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阐述心与物的关系吗?

国礼艺术家范志礼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古人强调天人合一,说的是天地人合一,人要畏天地敬鬼神。传统文化一直秉承这一理念。从伏羲画卦到堪舆,从大禹治水到历代治黄,从黄帝陵到天坛,从诗歌到小说等,传统文化全方面都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颗心都有物欲,人的欲望都是以我为中心画圆的,在封闭的社会,人为追求温饱画圆,当社会开放,尤其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的欲望开始膨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以我为中心的圆也就无止境扩大,对物质的追求借助科技向社会,向大自然索取展示出了人心的疯狂。心与物指的就是欲望和资源,传统文化被现代科技否定了,现代科技成了人获取社会和大自然资源的工具,不再相信天地报应,所以地球开始病了。


素抱樸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道”,什么是道?道是内含阴阳,大到看不见的宇宙,小到看不见的宇宙。阴阳时时刻刻在交媾、孕育、成长、回归,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圆通思想,一切可以变通。有无之相生也,有可以归无,无可以生有。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会因时间、环境、人的改变而改变。长短之相刑也,长短可以比较。高低之相盈也,看不出来高低,洒上水,水流到的地方就低。音声之相合也,前后之相随也,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的道不可说,是因为道内的阴阳在不断的变化,比如,AB两个人坐在行驶的同一车里,A说:看——多么漂亮的红楼啊!因为车速,B看到的是绿楼,B会觉得A是在骗他。所谓的科学,是通过罗辑思维看物质世界。比如一个人步行十里到目的地,你要是说,你可以一步到达目的地,西方人会说你不懂科学,科学是物质的,不可逾越的,所以心和肉体是通过一步一步到达目的地。这一步一步的衔接就是罗辑思维,是科学。而中国人觉得,肉体达不到,可是心是可以达到的,所以有李白这样的诗人出现。物质永远是以变化的形式存在,此时的物质非彼时的物质,而心也是变化的,认识物质只是在某一时间和环境下心的感应,这是中国人,是圆的思想。西方人是线的思想,叫罗辑思维,一切要有标准和方向性,不可跨越。心对物质是真的,没有疑惑的,是忠诚的。西方的宗教就是最好的思想体现。






王利秋


心与物的关系是古代哲学的主要命题。黑格尔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于“普遍性问题”的热情,哲学就是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思考而诞生并发展的,从而人的心灵的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物和心的问题就是最令人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老子是第一个关注普遍性问题的中国哲学家。道是最深刻的普遍性命题,有了道的深刻认知,对物就有了对比认识。老子运用概念分离的方法论把认识对象分为物、象、大象(无象之象)三个层次,三次概念分离就是三次抽象,思维越来越精细。物具有质碍,体积,实体性,而象则没有这些特性,只是印象、相态,可识别性。大象是无象之象,更为抽象,连印象、相态、可识别性都没有,这就是道,是发展路径而已。因此物是表面的,象体现了某种本质,道则是真正的本质。物的概念有天生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虚空,如果考虑了虚空,物就失去了特别重要性。现代科学发展,尤其量子力学的叠加态、随机性,使物的实体性受到冲击,古典意义上的物是个虚假概念,老子道的混成更近现代科学。物与心的关系十分重要,物被理解为认识对象,心被理解为认识主体。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于是物与心关系变化为宇宙与心的关系。认识对象融进认识主体之中。把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绝对分割的思想符合古典力量,但不符合相对论,尤其不符合量子力学。老子的混成也代表主体与客体的混成,即不可分割。我心中的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你,而不是你本人。认识永远具有主观性,但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可以大为减少主观性的个体飘移,使不同认识者的结论具有可交换性。老子的混成思想避免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但又避免了认识主体的随意性,混成思想是主体和客体的玄同,更高的统一。当把虚空包含在认识客体-物之中时,物已经不再是物了,因为质碍、质量、实体性已经失去了,如果不包括,则虚空是什么又需要回答。物与心的关系变得需要考虑虚空与心的关系。


道一解道德经


一切外物都是内心化现。当然,要理解到这一层次需要一定的智慧。

什么意思?我们看到的外物都是业力化现。持五戒者投人。人道看山是石头,看水就是水。在人道中,布施多的人容易感应到富裕,就是钱财,然后买到高楼大厦,厂房车辆,矿产能源乃至其他。就是财布施多。而财布施少则养命之源少,最后极为容易感受到饥渴苦痛。

但是由五戒十善投的天人看水是琼浆玉露,看天是宫殿楼阁。这就是同样的场景,业力化现不同。

由贪嗔痴投胎的恶鬼看水是脓血,看天是岩浆火山。

所以所谓物质,都是一个阶段中比较稳定的业力化现。如果一报败坏,则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马云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普通人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为何马云的福报可以改变国家?真的是他勤奋一些?不是。福报大一些而已。

当然有人说这个和心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因为善心才能有善行,布施心生布施,持戒心生持戒,爱护心生爱护。正信心生正信。所以儒家心学说,要灭心中贼,就是去掉贪嗔痴,保留慈悲喜舍,这样才会在未来越来越好。

因果律:\r

巨富无量,家财万贯,从布施中来,容貌端正,从忍辱中来,身体健康,从持戒,放生,戒杀中来,受人敬重,敬重他人中来,聪明无比,从正法布施中来,是故,平穷的人应当尽力布施(也可以是对小动物的一把米,注重不要带有辛辣和农药,当然,得得福报和布施三宝所得福报是完全不一样的,多多布施三宝,修桥建寺,我是绝度为支持的),丑陋的人应当多忍辱,身体不好的人应当持戒,不烟不酒,远离邪淫,愚笨的人应该将劝人向善的,修行的文章多转给他人,善恶有报,因果不空\r

(这里说的是行福,戒福就是不去做那些坏事,可以自己推出应该是什么)


师长366


人的存在决定思维,所思必有所在。“心”之梦想、妄想、胡思乱想……皆为思想。所悟必存在,梦幻不奇怪;人在天地内,难想宇宙外。

人之“心”(想)的理想状态是:心身合一、人我合一、天人合一。

宇宙之死,万物重生;此物之死,彼物重生;肉身之死,生命重生;人欲之死,心灵重生。生死循环,乃宇宙万物之存在方式。


佳作精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缥缈孤鸿影38600


这是提问者套别人思路,找灵感。

还是

自己有思路有灵感,来验验呀?

我给你一个,你瞅能不能懂啊。

单个一人啊,再怎么牛,也就是能做到法天地。没法做到身通天地。

宇宙已经演化,人们回归寂灭不可能,只能通过修行从万物寂灭中汲取能量,可以通万物,甚至可以灵控万物,可以压缩和伸展自己世界的时间,任意看到过去未来,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另开天地了。

物质并不是像佛所说空空,佛说的是物的“假合”,那只是一种认识法,而不能当作实法。佛也说清了,法皆生灭,包括佛法。他主要讲“寂灭”能量,就是讲“性”,性就是心,就是空。就是真空妙有。但我们包括佛都是因缘假合,这是个玩意呀,叫人身,没这玩意,你凭啥去回归能量,证悟空性?这就是佛道说的“借假修真”。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没有个玩意儿吗?山精水怪,各洞洞主,没有个玩意吗?

人家都是一样。都“有”。都是从有借空修行。从有修成没吗?当然不是。

修成与天同道,与地同气。

说到这吧,这就没啥人能看懂了...


c林灿c


现代科学建构在"感官实证"基础上,即"所得必可见″。传统文化,儒者修身正行,以心"诚"为最高境界。道者,人以德循道,以无为为最高境界。禅者,以空心无念为最高境界。传统文化的至理归于"无我无相无为″而"融入自然″,此时会"见所未见″,"融入″即"如来"!现代物理的"量子纠缠″的超时空特性即是"念"与"物″的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