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井”,作为一个汉字存在了三千多年。古时人们常居于河岸、湖滨,取水、捕鱼、交通……地形环境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地势的低洼,带来了雨季洪水的不断侵袭,除了兴修水利,更便捷的方式就是搬离至离河湖较远的高地。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南淝河 董青/摄


说到合肥的市井文化,便少不了古井?如果说老街小巷是老城的枝干,那么古井和建筑便是点缀其中的树叶和果实,缺少了谁都会失去了本质。


/ 老城的井 /


合肥老城究竟有多少口井?李云胜老师《探访合肥城的古井》一文曾提到老城“至少有几百口水井”……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 名井 /


屋上井:又称“高井”,在教弩台上、明教寺内,大雄宝殿东南角2米处。据说是曹兵所使用的。“因其石圈井栏的口沿高于台下民居的屋脊”,又被称为“屋上井”。井上盖有一座小亭,匾额上写着“古屋上井”。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古教弩台 劳诚/绘


庙井:位于庐州府城隍庙内,戏楼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据传说,南宋词人姜夔(赤阑桥)在合肥生活期间,参观城隍庙,顺便喝了一碗井水,“赞不绝口”,便赠它一个新名字——“杏泉”。上世纪60年代,这口井被填埋到了地下,直到2017年城隍庙修复时,才重见天日。


廉泉井:位于包公祠东侧,其上有亭——“廉泉亭”,井沿上有一条条凹痕。相传此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实际上北宋时期的“香花墩”应位于城内、今市府广场西侧。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组图 | 廉泉


包公井:真正的包公井在哪里?很显然,与中国第一座包公祠命运相同,包公井也在原来的县学

内,也就是后来安徽省总工会的位置。时间久远缘故,这口名井留下来的资料信息似乎不是很多。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原安徽省总工会大楼 刘玉超/摄


甜水井:这口井可谓是“传奇”,在诸多古井中脱颖而出,成为《合肥傅郭城图》上标注的唯一一口水井——“永贞坊、会仙桥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熊态老先生便考证在今天桐城路与益民街交叉口西北角位置,水井向南约6米为会仙桥。据其考证,1955年会仙桥被拆除,二十年后水井因阻碍修路遭到填埋。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老地图中的甜水井


铁栏井:铁栏井,与屋上井并肩兄弟,却早已消失的干干净净。《县志》说是在“和平桥东”、“明教寺东”两处,描述十分模糊,不过幸有熊态老先生的考证,我们才知东边的那口“遗址在淮河路与飞骑桥巷交会处西南角约三十米人行道路沿”。据说因当年“井栏为黑铁色”得名,井栏上曾刻有三国“夏侯惇”字样,后来日军侵占合肥后被运去了日本,而水井则在1954年遭到填埋。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飞骑桥巷


百花井:百花井,名声在外。但说到井在哪儿?就没什么人知道了。实地采访了四周老人,才得到答案——百花井大院一栋楼梯口处。可现实是古井早已埋到了地下,小巷亦已变身小区通道,仅留下了地名。清代《县志》曾记载有一处“漆井在东城内、窦家池(今逍遥津)西”,又说“相传为杨吴时囿井,以生漆甃成”,很容易联想到是否为后来的百花井?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图 | 百花井遗址 糖豆/摄


/ “井”巷 /


合肥除了分布有众多古井外,还有一些以“井”命名的街巷:


井梧巷:省公安厅对面有两条小巷,西边叫做金巷,东侧便是井梧巷。由字面可知,过去的巷内建有数口水井、多种植梧桐,市井气息迎面扑来。几年前,曾有人到小巷内寻找古井,结果在街坊的帮助下,在一位娄姓老人的院子里发现最后的一口。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双井巷:人们熟悉这条小巷,是因为曾位于巷内的育新小学。过去在小学的围墙边上有一口公井,东段巷子亦有一口。小巷自安庆路向南折向东至徽州大道,中段向南延伸一条通长江路(1955年兴修新华书店废塞),曾一度改名“东风巷”。1995年,天徽大厦动工,井巷俱废。


跨越千年长河,滋养一方风土


八卦井巷:这条小巷听说的人少,消失也早,早到1945年省公路局将此巷(北对人民巷,南至节孝亭巷)开拓为公路时便宣告结束了。而八卦井后来还在,也就是今天庐江路人民巷交叉口东南侧的位置,不知何时,古井也消失的无痕迹了。


来源:合肥全攻略(lezaihef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