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很難嗎?朱熹PK王陽明 格物PK格心

明心見性之路!

本話題共計兩講,此為第一講 。

“明心見性”很難嗎?朱熹PK王陽明  格物PK格心


在上一講 中,我們大概的梳理了一下,今天這一講,我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朱熹和王陽明,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學問有何異同。

我們先了解一下朱熹和陸九淵(陸九淵為“心學”的發明者)的學說,才能更好的瞭解“陽明心學”,更能知道心學的厲害之處。

簡而言之:朱子講“格物”,象山講“格心”。(陸象山即是陸九淵)

朱子講:“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


這段文言內容不是很難,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吧!

這也是體現了我們上一講的“萬物一體”之理的話語,他說“一旦豁然貫通”

,則其它各物之理就都能通了。那時,心也就“無不明”了。這是典型的“由外及內”的外求之路。

我們再看看象山前輩是怎麼說的:

“明心見性”很難嗎?朱熹PK王陽明  格物PK格心


他只說“立心”,說“自立”,說“自省自覺”,說“心即理”,說“萬物皆備於我”

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二者之間的區別吧?象山前輩是典型的“由內及外”的內求之路。

他們二人有共通點嗎?

有的,就是那個“理”,都是指的天地萬物一體之理。只不過一個說要“即物而格”,另一個說要“反求之心”

這時,大家對於二人的方法是不是會有個自己的判斷呢?自己會是哪一種呢?


朱熹的“格物”之法,難道容易嗎?這條路太難太遠太龐雜了,陽明先生早年格竹子格到吐血都沒有個收穫。

“明心見性”很難嗎?朱熹PK王陽明  格物PK格心


這一點,朱子並非不知,所以他還有第二種方法,便是

“讀書信古”

“明心見性”很難嗎?朱熹PK王陽明  格物PK格心


古聖先賢說過的話,只要我們能與他“心同此理”,相信他們便是,不必親自一一去“格”。


我們現代人缺少的就是這個“信古”的精神,這個和大環境有關,如果有志於國學的朋友,不妨“獨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前賢已經給我們“格”過的東西,我們是否該去相信?還是該“挑挑揀揀”的去相信呢?

究竟應該先“格物”還是先“立心”,這是宋儒們爭論不休、懸而未決的問題。


既然天地萬物與我“一體”了,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明瞭呢?這其中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了“小我之私”,這個“私”將“我”與“萬物”隔開了。


如何打通這個隔閡?宋儒還有一句簡明扼要的話,叫“變化氣質”

如何變化氣質?那就是學習。

有一句話這麼說:“學以至氣質變,方是有功。”

為什麼說“嬰兒”最接近“道”呢?因為他那時尚不知有所謂的“小我之私”,這個“私”,是在人慢慢長大後,逐漸沾染得的,這種沾染也一直被人們當成是“學習”。

好與不好,都是學來的,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總認為好的是自己學來的,壞的是別人傳染的。這便是有些“自欺欺人”了。

講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老子《道德經》上所講的被世人所詬病的“愚民”思想。這正是他老人家的高明之處啊!《道德經》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嬰兒”,提到了“樸”。

關於朱陸的問題,我們先講到這裡。

下一講會著重講陽明先生和他的“心學”,以及他“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過程,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