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夏之根的河南,有什么具体文化都出自这里,而且都保留到现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随风209239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历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物近5000件,说明中原已经有了发达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特别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贾湖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出土的酿酒遗物,被美国人配方复制后,生产出来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轰动。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

夏朝时期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是中国文明从满天星斗到众星捧月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事件,首创君、家、国为一体的最早中国王朝

,夏朝的建立意味着国家正式形成,影响中国未来四千年的历史。洛阳一带是夏后氏建邦立国的腹地。

夏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先后迁都阳翟(今许昌禹州)、斟鄩(今洛阳偃师)、安邑(运城)、纶城(今商丘虞城西)、老丘(今开封陈留)、西河(今汤阴西河)等地。

夏朝都城迁徙图:

商朝时期

商朝发源于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河南商丘)、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嚣(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和朝歌(今河南淇县)均在河南境内,其中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商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

周朝时期

西周周武王定鼎度邑(洛邑)与其子周成王相继营建京师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此。

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韩国(新郑)、赵国(邯郸)、宋国(睢阳)、卫国(朝歌)、楚国(陈、寿春)的国都皆位于中原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中医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河洛文化

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

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圣贤文化

中国人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苏秦、鬼谷子、商鞅、张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李贺、吴道子、岳飞等等历史名人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河图洛书起于河洛,周易书于朝歌。周公制礼乐于洛邑,老子创道家于此,孔子入周问礼于此;佛教首传于此,禅宗释源祖庭建于此。后有程颢、程颐开创宋代理学于洛阳,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商业文化

据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中国商人、商品、商业的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商丘,商丘乃三商之源商朝族地。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

1、商业鼻祖——王亥,河南商丘人,“肇牵车牛远服贾”,被奉为商业鼻。

2、第一个儒商——子贡,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是孔夫子的弟子,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

3、商圣——范蠡,河南南阳人,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隐退经商,热心公益事业。

4、第一个爱国商人——弦高,河南新郑人,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

5、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白圭,东周时洛阳人,《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6、第一个商业理论家——计然,商丘人。

7、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桑弘羊,为西汉洛阳人。

8、一字千金——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也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商圣范蠡

9、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

10、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

11、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

12、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今郑州)

13、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

14、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

15、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名流文化

竹林七贤

名流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

英雄文化

中原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中原。历史上刺秦王的荆轲是鹤壁人,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是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虞城人。唐代名将张巡是邓州人,“守一城,捍天下”,被后人奉为神灵。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是汤阴人,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是开封人,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是确山县人。

民俗文化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广东人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百家衣和百家饭是中原的风俗文化之一。

武术文化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大典》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中原独有的文化现象。

饮食文化

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豫菜始于夏商,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四千多年前,夏启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亭”,是中国最早的宴会。《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中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虞城县。殷纣王在朝歌(今鹤壁市淇县)一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夏少康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会制度的有虞氏作厨官,后来恢复了夏朝,少康成了国君,可谓“国君厨师”。商都开国相伊尹,出生于河南伊川县一带,擅烹调,可称为“宰相厨师”了。伊尹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历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对豫菜影响较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洛阳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农耕文化

中国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的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中国所发现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据考古发现,大约1万年前,粟和黍在黄河流域已经开始被人为栽培,至距今8000年前后,发展出了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旱作农业,距今9000多年的贾湖遗址中发现了家猪的迹象。战国时期,由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中原密切相关。

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中原有其二,“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

诗圣杜甫

科技文化

四大发明,在中原孕育而发明。安阳“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科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唐代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

中医文化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46] 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戏曲文化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明传播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原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

中原移民

中原文化向中原文化圈的外缘辐射,也与移民有关,如论到朝鲜和日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时,就涉及到传说中的箕子和徐福到以后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大量移民华夏人不间断地向域外迁移,这种迁移使华夏文明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从中华文化圈扩大的历程不难得出:移民对文化交流、文化扩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战乱,历史上中原主要有三次大型移民潮。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带是在中原,即黄河中游、今河南境内。这一地带处于东西南北浸润的中心,使其无论在吸附还是扩散方面较其他区域均具有优势。中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很多民族、种族、政权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逐鹿中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的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由此向外扩展才是广义上的中原,是与华夏文明源地直接毗连的地带。随着华夏文化从源地向四周扩展,在秦汉以后,中华文化圈逐渐明晰、定型。在早期,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扩展较为顺利,后经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使他们进一步被纳入中华文化圈。中原文化向南扩散在早期则遇到顽强的阻力,如周昭王兴兵伐楚惨遭败绩就表明周文化向南传播所遇到的挫折。但在东汉晚期以后,北方战乱导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迁,使源地文明随人口迁徙而向南传播,至长江流域、西南、岭南、闽台等地。汉文化还辐射到中国的一些近邻,东北方的朝鲜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亚、南部的东南亚诸国等,这些地方构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外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