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王树山书法原文

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有一个“旗亭画壁”故事:开元年间的一天,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来到旗亭饮酒,其间偶遇梨园伶人唱曲,三人私下以伶人唱词中所含的各自诗歌的数量来一较高下。刚开始的时侯,两首是王昌龄的诗歌,一首是高适的诗歌,而王之涣的诗歌却没人唱。直到轮到伶人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时,她唱的就是《凉州词》。这事虽不一定是真的,但足见《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是广为流传的佳作了。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所配的歌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王之涣的诗存世不多,仅有六首。语言非常朴实,但意境深远。尤其是他写西北边塞风光的诗篇更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这六首诗中有两首大家特别熟悉:一首就是我们从小都会背的《登鹳雀楼》,另一首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曾被誉为唐诗七绝之首的《凉州词》。王之涣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这首《凉州词》当作于他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也就是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出神入化,想象奇特。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这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描写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千古佳句。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这首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整个“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这诗的人中有征夫。“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这句是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盛行。“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更强烈,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道出,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非常浓郁的诗意。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原本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凄凉苦楚。用词非常精妙,点明了主题。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这首诗用比手法,使诗意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树山书法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赏录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王树山书法内容源自网络请书友鉴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