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傳統文化

化學與傳統文化

1.中國古代化學的工藝簡介

(1)煉製陶器

陶瓷是傳統的硅酸鹽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屬及其化合物,在高溫燒製時金屬及其化合物發生不同的氧化還原反應,產生不同顏色的物質。

(2)冶煉青銅

冶煉青銅的過程大致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入煉爐內,點燃木炭熔鍊,等火候成熟,棄去煉渣得初銅。初銅經提煉才能獲得純淨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3)造紙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的竹紙製造方法為例,步驟如下:

①斬竹漂塘:將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鹼性脫脂、殺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處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爛,形同泥面。

④蕩料入簾:將被打爛的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

⑤覆簾壓紙:將竹簾反過來,使溼紙落於板上。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疊積上千張溼紙後,加木板重壓以擠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乾:將溼紙逐張揚起,生火焙乾。

(4)黑火藥

主要成分:硝酸鉀、木炭和硫黃。

反應原理:2KNO3+S+3C=K2S+N2↑+3CO2↑。

(5)釀酒

先用米麴黴、黑麴黴、黃麴黴等將澱粉分解(水解)為葡萄糖,稱為糖化;再用酵母菌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發酵後的混合料經過蒸餾,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

染色是一個很古老的工藝,即用染料使物品著色。

2.常考經典史籍材料歸納

(1)《漢書》中“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裡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內篇·黃白》中“曾青塗鐵,鐵赤如銅”,其“曾青”是可溶性銅鹽。

(3)《本草綱目》中“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鹼浣衣”裡的“鹼”是K2CO3。

(4)《天工開物》中“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裡的“石灰”指的是CaCO3。

(5)《神農本草經》中“水銀……熔化還復為丹”裡的“丹”是HgO。

(6)《本草經集註》中區分硝石(KNO3)和樸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這是利用了焰色反應。

(7)《夢溪筆談·器用》中“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幹,不爾則多斷折”裡的“劑鋼”是鐵的合金。

(8)《本草圖經》中“綠礬形似樸消(Na2SO4·10H2O)而綠色,取此物置於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裡的“綠礬”是FeSO4·7H2O,描述了綠礬受熱分解的現象。

3.解題關鍵和思維建模

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是根據所給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並正確解讀,轉化為化學學科中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分離與提純方法、反應類型及反應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識。解題的思維模型如下:

化學與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