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乐大典》对我们民族意味着什么?

指尖流逝的风沙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四库全书的编撰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的,并有以下不足。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看到这么多对《永乐大典》的高度评价,我要来谈谈我的偏见了——《永乐大典》对于史学研究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作为文物可能还有点价值,但要论研究价值有多重要鄙人实在不敢苟同。


《永乐大典》在永乐元年就开始编撰,在永乐二年用了一年时间就已经成书,此时还不叫《永乐大典》,因为其篇幅还不够。

在永乐三年到永乐五年,花了两年时间,用了两千多个人,成书,然后用正楷誊抄一遍又花了一年时间。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涵盖了七千到八千本书,11095册, 约3.7亿字,而问题就在《永乐大典》的宏大篇幅和成书的短暂时间。

3.7亿字是什么概念,大多数人一辈子看过的书都没有这么多字,一年就编成了,这书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还是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自然经济时代,即便是在出版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出版社也不敢保证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只花两年时间编成一万多册,3.7亿字的皇皇巨著。

用《四库全书》来作对比,同样是篇幅宏大的巨作,编了十三年,《四库全书》的问题在于其内容被删得面目全非,这是满清政权对汉人文化的压迫,为了清除不利于统治的内容,但这至少证明了《四库全书》是被编出来的。

但是再看看《永乐大典》,哪里是编出来的,明明是抄出来的,而且还是一字不改的抄,这的确保存了完整的原书内容,但这绝不是编撰一部书的态度。

一字不改的抄这说明了什么?那就是编撰《永乐大典》本就是一个面子工程,为了尽快完成这样一个面子工程,怎么会有时间去辨别哪些适合保留,哪些适合删除。

所谓编书工程,不过是一个抄书工程,《永乐大典》不如说是《抄书大典》。


再来说说《永乐大典》对文化的保留,如果它真的对文化的保留起到了作用,我也不会对其大批特批,事实上为了这样一个面子工程,反而祸害了文化的传承。

抄书工为了加快进度,通常都不会检查抄写过程中犯的错误,一个正常人平时写字或打字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错误,作为一个不需要保证质量有要求加快进度的抄书工又怎么会去在意其中的错误。

《永乐大典》其中有一些书本就是民间的孤本,一旦被官方收走,收录进了《永乐大典》就别想再回到民间,而这样书籍的保存风险就被集中了。

而《永乐大典》在保存工作上也没有做好,《永乐大典》是一个面子工程,这就意味着它将民间可以传播的孤本变成了中心化的孤本。

现代出版业要出一套书,就会印出多少万册,进入市场或图书馆,但是《永乐大典》就只有一套,编成之后就锁在宫廷,无法传播。

一套不能传播的书,还收录了那么多孤本,这到底是传播文化还是紧固和残害文化呢?

再加上保存工作做的不好,《永乐大典》到清朝乾隆年间大概就只剩下了八千册,原本可是一万多册啊!

《永乐大典》不仅没有被好好保存,英法联军进北京让其损失了一批,还被人监守自盗,甚至于被卖到民间,这种只有一套的孤本是在经不起这种伤害。

现存与世界各大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仅仅剩下了八百多册,这种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损失对于文化到底是保存的作用大还是祸害的作用大呢?


不仅仅是明朝灭完以后没有保存好,就是在明朝也没有保存好,因为《永乐大典》的编成就意味着永乐皇帝的面子上过得去了,谁也不会关心这套书有什么实际作用,毕竟这套书本就是作为花瓶而生的。

其实现存的《永乐大典》是明嘉靖年间手抄的一个副本,那么原书的去向又在何处,恐怕当时不会有人去关心。

编书应当是作为一个文化事业而存在的,然而《永乐大典》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文化保留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文化的惨重损失。

这套书是因为一个皇帝的好大喜功而生的,也是文化的一个巨大悲哀。


Moriarty0224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即将到来! 明前几百年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很多历史谜团将会得到破解。

《永乐大典》是一代雄主永乐帝朱棣亲自下圣旨编纂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3.7亿字。参加编写的人员多达2169人,先后历时5年。

《永乐大典》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可惜的是,这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亘古罕见的宝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留下来的只是它的抄本,保存于国家图书馆。而就是这个抄本,也只剩下了全书的不到百分之三,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即将到来! 明前几百年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很多历史谜团将会得到破解。


——对道教的研究是一大“福音”。道教的典籍在元朝基本被全部烧毁,如果找到《永乐大典》,其中记录了明朝时期能找到的几乎所有道教典籍。不单是道教,我国古代其他的自然知识也是如此。例如儒家经典,医学方技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文学史上将迎来一场“盛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指出:“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足见明前文学之昌盛。集大成的《永乐大典》若能全部展现在今人面前,相信我国文学史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纪元。

——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中华典籍的整理与应用。如果找到了《永乐大典》,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起到了不起推动作用。


龙栋文苑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悠哉历史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叫《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缉于一书”。初令解缙主持(147人参与)。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看后,很不满意,又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参加人员扩大到2196人。永乐五年定稿,朱棣阅后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抄写完毕。

一、该书彰显了国威。《永乐大典》成书之前,世界上尚未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比其晚了三百多年。可以说《永乐大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世界影响甚巨。

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结晶。《永乐大典》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业等,集存古代典籍七、八千种,数量是前代《太平御览》等书的五、六倍,是“万书之书”。它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一部不朽之著,永载史册。

三、造福了人类。该书最大的贡献就是保存了明初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典籍遗失、烧毁,《永乐大典》正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人类的财富。





鱼头聊史


明朝,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国威,造福后代。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为宗旨。先命令解缙主持编纂,朱棣看后不满,又命令姚广孝担任监修。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3000多人,历史5年于永乐六年完成。被外界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贡献

1、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内容广泛,种类齐全、完整,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

2、《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因为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

3、可信度高。因为忌讳较少,被篡改的只有洪武年间的少部分事,其他的都是真实的。




青柑历史


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更为可贵的是所辑书籍,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一字不改,整部、整篇或整段编入。这种编辑方法虽有“依韵缀字、踳杂不伦”、“差错无序”等缺点,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释典,赖其多得而传世。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此书为写本。在装帧上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8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成。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书面硬裱、黄绫面、包背装。抄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有人曾提议刊刻,因“工费浩繁”而作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永乐大典由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主编,黑衣宰相姚广孝监工,五名翰林学士任总裁,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任副总裁,同时还汇集了当时大明朝所有文化界精英,历时四年(1403年到1407年)完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为此当时还征集全国字写的好的人,来抄写大典,务必做到极致。

  为了把大典汇集成有史以来最全百科全书,解缙令人从全国各地购买任何有价值的书籍。永乐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盛世编书,此言不虚,在永乐大帝朱棣的盛世下,中华民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现在朱棣终于可以说,在我的统治下,编成了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终有一天,我会老去,但这部书的光荣将永远光耀着后代的人们,告诉他们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恐怕会很长,在此我们只列举其中一些书目,让大家了解此书的重要意义,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永乐大典比欧洲最早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

  




恺宝2015


《永乐大典》是一本旷世奇书,非常珍贵,世上没有可比的书集。说它珍贵体现在二方面。\r

第一,\t稀少。世上只有过二本。在永乐六年正式成书,史称“永乐正本”;到明世宗嘉靖时期,重抄了一部,史称“嘉靖副本”。\r

第二,\t人类最早、最全的百科全书。全书22,877卷,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约八千种。汇集种类含:天文、地理、玄学、医学、佛学、道学、各种工艺,史学、经学、兵法等等”。\r

如果要说《永乐大典》对我们民族的意义。还是用朱棣本人的话概括比较好:“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国学精品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集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之大成,包罗万象,是一部宏伟的百科全书。由朱棣的老师姚广孝负责整理编辑,花费了全国的力量和聘请了大量的人才,才得以出版。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永乐大典是我们需要的文化精神,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座丰碑,它宣告:中华民族是伟大光荣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彪炳史册,永远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