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大理的洱海原来是没有银鱼,于九十年代引进。由于天敌少,繁殖量大,生长快。虽然是一年生的鱼种,却产量很高。由于价高好销售,成为渔民的一项重要收入,当年,是大理市经济支枉的产业。

银鱼体型小、身体细长、略圆、无鳞、口大、形似鲑鱼,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叫银鱼。蛋白质高、微量元素多、营养丰富、补虚健胃、益肺止咳、利水,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味,吃法多样,老少皆宜。冰冻鲜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俗称“鱼参”,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状经久不变。

新鲜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冰冻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晒干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大理洱海,长约42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9公里,湖面面积约256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20米,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洱海开禁期时,海面上下网捞民的渔民,当年渔船有大有小,有手摇,有机动,各式各样。后来洱海禁污,取消了机制船。男人们半夜就出动,到海里下网,天刚亮就起网。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捕鱼期,中午以后,整个海边静悄悄,男人们都在睡觉。女人们则在卖各种鲜鱼,或是凉晒鱼干。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渔网大小不等,长短不一,形状多样。上岸后,海边渔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有一点劳力皆参与,房屋尽空,未上学的小孩都在海边,连狗都到海边跟着主人转,学会吃海鲜,个个膘肥体壮,跟着没人带的小孩尽情玩耍。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渔网上玩耍的小孩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因银鱼体型细小,渔网比较细密,渔网到岸上后把银鱼拿出来比较麻烦。办法是死的,方法是活的,于是渔民就在地上铺一块硬一点的塑料布,四个点插一根木桩,上面搭四根长长的竹子。把渔网丢到塑料布上,左手拉起一边渔网搭到竹子上,右手拿一根由80厘米卡细竹片,两头弯到一起绑紧,中间半圆形的竹片。这样弹性好,轻巧又不伤渔网的工具轻轻敲打渔网,银鱼就纷纷掉落到子塑料布上。解(xie)鱼时煞是好看,男女几个人,几根青竹片,上下舞动,敲打着一面长长白网,动作优美,节奏欢快。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一边敲网抖掉银鱼,一边把渔网收起,真是流线作业。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鱼抖完,网也卷起,折叠好,下次只管直接用,有破烂的就抽一人去补,分工合作,人来人往,有的人累了,会吼上几句白族调,其他人就会纷纷对唱起来,现场顿时热闹非凡。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小渔网则是直接挂在岸边的小树上,拉开网拿竹片圆圈弹打。其它鱼,就直接用手捡拾。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银鱼生命只有一年,错过捕捞期就会死亡。因体型细小,渔民用的网都是比较细密的网,这些是被一起打捞上的其他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己经晒制的干鱼、干虾。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原创首发:人类劣根性的承载者—洱海的银鱼

追求利润并使其最大化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捕捞期间渔民们手段层出,方法用尽。洱海东面村庄希少,海岸线长,渔政部门巡逻间隔时间比较长。有的渔民就在岸边安两台柴油卷扬机,雇佣几个外地人负责开机和蹲守渔网。自己人开着两艘机动船,带着几公里长的渔网,沿着潮流一路下网,到终点,两艘渔船会合把渔网用专用工具缝合在一起。一个电话,卷扬机转动,慢慢拖动渔网。因渔网孔洞比较密集,沿途一切水生物全部在劫难逃,真是一网打尽,对洱海生态破坏比较大。渔政部门检查偶尔抓着几个外地人,拘留几个月,罚款有人帮付,工资有人开,主人则再雇几个人夜夜在偷偷捕捞。风气越演越烈,连人口密集的西边也纷纷效仿,洱海生态每况愈下,最终导致政府下令禁养禁捕,银鱼越来越少,现在已难见踪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