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新基建!金融業是時候落地區塊鏈了

2001年3月29日,人類第一次在銀河系邊緣發現黑洞。


19年後的今天,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似乎也陷入了“黑洞”。


“亞洲跌完、歐洲跌;歐洲跌完,美洲跌。真的受不了了,人們就像在一個金融黑洞裡24小時週而復始地奔忙,看著10%的暴跌似乎已經麻木了,找不到感覺。”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鈕文新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表述。


但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穩定,正在復甦。餐飲業漸漸恢復堂食,商場裡的人慢慢多了起來,入夜後街邊的大排檔小吃攤重新出動……種種跡象都表明,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更“清明”的未來,一切終將如常。


與此相隨的,是在“非接觸”之後,“新基建”成為全行業熱詞,其中也包括關乎國計民生的金融業。


瞄準新基建!金融業是時候落地區塊鏈了


1、金融業態“新基建”,需把握金融科技

事實上,新基建是個熱詞卻不是個新詞。這個概念來源於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由此產生,並迅速“走紅”。


2019年時,“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可以作為補充的是,區塊鏈、大數據都是與新基建強關聯的熱詞。


換句話說,新基建本來就是“日程”內的事。只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顯然加速了它的發酵,直接推它向“C位”。


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高堅在3月16日的《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挑戰與機遇》直播演講中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還有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新基建’將是疫情之後我們面臨的新機遇。“


高堅認為當前金融市場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主要是金融科技的發展。“這些年金融科技在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大數據、雲計算、AI、5G還有區塊鏈技術正被廣泛地應用。區塊鏈技術最初是為比特幣量身訂做的,但是這個底層技術其實更適合金融,所以區塊鏈技術可以與大數據、雲計算、5G通信等各個領域結合起來,推動金融科技和金融革命的發展。”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也認為,針對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的“培育壯大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國內銀行業可嘗試構建“3+3+3”的“非接觸銀行”服務體系,其中一個“3”便是加快三項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區塊鏈、物聯網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區塊鏈技術具有難以篡改、易於追溯等優勢,可在身份信息管理、信任機制構建、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鏈上化等發揮作用。”


2、區塊鏈成金融科技先機,應重點關注存證領域應用

目前,騰訊、螞蟻金服、百度等機構,都在近期加緊了區塊鏈落地動作,且均在“區塊鏈+金融”領域有所佈局。


事實上,業內早有觀點稱,區塊鏈已成為金融科技的底層技術。僅以銀行業為例,區塊鏈已在跨境支付、智能票據、銀行結算方面產生典型應用案例,當然,也包括為這些典型應用提供底層技術支持的存證領域,比如第三方電子合同及區塊鏈存證平臺旗下的“實槌”可信電子合同平臺,它也是法大大專為全行業互聯網業務(包括互聯網金融)打造“安全合規風控解決方案”的關鍵技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基建、數字化、金融科技的內涵,異曲同工。以金融業典型代表銀行業為例,在面對這股浪潮時,銀行業所遭遇的挑戰大體一致。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潘光偉曾總結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有四大挑戰:

·一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銀行仍存在戰略不清晰、思維文化相對固化和組織機制不夠適應等問題。

·二是在數據治理、業財融合、合規科技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三是對金融科技潛在的風險重視不夠。

·四是既懂銀行業務,又懂科技的複合型人才儲備相對不足。


其中第二、三點恰好是通過“實槌”這類產品服務可以補足的短板。在這裡可以舉個南平某銀行的例子:


由於線上業務的爆發,原本線下籤署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該銀行業務快速更迭的需求,銀行的數字化建設已迫在眉睫,但銀行風控部門有著嚴格的合規要求:


·線上化業務數據敏感隱私,傳輸是否安全?

·電子簽章是否擁有法律效力?

·電子證據法院是否可以採信?


這些顧慮都成為了銀行引入電子合同,進行業務數字化轉型的阻礙。


在採用了“實槌”可信電子證據平臺的獨有ENA主動取證專利技術後,南平某銀行通過公證處清潔服務器,在線對目標系統的電子數據進行實時保全、存儲與出證,記錄電子數據從生成、傳輸到存儲全過程,最終由公證處出具加蓋公章的取證保全報告,文書效力為公證文書,法院可直接採信,且該報告由於系公證處出具,相較第三方電子合同平臺自證更具採信力,一舉解決了銀行風控部門的擔憂,且整個過程線上化、自動化,前端客戶操作無感知。


同時,結合“實槌”中後端的類案系統及委外執行服務,該銀行實現了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爭議處置。既保障了電子合同簽署流程的合規有效,又解決了銀行案件分散全國各地,法務出差成本高昂;訴訟週期長,沒有高效處置通道的問題。


最直接的成效看這裡:在一次批量的信用卡逾期糾紛案件中,由於法院對該銀行全部經“實槌”公證的證據鏈直接採信、立案受理,最快在短短的18個工作日就獲得判決結果,提升了3-6倍的訴訟效率,節省了包括律師費、公證費、鑑定費、差旅成本等在內的50%-95%的訴訟成本。


瞄準新基建!金融業是時候落地區塊鏈了

△法大大“實槌”服務生態體系


“實槌”可信電子證據平臺,是法大大契約安全合規風控方案的核心技術,可實現電子合同簽署、存證、司法鑑定、爭議糾紛在線處置等環節的全流程線上處理。


除銀行外,“實槌”同樣適用於融資租賃、助貸機構、小貸機構這類金融業態,甚至是中國房地產50強“時代中國”這樣的房企, 所涉業務交易、HR流程、數據交互等場景。


瞄準新基建!金融業是時候落地區塊鏈了

△ 法大大攜手騰訊雲助力湖北多家金融機構上線虛擬營業廳(媒體報道截圖)

瞄準新基建!金融業是時候落地區塊鏈了

△ 法大大助力新疆農信社“綠色”放貸(媒體報道截圖)


3、政策強力驅動,數字化是解題內核

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2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銀行業和保險業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這是金融監管部門首次提及“非接觸”式服務。


2月24日,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金融監管部門對電子單證、電子影像、電子簽章、電子數據的政府合規性、合法性要充分認同。


3月25日,中共司法部黨組發佈《關於加強公證行業黨的領導 優化公證法律服務的意見》,再一次明確了“互聯網+公證”及電子證據未來的趨勢。


“非接觸銀行”服務需要金融科技引領,關鍵在於銀行數字化能力。


董希淼認為,“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公眾觀念和行為,‘排斥聚集’或將持續較長時間。由此催生的‘非接觸銀行’服務理念和需求,不會隨著疫情平復而消失,反而可能進一步固化和深化。”


法大大法律事業部副總經理張霖表示,隨著疫情平復,“非接觸”的提法或許會逐漸冷卻,但其背後隱藏的數字化、線上化、智能化內核卻只會成為靜水流深的必趨之勢,而對“實槌”這類安全合規風控解決方案的儘快引入和部署,或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面對新基建課題“時間緊、任務重”的更優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