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TO B產品?


1


互聯網的下半場


過去,平臺的黃金時代

互聯網上半場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以滿足C端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平臺產品,包括:社交平臺、電商平臺、團購平臺、出行平臺、內容平臺。平臺通過鏈接人與人,內容與人,商家與人,聚合大規模的流量。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平臺產品示例


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優勢

① 超低的邊際成本

平臺公司的核心業務主要是信息服務,它每多服務一個用戶所花費的邊際成本極低。根據利潤公式可知:

π(總利潤) =TR(總收入)-TC(總成本)=TR(總收入)-TFC(總固定成本)-TVC(總變動成本)

其中,TR、TVC都是與Q(用戶數量)相關的函數,只要TR-TVC為正數且TFC與Q的關係較弱時,規模效應會攤平TFC,實現整體盈利。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2:當Quantity大於20時,產生正向的利潤


② 贏者通吃的護城河

C端的平臺產品顯著區別於B端的是:“任一用戶對平臺的議價能力都很弱,單個用戶的離開對業務的影響很小,並且C端平臺規模有較強的馬太效應(供需趨向於集中化),規模本身就是護城河。”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流量與護城河


③ 網絡效應築造產品壁壘

如果淘寶/天貓只能購買一線城市的商品,那它很難有今天的規模與社會影響力。只有當它成為一款全國性的產品時,用戶的需求才能更完整地被滿足,它也才有更高的產品壁壘。一個硬幣的反面,當一款產品無法通過網絡效應提升壁壘時,它的競爭壓力也會相對更大一些。

例:滴滴出行的快車業務屬於本地生活業務,就算杭州的快車做得再好,對成都的快車業務是沒有顯著增益的,沒有網絡效應也就意味著在不同地區都可能直面競爭壓力。就像兩年前美團打車上海、南京與滴滴直接競爭。


④ 高技術槓桿

上半場的產品大多都是以代碼為核心生產力的,技術的高槓杆在於:

1. 能夠通過快速的迭代來創造用戶價值。因為,

  • C端平臺關注核心用戶的畫像,產品標準化程度更高。
  • 代碼屬於很輕的技術資產,不涉類實體行業的庫存及現金流佔用問題,沉沒成本更低。

2. 數據與算法的應用降低了信息/交易的撮合成本,提升了用戶獲取信息及交易的效率。


其實,每一次新浪潮的開始,我們都能見到很多自信的、躍躍欲試的闖入者。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支撐著霧霾下每日4小時的通勤人,他們是造夢者的門徒。直到潮水褪去,我們才在不斷地離別、嘆息和馬後炮中,看見了市場它最冷靜的一面。


流量紅利殆盡,產業亟待升級

移動端的流量紅利是互聯網上半場創業市場繁榮的根本原因,海量的新流量,從供給端拉低了平臺產品的獲客成本。

然而在2018年後,移動端增速見頂。根據Quest Mobile的數據,2019年1~6月移動互聯網MAU僅淨增570萬,Q2甚至淨降了193萬,預示著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殘殺”時代。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4:移動互聯網MAU趨勢


1)TO B是順勢而為

2016年7月,王興提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他提到:“美團點評作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餐飲平臺,過去幾年做的只是很薄的互聯網化,即幫助企業引流。接下來要實現和行業的深度融合,全面幫助它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歷史之勢從來不是無心為之,那這次為什麼是TO B呢?

就在2019年,中國人均GDP正式邁入1萬美元梯隊,奇蹟四十年彰顯了中華民族韜光養晦、努力奮鬥的民族底色,也給了Z世代的年輕人足夠強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但是,這個被修昔底德陷阱籠罩的資本世界,並不會手捧鮮花迎接來我們的成功。

相反,在外部,富有針對性的遏制措施越來越多,霸權思維主導的國際秩序下,民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強者間鬥而不破,開始進入全方位的戰略競爭期。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5:2020年中美貿易協議雙方需要履約的條款統計


在內部,勞動力受舊政策、新環境的複合影響,出現斷崖式下降,成本不斷攀升。導致低端製造業比較優勢喪失,相關產業逐步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巴西等地區。

中國製造的升級需求急迫。

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達1523萬,比上年減少200萬人,是近40年來中國出生人口環比下降最多的一年。

2019年,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針對239家在華美資企業的調查顯示,22.7%的公司將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19.7%的公司正考慮將部分或全部製造業遷出中國,33.2%的公司將推遲或取消其投資,只有2.9%的公司將增加其在華投資。


還需要清醒認識的是:“我國的科技實力、大學教育、基礎科學,相比美方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應該避免盲目自信稀釋了專注度。

宏觀層面,仍高度依賴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進口);中國智造想要邁向全球,也還長路漫漫。微觀層面,傳統行業信息化水平低、企業管理粗放、誠信體系缺失、供應鏈效率不足,制約著中國從量到質的轉型。

這是未來10年必須要變革的難點,也是TO B賽道的歷史機遇。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6:半導體、飛機等高端製造,中美差距巨大


2)TO B的快速車道

相比於上半場以C端用戶的規模效應、網絡效應築造護城河,下半場轉向更多的企業服務,以及傳統行業升級,包括,

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品/服務。

包括:餐飲Saas、開店Saas、人力資源(組織發展、員工福利)、協同辦公(Confluence、Teambition)、數據服務(神策數據、飛瓜數據)、雲服務、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

② 傳統行業數據化、智能化、供應鏈優化。

包括:新零售、物流科技、長租公寓、K12教育、AI芯片等。


區別於互聯網上半場更高頻、短鏈、碎片的移動場景,下半場對產品經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 產品/服務不再完全以系統為核心,產品經理需要更多關注業務的場景、流程、組織、角色、供應鏈,去設計“服務”而不僅是“系統”。
  • 用戶體驗由“抽象的主觀效用”轉換為“可量化的收入與生產成本”
    ,要求產品經理有更強的業務認知、商業敏銳度。


近幾年,TO B方向已經誕生了很多優秀產品。例如:有贊、曠視、Teambition、阿里雲、釘釘、神策數據、G7等等。相信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將誕生像Salesforce、Atlassian、ZOOM、Slack這樣千億、百億美金的企業服務公司,大勢之下,只是時間問題。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7:美股排名靠前的企業服務公司



2


TO B,業務下沉


業務設計與有效工作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規劃,但全面、嚴謹的業務設計,能夠大幅提升組織的有效產出。如果在這件事情上懶惰,天天拉著團隊打雞血、畫餅、打仗,中長期持續的負反饋,很容易讓團隊崩盤。

1)業務設計要相信專家。相比較那些聰明、年輕的頭腦,業務專家更值得信賴,因為B端很多線下的細節和業務邏輯,需要足夠長的項目積累才能有判斷力。互聯網人在產業中往往不是用戶,只能憑藉邏輯或者類比法來演繹,決策的有效性不高。

2)業務設計要心懷敬畏。不管你做過多少DAU的產品、多麼閃亮的教育背景,面對傳統行業,都是從零開始。一定要對行業、前輩心懷敬畏,互聯網在這裡很難顛覆誰。

3)業務設計要勤于思考。

  • 問:業務設計不是CEO、總經理關注的問題嗎?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只想紮紮實實做好產品、運營。
  • 答:紮紮實實做產品、運營和關注行業趨勢是不矛盾的,這種東西不觀察個3年、5年也觀察不出什麼,思考核心問題不怕早並且,沒有公司需要一個35歲的活動策劃專員,努力認知業務是個人從點→面的過程。


TO B的業務設計概述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8:TO B的業務設計概述


1)業務分析

業務分析是為了“發現機會”與“預警風險”,對於TO B業務,除了常規的行業分析、用戶分析,需要重點關注“監管趨勢、政策走向”

,並不是所有的行業監管都允許先粗放發展再加強監管,死亡可能是突然休克式的(電子煙、比特幣)。

① 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的走勢對企業融資成本、現金流壓力是直接關聯的。對比個人消費者被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逐級的傳導遲滯,企業一定是更敏感的。

關注的核心模塊,包括:出口/內需/投資的戰略變化(例:近幾年對外資的政策鬆綁)、貨幣政策的變化(例:近期的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變化)、稅收政策變化(例:增值稅稅率變化對業務進銷項的影響)、地方政策(包括:人口政策、產業政策)等等。


② 監管趨勢

順勢而為,是保障業務能夠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滴滴規模近似壟斷後迎來的管制壓力,我認為本質上是國家對核心民生行業的行政干預預期較高,因為涉及到社會穩定、安全,強管制是有必要性的。

同樣,像比特幣這類去中心化、發行不由官方控制的所謂“貨幣”,在當前的監管層面上,肯定也是無法被接受的。以大局為重,是一個取捨的過程,4.025%的年金險下線也是同理。


③ 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需要站在行業的角度、客戶的角度、需求的角度,評估業務的可行性。

案例:做一款TMS(運輸管理系統),解決規模型車隊的管車問題。

1. 行業基本情況與發展趨勢概述

  • 商流驅動的集約,受電商飛速發展的影響,中國集約性比較強的運輸領域以快遞為代表,CR5已接近70%,也帶動了一些成規模的運輸車隊(下游)。
  • 成本壓力逐級傳導,但由於快遞行業過於集中,核心企業貨量龐大議價能力強,成本壓力逐級傳導,中下游的運輸公司經營壓力大。尤其那些重資產、大規模的車隊,其資產管理、資產利用率、成本控制等多個方面都對運營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贅述,參考諮詢報告)

2. 客戶概述及上下游分析

  • 目標客戶畫像,擁有>100臺卡車以上的運輸公司,因為這種量級的客戶才有優化管理成本的需求,目前這種規模的運輸公司全國大概有10000家(假設)。
  • 客戶的上下游分析,這些運輸公司的上游是通達系、德邦這類大型快遞、快運公司,下游有自有購置的車輛,也有社會運力。當前的行業現狀是:“運力相比貨源大幅過剩,整體議價能力較弱。”除電商外,整體商流的集中度不足、需求個性化,無法形成高度集中的物流市場。......(多維度、信息詳盡)

3. 客戶在成本、效率上有什麼痛點?

  • 效率瓶頸:公路運輸核心還是在成本、履約質量上,為了保障履約,部分企業購入大量固定資產(車頭、車掛)自營運力。
    與其他實體行業一樣,這將面臨著業務波動帶來的週轉效率問題。
  • 品質管控:因為快遞、快運對於運輸的時效要求很高,供應商需要及時瞭解車輛位置,做好時效控制,降低時效罰款(大概佔其總成本的5%(假設))。
  • 邊際成本:實體資產無法像代碼資產那樣,邊際成本趨向於一個極低值,相反,每一個時間段內,一個貨車只能運送一趟貨物,這就決定了該場景下技術槓桿不會特別高,運營的效能非常關鍵。
  • 現金流壓力:中游運輸公司需要承擔>2個月的賬期(甚至半年),相比快遞、騎手這類即付現金流的模式,賬期帶來的資金壓力也限制了業務規模。尤其在利潤相對微薄的情況下,即使通過保理融資解決了現金流的問題,其所帶來的成本上漲,對實體運輸企業也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業務經驗比邏輯閉環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4. 業務的可行性分析

  • 需求驗證:管車的需求是真實的,主要是為了減少管理成本、降低遲到罰款。目前競品已經切入了100家大客戶。付費意願大概在1500元/年,續費率75%。注:上述數據皆為假設。
  • 切入路徑:目前通達系的供應商(我們的客戶)都必須安裝一款XX品牌的監控設備,如果想要切入該類客戶,本質是需要搞定它的上游,客戶不會重複採購兩款類似的產品。......(僅做示例,競爭力評估、關聯市場影響等不在此贅述)

總結:只有深入瞭解供應鏈上下游的關係、供需基本面,才能更好地做銷售、產品、運營的決策。


2)業務設計

業務設計的重點是“知己知彼、產品下沉、運營業務”。

①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同的業務所處的行業週期、競爭情況都很不一樣。但最抽象的一層,仍然是以“解決客戶需求”為核心。需要通過持續分析競品、完善服務體系、制定符合業務發展階段的增長策略,去構建核心競爭力。


1. 產品分析

調研競品是一個自省、迭代的過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評估客戶需求集合的滿足程度,以及產品切入場景後的角色體驗問題。

  • 關注客戶的核心需求滿足程度。B端業務需要滿足企業的需求集合,而非單點打透。如果產品功能覆蓋度不夠,難以構建競爭力例:一款餐飲Saas,80%的用戶不僅需要收銀功能,還需要“經營分析、報表管理、營銷管理、排號等位”等10項功能。產品A僅能滿足其中5項,產品B全部滿足,則產品A難以與B競爭(價格相差不大)。

圖9:中國典型餐飲Saas競爭力分析


  • 產品的操作體驗是否能被客戶的組織接受,也很重要。如果僅僅只是老闆買了單,但客戶的組織、各關鍵崗位無法接受系統的流程/交互,產品切入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力,落地困難。


2. 銷售策略分析


在有限的預算與HC的條件下,根據競品的銷售資源、銷售策略,去制定ROI更高、長線收益更大的銷售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 客戶:梳理競品的客戶清單,盤點客情關係及服務深度。
  • 策略:梳理競品的拓展策略,盤點其核心優勢區域及下一步重點拓展的區域。
  • 增長:梳理競品在拉新、留存上的人力配置、補貼策略,能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的增長策略。例:產品A拉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線下力量,且線下銷售的核心任務都壓在了新增上面。此時,產品A通過“留存激勵”的運營策略,即只要商戶交易額在次月保持上個月的80%以上,即可獲得“高額獎勵/折扣”等(通過電銷營銷),以此減輕線下銷售的存量客戶維護壓力。這筆營銷費用需要與所釋放銷售的獲客價值相比較。

② B端產品經理的業務下沉

TO B產品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服務,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來看,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0:看待服務的兩種視角


  • 面向客戶(外部),業務需要交付“用戶視角的產品與服務”,即:“用戶會使用什麼軟件,體驗什麼樣的服務流程,最終支付多少錢。”產品解決方案要滿足需求、服務好、價格合理。
  • 面向組織(內部),產品解決方案是由基礎的職能分工(業務運營、業務產品)與多個項目共同構建的,所有的人力資源、財務預算配置,都需要以“保障面對客戶視角的服務、體驗不斷改善”為核心目標。


1. B端產品經理如何創造價值?

抽象來看,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能力應該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為用戶創造價值。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1: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


《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中提到:

對於用戶,大家有不同的理解,通常的理解是用戶即自然人。以微信為例,一般的統計報告可能顯示其“用戶”為11億,如果把微信的其他功能(支付、公眾號、小程序、朋友圈、群等)都刪掉,只留下通訊功能,它的用戶數可能還是11億,但它的商業估值可能就從2000億美元變成了200億美元。這種將用戶定義為自然人的做法,顯然在大型互聯網產品上並不適用。

從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關於需求集合,C端與B端產品是有所區別的。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2:需求集合的差異


  • 做好C端產品,要能夠洞察人性本質的需求,要求產品經理除了有較強的邏輯、同理心之外,更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世界上最成功的C端產品,都是人類本質需求的滿足者,比如:微信的熟人社交、字節跳動的推薦算法、Pornhub的好人社區、Uber的出行服務。
  • 但做B端產品,還需要產品經理有優秀的商業感覺。產品必須是一個業務專家,要能梳理業務的“供需關係、生產管理、組織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等相關信息。有能力挖掘企業的效率、成本的痛點,並打造滿足企業需求集合的產品。例:釘釘,一款老闆驗高於一切的協同辦公產品,一款優秀的老闆呼叫器、考勤管理利器。只需要輕輕地奪命DING一下,員工24h在(bei)線(po)辦公,老闆能不喜歡嗎(微笑)?


2. B端產品的貨幣時間價值

  • 現金流A產品,營業收入105萬元,總成本100萬元(當期支付),此時的利潤是多少?5萬嗎?但如果這105萬是應收賬款,實際1年後才到賬:Ⅰ 假設貼現率5%,未來1年的105萬收入在當期僅值100萬,所以,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當期的利潤為0。圖13:貨幣的時間價值Ⅱ 由於105萬的應收是1年後才到賬,意味著當期支付的100萬需要流動資金支持,此時使用100萬自有資金週轉業務(假設利率5%),該筆資金當期的機會成本為5萬元。業務的收入現金流是財務模型的關鍵點,像快遞、滴滴這類客戶即付,對下游供應商(運輸車隊、滴滴司機)有賬期的業務,資金佔用沒有壓力,有迅速做大規模的條件。但下游供應商如果想做大規模,週轉資金反而成為較大的阻礙點。
  • NPV計算只要當成本投入與收入有時間錯配,NPV計算就是非常必要的。圖14:NPV計算公式例:當期為了拉新用戶,產品A共計投入補貼1000萬元,獲得的用戶在第12個月單月合計貢獻了1050萬的利潤,貼現率5%,
    當期價值Present Value 為1000萬元。故可得NPV=0。圖15:各時段現金流的現值計算


總結:做業務決策時,如果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往往會導致做投產比分析結論有誤,帶來無謂的財務虧損。


3. B端產品的用戶調研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6:B端與C端用戶調研的差異


B端業務場景往往是非生活化,需求的蒐集與分析,沒有過往經驗的支撐,更需要產品經理深入當前的業務場景中去,瞭解:

  • 客戶的決策機制、切換成本實際決策人是核心需求的來源,組織的各角色是產品的實踐者,他們的需求都需要了解(以決策人為核心)。例:為餐飲商戶提供外賣接單系統,商戶決策因素有:加入美團點評後,店鋪的流量獲取能力會與哪些指標相關,收入抽成比例,提現規則(資金佔用),營銷工具包(會員、積分、優惠券)等等。對於已經使用競品的客戶,除了考慮產品、成本差異,還要考慮切換成本,尤其那些與客戶系統打通競品(可能兩邊花了幾個月時間才打通)。我們產品的新體驗能否超出舊體驗+切換成本?如果不能,客戶憑什麼切給我呢?(答:也許可以通過銷售動作補產品不足,為什麼會有大保健?)
  • 梳理業務流程、組織角色及其KPI梳理流程是業務設計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它類似C端的用戶體驗地圖,通過梳理各個節點的“效率、成本”痛點,找到產品的核心價值點,並基於此去創造新的用戶價值。圖17:瑞幸咖啡的用戶體驗地圖(示例)
  • 梳理各角色及其KPI,更有助於改善服務能力、產品體驗。例1:調研客戶組織後瞭解到,採購經理的KPI除了找性價比更高的供應商,還要求供應商的履約品質必須達到公司設定的標準,這決定了業務的資源投入(例如:客服、Local人員的投入)。例2:對於訂單錄入的操作員,每個人負責的線路相對固定,高峰期每日錄入100單,每一單都需要重新選擇出發地、目的地,操作成本太高,應該設計常用地址庫功能解決這個問題。


4. B端產品的設計概述

  • 瞭解程序設計的MVC範式Model指數據模型、View指前端交互圖,Controller指業務邏輯。任何一套軟件系統運作的本質都是相同的;用戶在前端交互層操作後,系統通過業務邏輯層處理數據層的數據。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18:MVC範式


  • 從業務流程到產品架構業務流程梳理是產品設計的重要基礎。假設做一個外賣系統,一個商家要開店接單,最簡易的流程需要有:註冊認證→開店→接單→提現。流程之下就是需求的集合:(1) 註冊認證:需要哪些資料、資質?審核標準、時效要求是什麼?(2) 商品管理:支持排序管理?支持哪些信息修改?商品圖片支持多大規格?配置商品數量的上限是多少?(3) 逆向流程(重要):逆向流程的完備性決定了銷售、客服、技術的無謂成本。完備性不足將可能導致技術分散精力去解決偶發的逆向問題,影響開發進度、質量。3.1 不同訂單狀態下,客戶發起取消的業務邏輯應該有什麼不同?3.2 騎手因故無法取餐,商家端是否需要支持發起重新匹配騎手?3.3 客戶點的某一樣商品無貨,商家是否支持部分退貨?......圖19:商家入駐外賣平臺
  • 基於業務流程對應的需求集合,梳理產品架構。(1) 基礎功能:包括用戶、支付、消息、發票等,可能會接入統一的中臺服務,需要基於業務需求逐個梳理功能細節。例:因監管要求,營業執照有效日期單獨錄入字段,做較強的業務限制(超期不更新無法再接單)。(2) 業務功能:包括訂單服務、營銷工具包、門店管理、權限管理等。圖20:產品架構圖(示例)
    Ⅰ訂單作為核心服務,其狀態設計及各狀態下的逆向流程非常重要,決定了商家自助經營的能力。Ⅱ營銷工具,核心是賦能商家銷售,包括:送券、賣券、滿減、秒殺價、廣告投放等等。Ⅲ權限控制,主要參考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其中最簡單的用戶、角色、權限模型,包含了2種情況:ⅰ用戶和角色是多對一關係,即:一個用戶只充當一種角色,一種角色可以有多個用戶擔當。ⅱ用戶和角色是多對多關係,即:一個用戶可同時充當多種角色,一種角色可以有多個用戶擔當。注:權限管理涉及到子角色、繼承、互斥、數量約束等邏輯,在此不一一展開。圖21:RBAC模型總結:當角色的權限邊界較為清晰時,可考慮使用多對一的權限設計。若不滿足該條件,則最好使用多對多的權限體系(避免大量用戶都要獨立建設角色,變成一對一的權限管理),保障系統的可擴展性。例:小代既是銷售運營,也負責財務對賬,那小代就應該同時擁有銷售運營與財務對賬兩個角色的權限。


③ 卓有成效的業務運營

1. 業務的增長解構

  • NDR,增長的試金石圖22:ARR示意圖如上圖,客戶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可按用戶新增年份劃分為不同的顏色,可以清晰看到,一個有好的收入留存(Net Dollar Retention)的企業軟件產品,其增長極大程度由老客戶來推動,每年新客的獲客壓力很小。注:收入留存Net Dollar Retention,指存量客戶在新一年產生的所有收入(包括原有模塊的續費與增購,新模塊的增購)作為分子,這批客戶在前一年產生的所有收入作為分母,兩者相除。
  • 商業模式決定增長策略業務增長由老客戶留存收入+新客戶收入組成。Ⅰ 留存週期很短的業務,大量成本都會花在了銷售費用上,需要持續拉新才能保持增長。例:英語培訓、婚慶服務。Ⅱ 留存週期很長的業務,收入可以更多轉化到技術、產品迭代中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例:協同辦公、知識管理、雲服務。例:Atlassian 的敏捷管理矩陣有“ Trello、JIRA、Confluence”三款產品,其超高的留存率反映了產品的粘性。根據2019年的投資者報告內容,Atlassian為花費5萬美元或以上的客戶實現了98%的保留率,其中90%的客戶購買了3種或3種以上的產品。圖23:Atlassian的留存、購買數據總結:當商業模式的留存能力較高時,成本投入可以更多傾斜到存量客戶的價值滿足上,用存量支撐增長的基本面。反之,只能將預算都投入到持續的拉新中去,此時存量客戶的體驗保障往往成為一個難題,婚紗攝影就是典型的銷售大於服務,套路繁多,意圖一次榨乾的行業。


2. 業務運營的設計概述

業務運營是集增長、服務、數據、研究於一體的運營體系。不僅要對外提供營銷策略、客戶服務,更需要對內交付決策支持、用戶反饋。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24:業務運營架構圖(示例)


對外,業務運營是營銷策略、客戶服務、培訓支持等。要實現業務的增長目標,併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的業務體驗。

對內,業務運營是流程管理、數據分析、行業/用戶/政策研究及運營支持,目標是保障業務運作的高效、流暢,保障業務決策的有效性、合理性。


  • 如何實現增長?業務增長主要還是圍繞營銷策略展開的,包括產品定價及搭售方案、銷售策略。Ⅰ 定價與搭售(1) 中小客戶標準品,要參考競品的定價模式,實施與業務節奏匹配的的搭售策略、促銷策略。對於高續費率的產品,可在拉新上投入更多預算。例:假設Teambition給企業版購買者提供知識積累產品Thought半年10人的高級權限,由於知識積累屬於切換成本很高的產品,灰度測試續費率約75%(假設),綜合收益依然可觀,搭售方案可行。
    (2) 對於大客戶,要有完善的報價機制。包括:客戶檔案建設、個性化需求蒐集、決策人影響(要避免花了很大力氣BD,沒找對實際決策人)、方案設計與成本評估。圖25:Teambition價格方案Ⅱ 銷售策略要開展全國性的業務,銷售資源的配置是核心決策點,關係到整個業務的成本與產出。(1) 盤點:圍繞增長目標,設定銷售指標的拆解邏輯。盤點存量客戶的產出預期,評估增量客戶規模,並梳理潛在客戶列表及對應的HC需求。(2) 合作:銷售與事業部的組織關係,決定了業務在前臺推進的效率。如果銷售體系閉環在事業部內部,產研、運營與銷售的合作,主要圍繞KA需求的敏捷支持以及高優先級Feature List的迭代交付,圍繞研發資源的配置,需要高頻溝通。如果銷售屬於中臺體系,承接各事業部需求,業務需要先確認銷售的資源配置方案,包括:績效考核的邏輯、業務的激勵規則等等。圍繞銷售資源的配置,需要重點溝通。(3) 路徑:是先從單一客戶突破,還是從重點區域突破?要基於業務實際的競爭情況考慮。如哈羅單車初期就避開了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站穩了市場,最後切入一線城市。
    (4) 模式:直營服務品質更好,為了拿下重點、核心城市,可能會使用直營模式;對於業務量小、基數龐大、單個價值低的中小型城市,可能會使用成本更優、速度更快的加盟模式。
  • 構建服務體系C端產品,單個客戶的流失對平臺損失不大,客服體系可能會側重構建標準、廣覆蓋的服務能力,尤其要在成本與收益面前做再平衡(例:印象筆記甚至沒有電話客服,客服流程通過郵件處理)。但由於B端產品的客戶價值相對更大,需要更完整、深度、個性化的服務,才能提升客戶留存水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至少需要滿足三點:Ⅰ 讓客戶方便地找到我們,搭建覆蓋度高的服務窗口。Ⅱ 搭建售前、售中、售後多層次的服務能力。Ⅲ 實現數據閉環,便於高效、全面地評估服務質量。圖26:搭建服務體系的要點客戶服務不單單是一個體系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如何看待用戶的反饋?是真的閉環處理,還是記錄後石沉大海?客服的應急權限有多大?這些問題的背後,體現了業務負責人對用戶的真實態度。


3. 面向經營的數據體系

數據體系核心是面向經營提供業務觀察、業務診斷的能力,它的結構類似MVC結構,前端是可視化的控件,中間層是數據倉庫以及對應的報表結構,底層是業務分析的體系。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27:業務的數據體系


  • 業務分析體系(核心)分析的目的是診斷、監控。業務分析可以大概分為2個模塊:什麼樣的數據表現是健康的?哪些項目需要重點監控?根據2個模塊的具體內容,再結合業務構建指標體系:Ⅰ 業務健康度指標:判斷業務是否健康發展的核心指標集合,任一指標出現問題都預示著業務存在較大的健康風險。一般健康度指標都有明確的目標,便於做業務發展的過程管理。Ⅱ 分析型指標:業務分析邏輯鏈路上的過程指標,以及其他需要重點監控的指標。由於業務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監控的方向也各不相同。例:業務衝刺階段,業務負責人希望重點關注客服質量,避免高成本拉來的客戶因為客服質量不滿意而流失。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28:業務分析體系框架(示例)


  • 數據倉庫/報表體系有了業務分析邏輯,就可以開始搭建業務報表了,這是一個從想→做得過程。在MVC的架構中,前端層、業務邏輯層都會有數據上報,形成數據庫表/日誌。圖29:數據的形成瞭解產品數據結構的業務運營,對分析的實現才有更強的判斷力,也更能夠理解各系統間的交互邏輯。所以,在產品設計初期,業務運營就需要和業務邏輯層(後端)溝通各個服務、系統的數據記錄的字段、規範,避免業務所需的關鍵數據漏存。圖30:業務數據的表結構(示例)通常,業務分析體系的指標,往往需要關聯多張核心表關聯計算,例如:用戶表、支付表甚至其他業務的表,單一業務方難以實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數據部門通過拉取各業務的數據,經過流程調度、數據清洗、數倉建表,最終提供數據服務(例:可視化平臺、用戶標籤查詢、報表服務......),為業務方賦能。在數倉的建設過程中,最好能有懂業務、數據結構的業務運營與大數據工程師共同建設,保障“業務分析邏輯”→“技術實現”的信息傳導足夠對稱。圖31:數倉整體的技術架構(示例)
  • 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實際是將數據信息以更低的閱讀成本提供給數據消費者。不同類型的數據適合不同的展示方式。不必過度追求炫酷的效果,時刻關注它的核心價值是“更低成本的閱讀”。推薦工具:Tableau

圖32:Tableau展示案例(Hanah Anderson、Matt Daniels)


④ 敏捷的項目管理體系

一個業務要持續前行,有兩種工作要做:

  • 重複性工作,例:日常的數據監控、客服等運營工作。
  • 項目型工作,通過完成一個新項目改善產品/運營,從而讓業務發展得更好。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3:業務與項目的關係


互聯網行業,業務從0~1的過程中,

  • 需求變化很快、要求整個組織足夠敏捷、高適應性地去為組織提供服務。
  • 團隊規模的擴張,沒有體系化的項目管理,將出現:“信息不對稱、進度把控弱、協同成本高、邊界不清晰”等問題。圖34:項目管理的急迫性

1. 敏捷的業務運營

如同產品是迭代出來的,運營要持續優化業務,也必須採取迭代交付的模式,以應對多變的業務需求。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5:迭代式開發的優勢

我通過3年的實測與迭代,驗證了“建設以Scrum(敏捷)為核心的項目管理體系,確實能有效提升運營團隊的自我管理、高效溝通、適應變化的水平”。

下面我會簡單介紹下敏捷運營的方法。

2. 什麼是Scrum?

Scrum一詞來自橄欖球運動中的“並列爭球”。在軟件開發歷史過程中,Scrum 先驅們將 Scrum 這個詞的隱喻應用於軟件開發。它是一套輕量級的核心價值觀、原則和實踐,統稱為 Scrum 框架,在這個框架中人們可以解決複雜的自適應問題,同時也能高效並有創造性地交付儘可能高價值的產品。

在這個框架下,我們可以檢驗團隊是否符合 Scrum 原意的要求:

1. 團隊成員是否有共同目標?

2. 團隊成員是否開誠佈公地緊密合作?

3. 團隊成員是否經常檢視和調整?

4. 團隊成員是否各自發一顆球(各做各的用戶故事等),各自努力往後場衝刺以爭取個人績效?

......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6:Scrum Process


3. Scrum的運營實踐

Scrum的運營實踐,借鑑了Scrum在產品開發上的應用。

它是一種有計劃、持續迭代的運營策略。通過多次交付來應對需求的變化,逐步得到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並影響業務的結果。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7:Scrum運營實踐概述


(1) Scrum運營有哪些角色?

Business Owner(BO):業務負責人

  • 職能:負責勾勒業務願景、為業務指明方向、計劃節奏、考慮成本等。他一方面要理解用戶、利益干係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對正在推進的業務,要和產品、運營、研發團隊緊密合作,驗收各方交付出來的產品。

Scrum Master(SM):敏捷教練

  • 職能:Scrum Master 既是 Scrum 團隊的教練,是團隊服務型領導、“保護傘”和“清道夫”。Ⅰ 負責指導團隊在通用的 Scrum 框架上建立並遵循自己的過程,幫助每個參與者理解並樂於接受 Scrum 的價值觀、原則和實踐;Ⅱ 充當教練、在過程方面發揮教導作用,幫助團隊以及組織中的其他人指定合適的高績效、有組織特色的 Scrum 方法;Ⅲ 負責保護團隊不收外部干擾和障礙
    ,(在個人無法有效解決遇到的障礙時)發揮領導作用,清楚阻礙團隊生產率的障礙;Ⅳ 他是領導者,不是管理者。

Operation Team(OT):運營團隊

  • 職能:負責確定如何交付業務負責人要求的成果,負責運營的策略設計、數據分析等工作;團隊成員整體具備的技能,需要足以實現業務負責人要求交付的業務價值。

(2) 項目管理概述

Ⅰ 業務計劃( Business Planning)

每月的OKR評審會議將產出“業務代辦列表、OKR”。

主R:業務負責人(BO)

  • 待辦業務列表:評估業務工作及優先級。
  • OKR:評估一段時間內業務的目標及關鍵結果。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8:Uber的OKR示例


Ⅱ 衝刺計劃(Sprint Planning)

主R:Scrum Master

基於“OKR、業務待辦列表”,Scrum Master需帶領敏捷運營團隊,將“業務待辦列表”中的工作拆解為下一個衝刺(Sprint)的“工作包”列表。

  • 工作包是一個有明確時間節點的可交付成果。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39:業務待辦事項與工作包的差異


Ⅲ 衝刺(Sprint)

主R:Scrum Master、運營團隊

  • 時間盒

以時間盒(例:2個自然周)為單位進行衝刺(Sprint),持續交付工作包。在每個時間盒結束後,重新評估一次“業務待辦事項列表”所需交付的工作包是什麼,以適應業務的變化。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40:業務待辦事項與工作包的差異


  • 看板

使用“看板”作為“信息發射源”,同步各項目衝刺(Sprint)的工作包狀態。


萬字長文 | 如何做好TO B產品?

圖41:Teambition看板


Ⅳ 衝刺回顧(Sprint Retrospective)

主R:運營團隊

每個月結束(約2個Sprint),結合OKR做衝刺回顧(覆盤)。回顧的目的是:

  • 評估目標及達成情況
  • 遇到了哪些問題?有什麼亮點?
  • 總結經驗教訓、客觀規律
  • 總結接下來衝刺(Sprint)的改善項
  • 團隊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

寫到這裡已經12000+字了,算是對5年業務運營工作的總結。

其實不管是產品也好,運營也好,最終的目標都是做一個業務負責人,只有持續地去認知行業,打磨自己產品、運營、商業能力,構建自己的輪子而不只是在得到上聽別人的輪子,我相信未來才能跑得更從容一點。

參考文獻:

《2019年中國報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0年;

《企業服務創業者必讀:影響公司估值和發展的核心指標 | GGV投資筆記第十一期》,GGV紀源資本;

《俞軍產品方法論》,俞軍,中信出版社,2019年;

《決勝B端,產品經理升級之路》,楊堃,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年;

《兩萬字談談如何使用 Scrum 框架進行敏捷開發》,@yishuailuo,2017年;

《RBAC模型:基於用戶-角色-權限控制的一些思考》。

作者;一隻特立獨行的Er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