT等領域,是理想汽車、小牛電動、赤子城、神策數據等知名企業的早期機構投資者。

黃明明在分享中談到,數字化中國(Digitalization of China)將是中國未來10年、20年最大的機會。這對有志於在傳統產業升級領域耕耘的創業者來說意味著巨大的空間。圍繞這一關乎未來發展的趨勢,參加學院也計劃在2020年推出新的產業升級課程,助力本輪產業升級改造,敬請關注。


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嘉賓 | 黃明明,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

整理 | 參加君


01 什麼是未來中國10年、20年最大的機會


疫情期間,國內多省推出了總投資近25萬億元的“新基建”計劃,5G、AI、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都是明勢在過去五年專注的領域。無論是“舊基建”還是“新基建”,基礎設施建設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都是意義非常深遠的。


俗稱“鐵公基”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 過去投資近5萬億的這一波基礎設施建設為我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催生了我國現代物流行業,打通了整個製造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使得今天的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完整、縱深最深的製造業產業鏈。即便在中美貿易戰最激烈時,美國聲稱要把佈置在中國的供應鏈搬回美國或者搬到東南亞,都是短期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造車為例,中國長三角地區擁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完善的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鏈。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就曾表示,選擇一個汽車的生產基地,基本上要求一輛汽車幾萬個核心零部件80%~90%的生產者不能在方圓300公里以外的地方。特斯拉進入上海後就非常準確地選擇了長三角的核心地帶——上海臨港,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個新的超級工廠便可以正常開工,且供應鏈上下游的配合和集成已經可以走通。如果沒有此前長三角地區在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年積累,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中國“基建狂魔”名號的由來絕非偶然。正是中國在以“鐵公基”為代表的舊基建上的投入,締造了中國今天世界工廠以及全球進出口中心的地位。


有人說傳統基建對GDP的拉動效應是1:1.5,但這算的只是表面的賬。

若是將傳統基建對中國整個製造業產業鏈的聚集效應,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建立以及對進出口貿易、電子商務的促進全都考慮在內,其拉動作用能達到1:5甚至是1:10。


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如果說舊基建打造工業化社會基礎設施,新基建打造的則是數字化社會基礎設施。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包括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個方向。


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明勢認為,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後,數字化中國(Digitalization of China)將是中國未來10年、20年最大的機會,即通過自動化設備、機器人、IoT傳感器、5G基礎設施、 SaaS服務平臺以及AI和大數據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幫助各行各業實現產業的在線化、數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改造。


新基建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年修公路、修鐵路、修機場、修碼頭。未來10~20年,新基建對GDP的拉動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明勢認為至少能達到1:10,它將為中國數字化社會的建設和升級打下重要的基礎。


02 美國新基建:催生一批劃時代企業


關於新基建,我們可以與美國進行一個類比。


美國在20世紀80、90年代,面臨的經濟形勢與外部壓力跟中國非常像。

當時美國經歷了戰後“baby boomer”(嬰兒潮)一代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速放緩,城市基建、公路網絡等所謂的“舊基建”已經基本完成,人均GDP也達到了1萬美元,同時美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國際競爭力正在衰退,多個行業面臨裁員,民營企業紛紛要求放寬行業管制。


里根總統推出了信息化時代的新基建,啟動了全球首條海底光纜、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等工程,在很多方面與中國的新基建以及供給側改革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美國也不可能再次引領全球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浪潮。


當時,美國的新基建在零售、物流等多個領域都催生了一批後來堪稱現象級的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


沃爾瑪:披著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


我們都知道沃爾瑪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但它其實是一家數字化方面最優秀、最領先的零售科技公司,可以說它是一家披著零售外衣的科技公司。


1983年,沃爾瑪已經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條形碼來掃描銷售終端數據的企業。通過手持設備把陳列商品的銷售信息數據化,包括EDI(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數據採集,把前端的銷售數據、銷售終端的數據、庫存數據以及供應商的生產線數據進行數據鏈的打通。這跟30年後的今天,阿里講的新零售、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異曲同工,只不過今天的技術手段更加先進,但其本質是一樣的。1987年,沃爾瑪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非官方利用衛星進行數據交換和採集的公司。


正是由於一系列技術革新頗有成效,沃爾瑪的銷售額持續高速增長,從1980年的9億美元左右提升到了1989年的超200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美乃至全球第一大零售公司。


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如果一家零售企業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是通過補貼打出來的,那並不是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是通過在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持續投入,實現整個供應鏈系統效率的最優化,提供給用戶在全球範圍內最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別人很難超越的壁壘。


FedEx: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再如,物流行業也是中國的VC和PE重倉佈局的一個行業,我們可以來看FedEx,它其實也是一家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


FedEx是全球最早採用COSMOS(客戶服務線上作業系統,Customer Operation Service Master On-line System)、GOC(全球運營控制,Global Operations Control)以及DADS(數字輔助調度系統,Digital Assisted Dispatch System)的公司,從下單到交付完全用數字化系統進行跟蹤和監督,優化效率,進行可視化管理。


FedEx在科技領域的投入成果斐然,20年內收入增長了42倍,從1980年的4億美元提高至1999年的168億美元,遠超競爭對手。


03 新基建絕不僅是外部壓力之下的應對


如果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之下的應對,其實是一種比較短視的觀點,這種觀點沒有看到國家的戰略佈局。其實,這次新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推出與新冠肺炎的爆發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而是醞釀了很久的國家政策,疫情頂多是加速了計劃的推出。我們可以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來做些分析。


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同經濟發展有著正向相關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跟國家政策密切相關,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年輕人口的紅利,使我們不管是在製造業還是在消費端,都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是我們過去三十年高歌猛進、打下家底的重要驅動力。


目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2018年我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2%,我們預計2025、2026年前後中國人口將會出現負增長。

這個階段有點像美國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快速進入老齡化,同時年輕勞動力供給不足,出生人口又在快速下降的情況,這必然會造成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2007~2018年,中國年人均收入在以12%的速度提高。整體而言,今天中國藍領工人的工資依然是美國的⅓~½,可往上走的話,中高端人才的薪資水平已經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比如,國內中高層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已經接近美國,國內系統架構師、數據倉庫架構師等最高端人才的薪酬甚至已經超過美國。這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非常嚴峻的變化趨勢。


目前,中國的GDP增速已經從兩位數降到了7%,2019年的GDP增速是6.5%。相比GDP的下滑,消費端的銷售額增長率的下滑更厲害。中國智能手機在去年第一次出現了總銷售量下降5%;汽車在去年第四季度的銷售比前年同期下降了12%~13%,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數字,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在消費端的增長上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頸。


另一方面,從互聯網的滲透率來看,今天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用戶,但滲透率上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在數字化基礎設施上,頗具發展潛力。


追求數量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國家鼓勵高工業附加值的項目,同時更多的人口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向附加值更高的第三產業轉移,這會導致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持續增加。與此同時,我們面臨勞動力數量的持續下降。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也需要通過數字化中國的建設去填平。


舉例來說,明勢資本去年投資了軟件機器人RPA項目——雲擴科技,通過軟件機器人去替代白領的簡單重複性工作,在律師、會計、財務、人力資源等很多領域都可以得到廣泛應用。預計未來5~10年,白領50%~60%的簡單重複性工作都會被RPA機器人所代替。

明勢資本黃明明:僅僅將新基建視為疫情等外部壓力的應對是短視的

中國人口結構性變化趨勢加大了新基建、數字化中國和新技術應用的槓桿效應。疫情趨緩後,企業應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勞動力人口相對充沛時,積極前瞻地佈局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隨著AI、企業服務等廣泛應用,勢必會減少經濟體對人員數量的依賴,進而緩衝因勞動力人口下降帶來的人力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