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年青一代如何應對職場

受疫情影響,往年的跳槽旺季“金三銀四”變得寂靜和黯淡了許多。對於有意更換賽道的職場人來說,他們的職業規劃無疑被打亂了陣腳,難免陷入焦慮。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正在被焦慮所困擾,這也成為促使人們輕率更換平臺的一大重要因素。

首先,我們來做個職場焦慮症的小測試。

“非常不同意”為1分;“不同意”為2分;“中立”為3分;“基本同意”為4分;“非常同意”為5分。

  • 我腦海裡有關工作表現差的想法讓我不知所措。
  • 我擔憂我的工作績效比不上其他人。
  • 我為無法完成工作目標感到緊張和焦慮。
  • 我擔心得不到一個好的工作績效評價。
  • 我非常擔心可能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我的工作職責。
  • 我為別人是否認可我是個好員工而感到焦慮。
  • 我擔憂沒有能力很好地處理我的工作要求。
  • 即使我用盡全力,我仍然擔憂我的工作績效不夠好。

將各項得分相加得出總分除以8,平均分數4分以上則需要注意。

來源:2016年《應用心理學》(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6,101(2),279-291.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烏卡(VUCA)時代”,亦即動盪不安、不確定性強、複雜且模糊的社會環境。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白熱化的市場競爭、波雲詭譎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販賣焦慮的媒體報道,更多的人陷入焦慮之中。而職場又是最為普遍的焦慮來源之一。

職場焦慮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

美國心理協會2012年的一項調查指出,40%的員工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感到焦慮緊張,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72%的員工認為焦慮情緒影響了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聯合國在2017年對其分佈在全球的15417位員工調查後發現,17.9%的員工彙報自己有一般性焦慮障礙。

加拿大諮議局2016年的一項報告指出,員工焦慮每年會給加拿大造成173億加元的經濟損失。

放眼中國,央視財經發布的一項針對4萬人的網上調查顯示,約有50%的90後和80後在職場上感到很焦慮。

以上數據表明,職場焦慮波及全球,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職場焦慮,以更好地實現健康的職業發展呢?

企業管理_新時代年青一代如何應對職場


焦慮,有弊亦有利

個體的基因、人口統計學變量、個性以及工作經歷都會影響職場焦慮水平。神經科學家發現一些基因與焦慮行為有關,比如CRHR1基因能夠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如果該基因發生異常,則可能導致焦慮症。

這說明有些人天生會有焦慮傾向,但這並不意味著有“焦慮基因”的人就會發展出病理性焦慮障礙或無法正常生活。性別、年齡和工作年限也會影響職場焦慮水平。通常,女性比男性的職場焦慮水平更高。

員工的核心自我評價,包括個體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緒穩定性和控制點,也是職場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此外,工作特徵、條件和環境也會影響員工的職場焦慮。最後,組織變革、工作不安全感和辦公室政治會帶來員工對結果的不確定性,從而使人“憂從中來”。一些職場焦慮壓力量表可以幫助員工瞭解自己的焦慮壓力水平。


和其他負面情緒一樣,焦慮是人類數百萬年進化的產物。作為一種保護機制,焦慮提醒我們保持警覺,對潛在的危險或威脅做出反應。一定程度的焦慮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焦慮這個“安全閥”或“信號彈”,我們的祖先便會成為斑鬣狗和劍齒虎唾手可得的美味,人類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因此,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職場焦慮有其存在的必然和合理性。但是如果焦慮過度或管理不當,也會帶來諸多負面後果。

職場焦慮對員工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職場焦慮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焦慮情緒往往伴隨著諸多生理症狀,包括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甚至呼吸困難、頭暈目眩、腸胃痙攣、戰慄、難以入睡等症狀。

短期的焦慮會帶來情緒的疲憊、動力的缺乏和身心的懈怠,而如果焦慮情緒一直重複和積累,最後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為焦慮障礙,顯著降低健康水平。

其次,職場焦慮會影響工作表現。儘管人們總是關注於焦慮的負面作用,但焦慮對績效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從積極的角度來說,焦慮會引起高的喚醒水平(即個體生理性激活的程度),從而讓我們意識到現實和理想狀態之間存在差距,並激發我們改變現狀,避免受到傷害的動機。適度的職場焦慮可以激勵人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深思熟慮,從而防患於未然。

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自己的管理之道,正印證了焦慮的積極作用。

然而,焦慮也可能降低工作績效。焦慮會干擾員工的認知和思考過程,有損工作記憶,限制信息處理能力。當人們沉浸於焦慮狀態時,往往擔驚受怕,無法專注於手頭的任務,有時甚至無法理解工作任務的需求。此外,焦慮也會降低自我效能,讓人失去完成工作的信心。而且,長期的職場焦慮會帶來情緒耗竭,產生職業倦怠,讓員工失去努力工作的熱情和內在動機,最終降低工作績效。


總之,焦慮對工作績效的整體影響取決於焦慮的強度。心理學研究中的葉克斯-杜德遜(Yerkes-Dodson)法則表明焦慮和績效呈倒U型關係:員工如果完全不焦慮,則缺乏足夠的張力和喚醒水平,員工因此會放鬆警惕;過度焦慮則讓人陷入情緒和認知的困境,難以集中注意力於工作;而適度焦慮既能激發努力的動機,又不會損耗太多情緒和認知資源,有助於人們實現最優績效。

此外,焦慮會影響人的風險偏好和決策行為。研究表明,焦慮特質與風險規避行為正相關。一方面,焦慮暗示了威脅的存在,驅使人做出規避威脅的行為,這會增加人的風險規避傾向。另一方面,焦慮特質高的人不只更容易注意到環境中的威脅,而且更傾向於對模稜兩可的信息做出負面解釋,且更容易回憶起具有威脅性的信息,因而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事件的評價更為消極和悲觀,從而在決策時表現得更為保守和風險規避。

最後,組織心理學家瑪麗亞姆·柯查基(Maryam Kouchaki)與斯瑞達莉·德賽(Sreedhari Desai)的研究表明,焦慮帶來的危機感會驅使人做出自私的、不道德的行為。

首先,危機感會激發心理防禦和自我保護機制,從而讓人聚焦於自己的利益,忽視道德準則和規範。其次,危機感會讓人更關注外在目標(如金錢、外表、知名度)而不是內在目標(如個人成長)。因此,在危機感的驅動下,一旦有機可乘,焦慮的人更可能表現出損人利己、弄虛作假、違背公平等不道德的行為。

企業管理_新時代年青一代如何應對職場


做好這4點,告別你的職場焦慮

認識到職場焦慮的利與弊以後,我們又該如何趨利避害,正確應對和管理職場焦慮呢?中國有句成語,正身清心,意為端正自己的言行,無思無慮。基於職場焦慮的研究,我們建議職場人士做到如下的“正身清心”。

正。正視焦慮,培養正念。

正如暢銷書作家謝麗爾·史翠德(Cheryl Strayed)所說,“我們內心都藏著一些不那麼友善的聲音,我們必須找到和它們共處的方式,而不是與它們絕交。”

應對焦慮也是如此:焦慮是一種非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情緒體驗,我們需要學會與焦慮和平共處,而不是將其妖魔化,竭力避免它。


安珀·雷(Amber Rae)的著作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開悟前遇到了惡魔,惡魔試圖擊敗佛陀,但未能成功,於是惡魔開始出其不意地持續挑釁佛陀。佛陀並沒有無視或驅趕惡魔,而是冷靜地說:“我看見你了,惡魔。”不僅如此,佛陀把惡魔視為上賓並請他喝茶。惡魔隨後自行離去了,佛陀則安然無恙。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應該把負面情緒當朋友,而不是視而不見或者唯恐避之不及。承認焦慮的存在,觀察它如何影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並學會接納和理解它,是正確看待焦慮的態度。這也是正念的體現。正念是有意識地去關注和覺察當下的一切,而且不加判斷,不做批評。心理學研究表明,正念有助於改善情緒,減少情緒耗竭。

身。利用具身體驗。

研究表明不僅心理體驗會引發生理體驗,生理體驗也可以“激活”心理體驗。

比如,心理學家邀請兩組被試去看卡通圖片,其中一組需要在看圖時用嘴唇含住一支筆,而另一組需要用牙齒咬住一支筆。實驗發現,後者會認為卡通圖片更好笑。

原因是當用牙齒咬住筆的時候,被試正好表現出微笑的表情,生理的微笑會帶來心理上的積極情緒體驗。而用嘴唇含住筆,嘴巴是噘起來的,更像是生氣和鬱悶的表情,因而會讓被試覺得圖片無趣。

所以下一次覺得焦慮的時候,讓自己的嘴巴先微笑起來吧。保持身體健康是應對職業壓力的基礎,身體健康能讓你以更積極的心態迎接工作中的挑戰。

清。清除職場焦慮來源,清理過度焦慮。

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學會管理時間和任務。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和時間壓力是職場焦慮的重要來源,因此員工需要更好地管理時間和任務。在工作開始前,列好任務清單,並做好規劃,合理分配時間給每個任務,是有效緩解職場焦慮的方式之一。


避免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更容易受到焦慮的侵擾。如果你苛求完美,並深受其擾,那就應該學會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要知道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工作是絕對完美的。如果你的吹毛求疵邊際效應很低,則應該放棄。

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重要舒壓途徑。員工往往注重表現出職業性,而恥於談論自己的焦慮和壓力,擔心同事和領導會以為自己能力不足或愛找藉口。但分享本身有助於緩解壓力,放鬆心情。

心。嘗試給焦慮貼上不同的標籤。

人們體驗到焦慮或其他負面情緒時,常常通過壓抑或故作鎮定來管理情緒。但實際上壓抑情緒不僅無法讓被壓抑的情緒消失殆盡,還往往導致該情緒被強化。

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M. Wegner)曾做過一個實驗,即要求被試不要去想白熊。結果卻發現,實驗中被試愈加想到了白熊,並表現出了焦慮。

這個實驗表明,當我們越想努力擺脫某種想法,這種想法卻越有可能佔據我們的大腦,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焦慮就像是那頭白熊,當你陷入焦慮,單純地告訴自己“別焦慮,冷靜點”往往並不管用,有時還適得其反。

研究表明,與其壓抑感受到的焦慮,不如將焦慮重新評價為興奮感。當人們感到焦慮時,保持冷靜和淡定要比保持興奮和激動更難,因為冷靜是一種低度喚醒的積極情緒,而興奮與焦慮都是屬於高度喚醒的情緒。從高度喚醒狀態轉向低度喚醒需要耗費更多認知和情感的資源,而在不同的處於高度喚醒狀態的情緒中轉換相對容易。焦慮意味著我們關心某一利益攸關的結果,將焦慮重新評價為興奮,人們會真的感到興奮,仍然有應對現狀的動機,並避免焦慮的危害。

總之,職場焦慮是一種常見且正常的情緒,我們應當理性對待職場焦慮,而無須將其“妖魔化”。

正如魯米的詩歌《客棧》所寫:“人的一生好比客棧,每個早晨都有新的來客。喜悅、沮喪、卑劣、某個瞬間的覺知,像是意外的訪客翩然到來,歡迎並熱情招待他們每一個!”

下一次當你感到職場焦慮襲來的時候,別急著說“完了,我好焦慮”,嘗試輕輕地說一聲“焦慮,你好。謝謝你的光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