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在《 》和《》2023年中華牛和大家交流探討了拉馬德雷冷位相和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太陽黑子活動規律最終形成共振造成極端氣候變化,本文繼續交流一下,如果厄爾尼諾現象真的來了,那麼在2020年帶來我們什麼樣的以後災難。


摘 要:規律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全球強震、低溫、颶風伴隨拉尼那、禽流感伴隨厄爾尼諾將越來越強烈,自然災害週期與經濟危機週期有高度的一致性。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4次8.5級以上地震發出了自然界對人類的警告: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人們必須有所準備。2016-2020年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經濟災害進入集中爆發時期,對京津冀地區發展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超級災害鏈,拉馬德雷冷位相,強震,低溫,流感,經濟危機

引言

我們在2007年中國首屆災害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學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氣候、颱風、強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強震相互對應的規律和物理機制,對氣候及其相關災害的預測有重大科學意義。規律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全球強震、低溫、颶風伴隨拉尼那、禽流感伴隨厄爾尼諾將越來越強烈。印尼地震海嘯發出了自然界對人類的警告: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人們必須有所準備。8年的科研實踐正在驗證這一理論預測[1]。


厄爾尼諾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統計規律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都會給中國帶來嚴重的低溫凍害。如1954、1957、1964、1969、1972、1976、1977、2008、2010年。

頻繁的拉尼娜和厄爾尼諾交替將導致強震頻發。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徵:處於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後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3]。

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不僅是厄爾尼諾年,而且是太陽黑子極大值年(峰年),流感爆發強度大,成為歷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發;1900年和1977年不僅是厄爾尼諾年,而且是太陽黑子極小值年(谷年),流感爆發強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計。

上述研究表明,在1918-1919年流感爆發之前,從1911,1914,到1916-1917年,流感病毒已經開實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1918-1919年只是大面積爆發而已。這一爆發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營中,戰爭給與流感病毒以大面積流行傳播的條件。

1913年是太陽黑子低值年,1917年是太陽黑子高值年,1916-1917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1918-1919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和流感暴發。

前6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發生在前兩次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2000-2035年全球又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已經拉開了本週期3次大流行的序幕。


1 特大地震集中爆發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前17年

根據百年來地震歷史記錄,8.5級以上地震集中發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地震活躍的主要標誌,7級或8級地震為標準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躍度。

2006年我們給出了全球地震進入活躍期的地震分佈證據,並預測拉馬德雷冷位相為8.5級以上地震活躍期。PDO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000年進入了PDO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4]。

表1 1890年以來特大地震活躍期和拉馬德雷(PDO)冷位相對應關係


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注: 特大地震為Ms 8.5級以上強震,括號內為國外數據,?表示預測

我們在2006年確定的地震活躍期判定標準正在被學術界接受,得到相關部門和專家的認同。2006年的預測已經得到證實,目前8.5級以上強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這一數據在2016-2018年還將繼續增加。

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級以上強震集中爆發,我們推測:

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前17年為8.5級以上強震集中爆發時期[5]

2 中國7級地震的統計特徵

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我國7級以上地震發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我國7級以上地震發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我國7級以上地震是拉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

從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我國7級以上地震發生情況來看,前10年發生20次(包括兩次8級以上地震),後10年發生20次,中間10年發生10次,前後10年的地震相對頻發值得關注。更值得關注的是,除臺灣外,前10年強震多發生在中西部,後10年東部地區也有強震發生,如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3 2016-2020年將發生嚴重低溫凍害

2016-2017年將發生拉尼娜事件,給全球帶來嚴重的低溫凍害。

目前,太陽正處在第24活動周的高峰年,其活動理應處於最活躍的時期。然而,太陽活動強度明顯不及上一個活動周,甚至出現太陽表面連黑子都沒有了這種罕見現象。這個太陽活動高峰年百年來最弱。有科學家指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太陽將沉入超長的最低活動期。目前科學界仍然在探討太陽黑子週期是如何影響全球氣溫的。有人認為地球將進入所謂的小冰河期,有人稱會在2020年之前,有人則稱會更早。

我們的研究表明,太陽黑子具有11和22年週期,在太陽黑子循環和氣候效應之間存在著關聯。太陽黑子極小期的平均週期為11年,太陽黑子延長極小期的平均週期為200年。近20年的研究發現,潮汐極大期、地震火山活動頻發期、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和全球低溫有很好的對應關係。6次時間的一一對應表明其相關性和處於同一激發機制(見表2)[4,6]。

表2 太陽活動、火山噴發、強潮汐和低溫期的對應關係


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多因素疊加是小冰期發生的根本原因。導致15-17世紀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現的原因有五:

其一、處於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

太陽將進入不尋常且時間較長的“超級安靜模式”,大約從2020年開始,太陽黑子活動或許會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太陽黑子活動或許將進入“冬眠”,這種情況自17世紀以來從未出現。目前處於200年氣候週期的變冷初期。

其二、處於全球強震頻發時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溫說”: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面,使水面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範圍內的Ms 8.5級和大於Ms 8.5級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級和9級以上地震與北半球和我國的氣溫有很好的相關性[7]。

20世紀4場最強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時間內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沿海地區: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峽地震,與50-70年代低溫期相對應。

其三、處於全球火山活動頻繁時期

現代火山活動有明顯致冷的記錄:小冰期對應強火山活動,小氣候最適期對應弱火山活動。因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噴發物到達平流層後,較小的氣溶膠可在數月內傳播到全球,並可在平流層內持續漂浮1~3年,使太陽直接輻射減弱,造成大氣降溫[1]。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火山噴發導致了“小冰期”的到來。研究報告稱,1275年到1300年之間,熱帶地區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火山噴發,噴發出來的大量硫酸鹽顆粒進入大氣層上空反射了太陽輻射,使地球氣溫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發生了一輪大規模火山噴發,與地震活動一樣,火山噴發與氣候冷暖變化導致的冰蓋消長有關(見表2)。

其四、地球軌道週期

據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發生相當穩定的準週期變化,與全球尤其北半球氣溫變化的間隔60年振動相一致。在20世紀初的低溫期和60~70年代相對偏冷期,當時(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分別延長了94(相當於日地距離的0.6%)和57萬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後的暖期,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1940和2000年)分別縮短了76和44萬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由極小值變為極大值,他推測2020年前後全球氣候將進入相對冷期[8]。

韓延本分析了美國宇航局公佈的起自19世紀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溫度異常變化資料,得到它們存在約60年的準週期性波動的初步結果。該週期是它們的中週期波動的主要週期分量之一,它對調製溫度的總體變化趨勢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該週期分量是時變的,週期長度在19世紀略超過60年,之後緩慢變短,到20世紀後期月在55年至60年間。所謂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似乎並未有打亂這一週其分量的存在[9]。

其五、處於強潮汐活動時期

潮汐高低潮還有200年左右的明顯週期變化。其中,1425年、1629年兩次峰值對應小冰期時期,1770年的峰值對應18世紀的低溫,1974年的峰值對應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變冷。特別是潮汐54-56年週期(與太平洋十年濤動的50-70年週期對應),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我們的結論:地球的氣候變化不僅與太陽黑子活動相關,而且與潮汐強度、火山地震活動密切相關。2004-2012年全球已發生Ms 8.5級以上強震6次,與1998年以來變暖減緩相對應。地震火山活動的影響不容忽視。

潮汐變化還有約200年週期和50-70年週期,對應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200年週期和拉馬德雷50-70年週期。目前處於2007年以來發生的太陽黑子極小期,對應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紀50-70年代的低溫期。根據以往記錄,這個過程還將持續30年以上。這次變冷過程被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迅速變暖所打斷,1988-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溫室效應包含人為因素。2

000-2035年為拉馬德雷冷位相,本週期內百年極寒有可能發生,但規模較小,變冷規模要小於道爾頓極小期(見表2)。我們稱之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變化還有月亮赤緯角最大值變化18.6年週期,與氣候變化18.6年週期對應[10]。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們就指出,1998年最熱年記錄與1995-1997年的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有關,此後16年氣候變暖間斷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時期,2014-2016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變暖增強,2023-2025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變冷到高潮。氣候的長期趨勢和短期變化都表明,氣候變冷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


4 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

我們早在2006年就發現拉尼娜/厄爾尼諾與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對應關係。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統計特徵:處於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後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12]。1900年的流感爆發,因為偏離標準較遠,因而也較弱(見表2)。

我們在2007年預測,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強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範和監測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陽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08年則是m+1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2000-2030年內)和太陽黑子極值年易發生低溫冷害。這樣,2008年就具有較高的概率發生流感爆發。2006-2008年是否是強拉尼娜與強厄爾尼諾相互轉換是禽流感是否爆發的關鍵。2007年的拉尼娜現象及其伴隨的強沙塵暴,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發增大了發生幾率[3-4]。

事實上,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2007年發生了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強沙塵暴,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比原來預測晚一年)和中國嚴重低溫冷害年,2009年發生厄爾尼諾和世界流感爆發(比原來預測晚一年),這表明世界流感爆發的6大統計特徵具有可重複性。

表3 太平洋十年濤動(PDO)、低溫、全球性流感、太陽黑子、厄爾尼諾、拉尼娜等對比


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厄爾尼諾現象來了,乾旱、洪水、強震、流感還有經濟危機?


根據預測,2016-2017年將發生強拉尼娜事件和低溫凍害,2018-2019年將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2020年為太陽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備發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條件。事實上結果2019-2020年爆發新冠狀病毒大流行。

5 2020年乾旱和洪水可能接踵而來,可能發生長江巨洪

歷史上,月亮赤緯角最小時,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長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華北、遼寧、吉林等地連續4-5年大旱);月亮赤緯角最大時,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水:1931年(長江、淮河特大水災)、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災)、1933年(黃河特大水災)、1951年(遼河特大水災)、1968年(珠江、閩江、湘江、贛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遼河大水)。

兩個月亮赤緯角極大值時期和一個月亮赤緯角極小值時期組成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強潮汐導致災害多發;兩個月亮赤緯角極小值時期和一個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組成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潮汐強度變小導致全球加速變暖。


中國在厄爾尼諾當年往往發生乾旱,次年發生洪水。

北方乾旱和洪水可能交替發生

馮利華和陳立人在2001年指出,形成長江3次巨大洪水有4個遙相關因子:(1)太陽黑子活動的磁週期轉變年前後(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爾尼諾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級以上大震;(4)青藏高原大雪。

1931、1954和1998年具備了三個以上條件,因此出現了20世紀長江的三次巨洪。1976年也是太陽黑子活動的磁週期轉變年,儘管1976年是厄爾尼諾年,但在1976年青藏高原南部未發生大震,故長江1977年未出現巨洪。根據以上認識可以推斷,在2020年(太陽黑子活動的下一個磁週期轉變年)前後,如果3個因子的出現時間互相重疊,那麼長江有可能發生21世紀第一次巨洪。

事實上,2020年為太陽黑子活動的磁週期轉變年;2018-2019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2019年青藏高原大雪。如果2019-2020年青藏高原南部發生7級以上大震,2020年就有較大概率發生長江巨洪。

研究表明,世界氣候的變化與中國的持續乾旱是造成沙塵暴天氣增強的主要原因。依據太陽黑子週期長度(SCL)資料,將過去2500年分為"好天時代"(SCL<11年)和"壞天時代"(SCL>11年),發現在"壞天時代"中國旱災頻率顯著高於"好天時代"。"好(壞)天世紀"與氣候暖(冷)期有好的對應;並提出了太陽活動影響氣候的過程鏈。他們在1470-1975年劃出100個“旱年”,其中74個出現在壞天時代,只有26個出現在好天時代,壞天時代的旱年頻數比好天時代幾乎要多2倍。10大中國嚴重乾旱有8次發生在壞天時代和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時期。

2004年中國北方沙塵暴呈增加之勢,主要與太陽黑子活動週期變長等因素有關。太陽黑子活動週期變長、我國嚴重乾旱頻發和沙塵暴百年高峰有很好的對應關係。

21世紀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已經開始,中國下一場災害就是嚴重乾旱和沙塵暴高峰。

6 自然災害週期與經濟危機週期的一致性

經濟景氣循環的波動或循環,根據其週期的長短,現在公認的有下面四種類型:1.基欽循環(KitchinCycle,短期循環)3至4年週期(與地球自轉3-4年週期對應);2.朱格拉循環(JuglarCycle,中期循環,主循環)10至11年週期(與太陽黑子和潮汐11年週期對應);3.庫茨涅茲循環(KuznetsCycle,長期循環)20至22年週期(與太陽黑子和潮汐22年週期對應);4.康德拉切夫循環(KondratieffCycle,長期波動)50至60年週期和吉村循環55年週期(與太平洋十年濤動和潮汐50-70年週期對應)[15]。

全球金融危機“七年之癢”顯然是基欽循環(KitchinCycle,短期循環)3至4年週期(與地球自轉3-4年週期對應)的公倍週期,兩個週期為6-8年,形成一個約7年的整數週期。

2006年,Obridko等人根據太陽磁場的數據分析得到過一個約7年的週期[16]。2010年,李愛雲對黑子長、短週期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長週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週期的時變性比長週期的更明顯。對黑子週期的外部觸發機制做了討論,發現黑子週期與行星週期之間有良好的對應關係[17]

拉馬德雷(亦稱為太平洋十年濤動,英文縮寫為PDO)的“冷位相”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期出現在1890至1913年,第四次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發生在1945至1973年,第五次世界經濟長波應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也就是說21世紀頭20年是第五次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對比可知,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對應拉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經濟長波的下降期對應拉馬德雷的“暖位相”。由於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第三次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期提前結束。這一一對應的變化,明確反映了全球氣候變化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3,6]。

表4 PDO和世界經濟長波的對應關係

[3,6]

時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時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世界經濟長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自1890年以來,世界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對應拉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經濟長波的下降期對應拉馬德雷的“暖位相”,即變冷時期對應人類社會經濟上升,變暖時期對應經濟下降(見表4)。2020年第五次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期結束,與當前的經融危機風險有很好的對應關係。

6 氣象-地震-經濟超級災害鏈及其預測方法

最新資料表明,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級地震和海嘯之後,全球大於等於8.5級的地震在拉馬德雷冷位相的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別發生了7次和6次,而在拉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沒有發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馬德雷冷位相的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別發生了3次、3次和1次,而暖位相沒有發生。

自然災害是經濟危機的晴雨表,經濟危機是自然災害在社會生活中的應激反應,它們有共同的發生規律,可以稱為氣象-地震-經濟超級災害鏈週期。根據這一週期,我們成功地預測了2009年世界甲型流感爆發,2004-2018年全球8.5級以上特大地震活躍期,2000-2035年的嚴重低溫凍害,2014-2015年最熱年新紀錄,2019-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

本次的經濟危機正在形成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