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云胡说历史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之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动乱,

因为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发动的,所以称为“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唐朝走向了灭亡。

关于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策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我大概给大家说一下。

一、政策方面

政策方面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导致唐朝朝堂变化。

一方面,削弱了关陇集团对唐朝的控制。我们都知道李渊建立唐朝,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关陇集团的支持,而李家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员。

在唐朝建立之后,关陇集团的勋贵一直把持着国家的朝政,也垄断了唐朝的很多要职位置。

虽然从李世民开始,就大力发展科举,李世民还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说出了李世民对于科举选拔的得意。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唐朝的高层还是由一些门阀把持,其中就包括关陇集团最为耀眼,他们甚至有直接推荐做官的权利。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很难获得唐朝的要职地位。

而“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朝廷内部出现分裂,关陇集团的地位也渐渐下降。很多出身科举的人,都慢慢的走上了要职。这使得关陇集团对于朝堂的垄断开始被打断,而到了唐朝末年,更是出现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名存实亡的情况,这些都让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因为安史之乱而导致节度使权力过大。唐朝在建国之初,以及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朝廷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为了使战乱早日结束,朝廷没办法只能大量招收降将,并且大量册封节度使和观察使。

如果只是给一个名头,本身这也没什么。问题就在于,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动乱之下。对于这些所谓的节度使约束力很低,而且为了尽快稳定下来,甚至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地盘和兵马。

这也导致了整个唐朝出现蕃镇数量剧增,还都是有独立兵权的那种,使得唐朝后期国家陷入分裂。

这也为后来五代十国,混乱不堪的社会形态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大致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战争导致的苛捐杂税,以及货币的混乱。

打仗就需要大量的钱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涉及到了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不仅是朝堂,还有百姓。

百姓不仅没办法安心种地,还需要面对一波一波征收税用的军队,打胜了要用百姓的钱庆祝,输了要用百姓的钱东山再起,总之能想出各种收钱的办法。这就导致,百姓平白无故需要缴纳很多的税,经济也陷入萧条状态。

安史之乱后,又有各个节度使之间相互抢夺地盘,地方性的战斗爆发的更加激烈,百姓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还有很多人私自造钱,造成货币混乱,更别提经济了。

另一方面,唐朝的混乱给了别的国家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再也没有李世民“天可汗”的霸气,吐蕃也乘机开始下高原,攻占西域诸国。

这不仅使得唐朝失去了大部分的西域地区,经济方面更是相当于切断了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的情况下,经商就成了笑话,丝绸之路也慢慢断绝,这对唐朝的经济也是一个打击。

细读史书,学无止境。我是史山泛舟,别忘了关注转发哦。


史山泛舟


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唐朝。唐朝前后两百九十余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个盛世,分别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纵观唐朝,治国者在国家治理和经济改革方面均颇有建树,成为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被后人称为“盛唐”。

“开元盛世”时期,世界其余城市的人口没有一个达到十万人,而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城市人口均超过10万,长安的常住居民更是达到了60万以上,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北方将领发动叛乱,河北、河南迅速沦陷,唐玄宗奔蜀,后又被迫杀死杨贵妃和杨国忠,自此,唐朝盛世到此终结,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平叛后,国家极度衰弱。地方多为藩镇所控制,税赋大幅度减少,国库里的财政收入已经将近枯竭。在这种窘迫的背景下,唐朝的经济政策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保留“公廨钱”制度,增加“率贷”政策

初唐时期,李世民在农业税和专营税的基础上,创建了“公廨钱”制度。“公廨钱”制度就是为供官府各种公用和充作官吏俸钱而设置的由官府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本钱。

公元637年,李世民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管,人称“捉钱令史”。每人以五万本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收取息钱四,一年有四万八千钱。这个政策从长安城内的富豪家庭中每年征收一笔个人所得税,用来养官。

置公廨本钱,以诸州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每司九人,补于吏部,所主才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纳息钱四千文,岁满授官。”—《新唐书·食货志》

李世民为了让富人接受这个政策,在全国设立了七千多个基层岗位,只要符合纳满一年的要求,富人家庭便可派出家族一人去当官,后期取消官吏,改为免除徭役。“公廨钱”政策养活了官员又避免了对民众征税,只是对富人的一种低级别的剥削。

“安史之乱”时期,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面对这种情况,治国者提出的第一个做法就是向富人征收财产税。唐肃宗即位后,派遣御史去往江淮和蜀汉,对富裕家庭按资产征税,临时征纳所有财产百分之二十的税率,称为“率贷”。

“ 肃宗即位,遣御史郑叔清等籍江淮、蜀汉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谓之率贷”。—《新唐书·食货志》

通过增加“率贷”政策,唐朝的财政逐渐摆脱了窘迫的现状,为下一步变革提供了基础。

二、恢复国有专营政策

李渊建国后,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将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等产业全部交给民间自主经营。这项政策造就了民间的商业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富商。

公元758年,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治国者重新恢复了国有专营政策,将盐铁这种利润最为丰厚的产业收归国有。

主管全国财政的刘晏设立榷盐法,由民众进行生产,政府负责收购,商人进行销售,这种方式减少了政府的人员和行政支出,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投入。另外,在全国产盐区设立机构,不仅打击了私盐的产生,而且保护了盐商的利益。最后,刘晏为了稳定盐价,制定"常平盐"的政策,在距离产区较远地方运储食盐,以保证非盐产区的食盐供应,防止投机商人屯盐牟利。

通过刘晏的政策,食盐的收入不断增加,到了唐代宗末年,十多年增加了十几倍,乃至盐税的收入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帝王后宫、军饷以及百官的俸禄都仰仗于刘晏,同时这也是历史上,盐税占比最高的时期之一。

“晏之始至也,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新唐书·食货志》

三、建立“常平法”管制商品,获取利润

“安史之乱”后,商贾乱中打劫,操纵市场,侵占平民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刘晏在各地建立常平仓(仓储和物流中心),以用来储备和调节物资。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常平仓的盈利功能,刘晏建立了“常平法”:

  • 中央直接经营常平业务。

面对之前常平业务由地方自行办理,各州常平赢利有限的情况下,刘晏设置了知院官,负责各地的常平仓,由中央统一指挥 。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了商品的周转速度,利用市场上信息的及时性的掌握,因此使得常平仓的盈利水平大幅上升。

  • 扩大常平品种。

传统的常平仓存储的物资一般是具有调节粮价的粮食品种,但是刘晏充分发挥了常平仓营利的作用,把常平仓里面的品种由粮食扩展为更多的品类,然后获取利润。

“ 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新唐书·刘晏传》

常平法的本质实际就是通过政府财政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保障经济稳定。除此以外,在掌控各种商品的价格动向后,低买高卖,从而获取利润。

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 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得其术矣。—《旧唐书.刘晏传》

总结

“安史之乱”后,中唐基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得国家逐渐恢复元气。也正是因为这些的经济变革,才为唐朝中兴奠定了基础。


诧寂说史


大唐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朝代,不只是在当时让人骄傲,即使现在大家也是津津乐道。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经济极其发达,社会空前繁荣。我们以古代衡量经济的两个指标人口和粮食来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唐朝人口一共3700万,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人口已经达到了4891万,安史之乱爆发前总人口为5288万,而当时实际人口估计已经超过7000万了。粮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时人均占有量是700斤,这一数字在我国建国后直到1982年才达到。这一时期的粮食储备有一亿石,是当时四年的粮食总产量。经济之繁荣那是不言而喻的

阶级矛盾加剧

然而,在经济繁荣下社会阶级矛盾却越来越严重。唐太宗时期,虽然赋税较轻,但是徭役却逐渐繁重。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不但徭役没有减少,赋税还越来越重。贫苦百姓在这样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下,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中宗时期,就发生了六、七起农民起义,有的起义队伍甚至达到好几万人,影响深远。

唐玄宗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但是广大老百姓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程度却没有减轻,阶级矛盾还越来越严重,反抗斗争依然没有减少。

安史之乱后,大唐政府财政严重不足,经常是入不敷出。怎么办呢?就只能不停地增加赋税,对老百姓的搜刮和盘剥更为严重。南方江淮一带是当时朝廷最重要的税收地区,其盘剥程度已经达到了即使全家死绝,租庸都不得免除,还得让其亲邻交纳。

所以,有没有战争老百姓的负担都是最重的。老百姓负担的加重,导致社会矛盾一次次的升级,急需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缓和这一矛盾。

财政支出与日俱增

首先是官员俸禄的急剧增加。唐朝贞观时期,官员数量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642人。从武则天开始,官员队伍迅速壮大,到了唐朝中期,官员总数达18805人,是贞观时期的30倍。官员多了,费用就相应增大了。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很高的。从正一品到正九品平均每人每月的俸禄米是84石(唐朝一石大概60公斤),钱是900缗(一缗为1000文铜钱)。那么,唐朝中期所有官员的俸禄一个月就支出米160万石,钱1700万缗。一年下来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费用啊!不仅如此,到了唐代宗时官员俸禄还不断增加,权臣月俸9000缗,刺史月俸全都是1000缗,而大将郭子仪月俸有二万缗。这比前面支出又多增加了三分之一。

还有皇室费用随着奢侈之风越来越严重也是逐年增加。比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用百鸟的羽毛织成的两条裙子,价值就在1000缗。唐玄宗本人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一顿饭就是中等家庭十家的家产。杨贵妃的奢侈更是甚于唐玄宗,宫中专门为她织锦刺绣的工人就有700人,为她雕缕器物的也有数百人。据估计,唐玄宗时皇室各项费用每年实际支出就有100万缗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军费的开支、赏赐的费用、其他基础建设的费用,比如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工矿贸易等等。这些所有的支出光靠当时的税收是已经很难达到了,财政赤字极其严重。

税收逐渐减少

安史之乱前,藩镇主要是边境上的十方节度使。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内地也开始设置节度使,藩镇逐渐增多,甚至长安城附近也设置了藩镇节度使。随着藩镇权力越来越大,地盘也越来越大,与大唐中央政权的矛盾也逐渐尖锐化。节度使的设置,不仅急剧加大了财政支出,藩镇的不受管制也使财政税收大大减少。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独立,不仅控制所辖区域的税收,对于本地区屯田的收入也加以控制,致使财政上地方富裕而中央不足。最后只有南方江南八道上交赋税,总共有四十州,一百四十四万户。这个数字只有唐朝天宝年间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也比天宝年间减少了一半。

当然纳税人口的减少除了因为藩镇割据,战争的消耗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八年的安史之乱全国人口只有1699万人,比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物价急剧上涨,一斗米从战争前不到20文上涨到400文,有些地方甚至涨到1000文到1400文,是之前的几十倍,百姓们是苦不堪言啊!

面对这种情况,唐肃宗提拔了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的身份主抓人事与经济的工作。

刘晏,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东明)人,唐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生于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从小就聪慧过人,七岁便被称为“神童”(唐朝的神童可真多,那个挽救大唐命运的道士宰相李泌小时候也被人称
为神童)。


在宋朝人编的《三字经》里也提到过刘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

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刘晏的家乡,刘晏拿着自己写的一篇《东封书》半路见驾,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悦当场出题考刘晏,刘晏对答如流,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即掌管校正书籍的官员。杨贵妃也很喜欢刘晏,把他抱在腿上亲自为他画眉。刘晏还没成年就成了朝廷的公务员。

刘晏任宰相后培养民力,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对于战乱造成的灾害,积极恢复,使人民生活逐步安定。他还改革赋税,平衡社会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改革漕运,使运输通畅。整顿盐铁政务,实行盐铁专卖。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他实行稳定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唐王朝的危机算是解除了,平安渡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危险期,使大唐国运又多延续了140多年。


殿阁大学士


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同时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任命刘晏为宰相,在发展经济上,培养民力,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对于战乱造成的灾害,积极恢复,使人民生活逐步安定。改革赋税,平衡社会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改革漕运,使运输通畅。整顿盐铁政务,实行盐铁专卖。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实行稳定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唐王朝的危机算是解除了,平安渡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危险期,使大唐国运又多延续了140多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