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募基金外資股比限制明起取消,上海網羅全球資管

4月1日起,我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上海的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將迎來更多機遇。

3月3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和上海市基金同業公會共同編寫的《海外資管機構赴上海投資指南》(下稱《指南》)中英文雙版在上海正式發佈。《指南》是面向海外資管機構指南性文件的首次嘗試,也將是中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主題系列指南的首篇。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表示,希望《指南》能幫助海外機構更加全面、系統、準確地瞭解我國基金行業的行業格局、法規體系、發展歷程和發展成果,不斷深化共識、凝聚互信,推動國際基金行業的共同發展。

《指南》涵蓋中國及上海地區的營商環境、資管行業發展情況、各類機構及產品的法律框架及申報審批流程、基金服務商及基金分銷情況等。其目的,是為將要或已經赴上海開展業務的海外資管機構提供政策指引和實務指導,為其在中國設立公司、開展業務創造便利條件,進一步助力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資管中心。

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建設包括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在內的六大中心。

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基 金、信託、期貨等行業機構。截至2019年12月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2萬億元。

《指南》顯示,1952年~2018年,中國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2018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群規模達到197萬人,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90萬億元,預計到2019年底將突破200萬億元大關。

目前,中國的資管行業正在穩步發展,但在全球的背景下看,處於起步階段,發展空間仍很廣闊。

根據波士頓諮詢及貝恩諮詢的分析,2018年中國居民資產投向中僅有4.6%投向基金,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佔比超過60%,資產管理市場滲透不足。隨著社會結構變化和居民理財意識增強,公募基金、私募 基金等主動管理型和淨值型投資佔比有望大幅提升。

作為全球金融機構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上海正在吸引全球知名資管機構落戶。

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10的資產管理機構均已在上海設立機構並開展業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25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中,貝萊德、富達國際、路博邁、安聯投資、英仕曼、橋水投資等在內的24家落戶上海。

此外,凱雷集團、黑石集團、德太集團、華平集團、世邦魏理仕環球、軟銀投資等72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獲得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FLP)試點資質;貝萊德、摩根資管、安聯投資、路博邁等44家國際知名機構獲得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資質。

2月14日,美國知名資產管理公司羅素投資旗下子公司——羅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基協完成備案,成為第24家在境內備案的外資證券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是今年首家備案的外資私募。

羅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穎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機會很多,完成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是羅素投資拓展中國市場重要的一步。 “我們爭取下半年推出第一隻產品,之後擇機推出更多差異化的產品系列。”

外資私募加速進入中國,也得益於中國持續推出的一系列金融開放政策。近年來,中國有序擴大金融業開放,在銀行、證券、保險及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開放措施。

作為中國金融開放的“橋頭堡”,上海已形成新一批金融業對外開放項目,涵蓋銀行、證券、資管、保險等多個領域,也帶動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力的持續提升。

3月26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佈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首次晉升全球第四,超過新加坡和香港,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尤其在投資管理方面,2018年上海排名首次進入前十位,此後不斷上升,本期列第二位。

不少外資金融機構表示,近年來,上海在金融發展環境建設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舉措,良好的營商環境尤其是法律環境,是選擇上海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