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大凡商业性质的辅导班,老师没有三两三是不敢上梁山的。毕竟学生掏了真金白银,就是要速成武功以求过五关斩六将,如果老师只是东拉西扯不及真核,恐怕学生不到一会就拍案而起愤而要求退费了。


那认认真真一个一个原则定律讲行不?恐怕也是关门赶客的前奏。毕竟王国维先生说“可爱的学问不可信,可信的学问不可爱。”老师自然要讲可信的学问,但学生未必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接受排山倒海的知识轰炸;但若要讲可爱的学问,姑且不说学生会否误解了老师的本意,单从老师本身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毕竟幽默风趣也是一种天赋使然,如果老师无法用言语打动学生而转向奇装异服、手舞足蹈,那连可爱都达不到,而纯粹变成一种贻笑大方了。


大概十年以前,网络上流传着罗永浩罗老师在新东方做GRE培训时的“老罗语录”,也曾一度是我手机里的常备音频。不过如今听来,罗永浩大概做到了“可爱”,但却未必“可信”——插科打诨不是回应现实问题的合适态度,而无时无刻的愤怒更非解决现实矛盾的必要手段。所谓“二十岁不狂是没有志气,三十岁犹狂是没有头脑。”罗永浩擅长于段子,但其段子也仅仅停留在了段子的水平。


不过,在今年疫情防控全民宅家时期,另一位罗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意外在网络走红,随之而来的,是“法外狂徒张三”日渐为人所知。若仅从形式而言,罗翔老师的讲课并非可爱——毕竟一直坐在镜头前娓娓而谈,时而“战术翻书”,时而“战术喝水”,没有华丽的服装也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唯一稍微引人注目的,也许是他讲到张三时因为激动而变调的声音,还有那微微皱起的眉头罢了。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那么,为啥我们还会喜欢听罗翔老师讲张三的故事?要知道,每一个B站上罗老师的片段几乎都是过千的评论数,而观看者远远超出了法考学生的范围,甚至连许多初中生都慕名而来,听得如痴如醉。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觉得,罗老师的走红,恰恰说明了授课过程中,“可爱”和“可信”是可以努力做到相统一的。


罗翔老师讲授的是刑法学,其中大量的法学名词、概念以及复杂的推导过程,本身就会冷冰冰且难以掌握的。但罗老师的功力则在于,运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对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和讲授。频繁出现的张三,其行为之令人瞠目乍舌,恰恰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法律操作的难度。但通过罗老师的生动讲授,学生不仅在爆笑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差异,也从这些行为的分野里逐渐体会到法律的功用及其局限。


可信的学问不仅仅是因为知识本身的准确,更重要的是传授者的自我反思与坚持,可以为后来人以感动和示范。作为法考的辅导讲座,罗翔教授却不仅仅是分析刑法概念、罪行内容和量刑标准,他常常在分析时引用柏拉图等人的论说,引导学生从逻辑层面认识概念成立的前提与局限。而作为一名法律人的情怀,更是在其讲述一个又一个张三的故事时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常指出,不能用理性人的事后视角去分析行为人的行为动机,而应该从一般人的正常举动反应去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裁决。在他眼中,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在浩如烟海的法典规定背后,是人类秉持正义追求而又不失对人性局限的体谅和共情。


这,我觉得就是可爱和可信的统一。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罗翔老师曾经在讲座里分析过如何更好地追求快乐的问题:“如果你的眼目只关注地下,你永远不知道向上看有多么的快乐。”当然,向上看永远不是轻松的事情,正如追求学问的可信,必然要超越仅仅可爱的层面,但正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经历了超越的蜕变,才会让我们摆脱庸俗的尘埃,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向往的一束光而努力奔跑。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罗翔教授在他的《圆圈理论》中,有一段话让我怦然心动:“我们要保守自己的心甚于保守其他一切。良心是唯一不能从众之事。写作不是为权力的垂青,不是为获得群众的掌声,而是向自己的良心负责。”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有许多学问,毕生无法触碰其顶峰,但至少要学会欣赏其思辨之美,敬畏其研读之难。


有许多境界,虽不能至,我们也要心向往之,且要努力趋向之。


说到底,学问与人生本是一体。受教的目的,并不在于人生的金钱、赞誉或世俗的成功,其初心仅仅是简单的两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爆红的罗翔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