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道路上第一位重要的國君,沒有他,就沒有秦始皇的霸業

公元前625年的春天,秦國再次進攻晉國,當年孟明視逃回晉國時,曾經許下三年之後回軍拜謝的諾言,此刻離當年僅過去了二年。

如此急於出軍,一是秦國急於洗涮崤山之戰的恥辱,秦穆公報仇心切,再者去年楚成王去世的消息對他也有一定的刺激,當年的老對手老熟人一個個都去世了,這也意味著他老人家也有隨時崩掉的可能,與晉國的大戰,是實力的較量 ,也是秦穆公與時間的賽跑。

另一個原因是晉國發生了一些有利於秦國的變動。晉國最厲害的軍事指揮家先軫去世了。

秦國統一道路上第一位重要的國君,沒有他,就沒有秦始皇的霸業


先軫是戰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先軫是自求一死。

自從在晉襄公面前吐了口水之後,先軫陷入了後悔當中,尤其是晉襄公完全沒有把這當回事,任何懲罰措施也沒有。這樣的寬大在古代君子眼裡比鞭打都難以接受。也就在那一年,有一夥狄人攻打晉國,晉襄公親自出徵禦敵,在那次戰鬥中,先軫做出了戰死而正已刑的決定。

“我放任自己在國君作出無禮的舉動,國君沒有計較,我不敢不自我懲戒!”

說完這一句,先軫脫掉頭盔衝進狄人的軍陣並戰死在那裡,

秦國統一道路上第一位重要的國君,沒有他,就沒有秦始皇的霸業


戰鬥結束後,狄國人送回他的頭顱,他的面容淡定,看上去猶如活著一般。

錯不避罰,人不罰則自罰,先軫是春秋史上第一個陰謀家,但在對待自己上,他依然以一個君子的標準來要求。

崤山之戰,秦軍很大一部分就是敗在先軫手上,現在晉國已經沒有先軫,秦國的機會來了。

秦穆公派出的主將依然是孟視明。

崤山一敗後,秦穆公排除眾議依舊使用孟視明執政,一是為了表示責已不責人。二者,崤山大敗是秦國付出的昂貴學費,這個經驗值直接反映在孟視明的成長上,只有繼續起用孟視用,才不會讓這筆學費打水漂。

得知秦軍入侵的消息,晉襄公親帥大軍前來迎戰,他起用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主帥,讓老將趙衰為副帥輔助他。

這一年的二月七日,秦晉兩軍在彭衙開戰。

一個憋了一肚子氣要復仇,一個要維持霸主的地位,其戰鬥卻沒有多少懸念,自重耳回國之後,晉國實力大增,秦軍二年前才遭受覆師之難,論實力秦軍依舊無法與晉國匹敵。

值得注意的是,彭衙在今天的陝西白水,位於秦國境內。秦軍來報仇,可還沒有到晉國,就被主動防禦的晉軍阻擊在自己的國境線內,可見晉軍在氣勢上就勝出秦國一大截。

這一戰自然以秦國大敗而結束。

在這場戰鬥上,先且居再次證明了將門無犬子的俗語。但這場戰鬥中,左丘明先生重點描述的並不是這位將門虎子,而是一個叫狼瞫的勇士。

狼瞫是在崤山一戰之中脫穎而出的,當日晉軍大敗秦軍,晉襄公想搞一個斬囚儀式,命令自己的車右萊駒用戈斬殺秦國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