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功成弗居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 醜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賦予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勳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誕中結束一生

在這一章裡,老子首次提出了“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聖人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順其自然,不居功,不自恃。只有做到無為、淡泊、不居功自傲,才是真正的聖人;如果自恃有功,肆意妄為,絕不會有好下場。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的嫡長子,生母是孝康張皇后。他十五歲即位,生性貪玩好動,坐穩龍椅後便廢除了尚寢宮和文書房等侍奉皇帝的內宮,以減少他們對自己行動的限制。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每天都要聽經筵,但是明武宗總是以各種藉口逃脫,根本就沒有聽過幾次。後來, 他乾脆連早朝也不上了,諸位大臣看這位少年皇帝如此怠政,便輪番上奏,但是他始終聽不進去。

明武宗不但不聽朝臣的諫言,反而寵信一批阿諛奉承的奸佞小人。江彬是武宗後期最得寵的佞臣,他曾向武宗吹噓邊軍如何驍勇善戰,引誘武宗將邊軍與京軍互調,藉以鞏固自己的勢力。明朝祖制規定,邊軍、京軍不許調換。這是因為,如果邊軍虛弱,蒙古就會趁機入侵;如果京軍虛弱,邊軍就會成為朝廷的禍患,這是為加強黃泉而制定的制度。武宗不顧朝廷的反對,打破祖制,宣佈徵調邊軍入京,設東西官廳,由江彬、許泰統率。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武宗終於迎來了一顯身手的機會。這一天,武宗得知蒙古小王子率領所部襲擾明朝邊境,武宗心裡暗自高興,他親自佈置軍馬,準備與小王子一決雌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應州之戰。應州之戰十分激烈,武宗和蒙古軍在邊境地區進行了一百多次戰鬥,最終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

武宗在應州取得勝利後,開始大肆炫耀一番。他此前出征的

時候,是以朱壽的化名 出現在軍中的。回到京城後,武宗宣佈封朱壽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不久。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內廷侍衛浩浩蕩蕩的來到宣府,為朱壽 營建“鎮國府”。後來, 他又加封自己為“鎮國公”令並不存檔,戶部發餉。自古以來,還沒有哪個皇帝自降身份向自己稱臣的,武宗真是視國事和朝政為兒戲了。

吳宗非常喜歡宣府的鎮國府,並稱那裡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在江彬的蠱惑下,武宗 又下令大肆修繕鎮國府,還將豹房裡的珍寶、女子運到府中,大有常駐宣府的意思。武宗 之所以喜歡住在鎮國府, 這與他尚武、想立功的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宣府是北邊重要的軍陣,也是抵禦蒙古軍隊的第一道防線。他十分渴望能夠在自己的一生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宣府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再也不用聽大臣們喋喋不休的勸諫。他下令禁止大臣來宣府,只有豹房的親隨逸的生活。

正德十五年(1520),武宗南巡途中在清江浦垂釣,不小心跌入水中。雖然他被身邊的侍衛救起,但是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之中, 年僅三十一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