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好奇心几乎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赋,从孩子学会说话开始,好奇心就在不断地驱使着他们去探索新的世界。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狭窄的,一天会冒出无数个好奇的问题。于是,他们一整天都在缠着大人在问“为什么”。甚至许多问题都在挑战大人的固定思维。

“为什么天空没有边?”

“为什么洗衣机可以洗干净衣服?”

“菜在锅里是怎么变熟的?”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曾经,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詹姆斯·瓦特在他很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祖母在烧开水。炉子上的开水烧开后,壶盖随着水蒸气上下跳动。他便开始询问祖母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然而祖母却无法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瓦特便时常坐在炉子边上观察烧开水,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是水的蒸汽将壶盖顶开,造成了上下跳动的现象。长大后的瓦特,根据小时候的观察,不断地研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谱写了整个工业新的历史。

每个孩子都会像瓦特小时候一样,对所有事情充满着好奇。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家长的处理方式十分重要。

兰海老师就曾对许多孩子进行过调查,她发现当孩子们向自己的父母提出自己的好奇时,许多父母总是说:“随你了,你想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接受这种没有被告知的答案,开始变得不再好奇。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身为家长,我们一方面期待孩子拥有独特的创造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在一点一点的磨灭掉孩子的好奇心。有人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好奇心不断被打磨的过程。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持有的态度,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无视、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将直接扼杀孩子对创造的欲望。因此,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1、重视孩子每次提问

每个人都喜欢被人重视的感觉,当我们的孩子像我们提出他们的好奇之处时,身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回应。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表现得更加热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重视。

比如我们可以点头、睁大眼睛,夸奖孩子:“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或向孩子表示出惊讶:“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也许孩子的许多问题让我们听起来相当的无厘头,但是我们的每一次重视,就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最好保护。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2、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小雅妈妈刚走进客厅,发现小雅抱着一盆花,正准备往地上砸。可妈妈还没来得及阻止,花盆就掉在地上碎成了几大块。妈妈强压住怒火问小雅在干什么?小雅一脸无辜地回答说,她想看看花的根是怎么把刚浇进去的水给喝光光的。

当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到好奇,并想一探究竟时,家长要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其强硬地阻止他破坏物品,倒不如引导孩子如何在不破坏物品的情况下,弄清楚他的好奇。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理,又增加了孩子的动手机会。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3、不要用成人思维去回应孩子

成人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对世界的认知而固态化,而孩子的思维方式仍旧是发散,千奇百怪的。当孩子像我们提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时,我们应放弃我们原有的认知,尽量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开动想象力,甚至可以找到一些方法,通过某些实验,直观地为孩子找到答案。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4、为孩子营造充满好奇心的环境

当孩子两三岁时,对许多东西都想摸一摸,敲一敲。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弄坏物品,而直接阻止孩子的探索。其实,当孩子对物品有好奇时,家长不妨将相似物品摆在孩子面前,引导孩子去发现不同物品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给孩子一个满足好奇的环境。

家长还可以当一个好奇宝宝,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疑惑,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又给予了孩子一次思考的机会。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5、启发孩子的提问

当孩子向我们发问后,我们第一时间应抛弃自己的固有思维,然后多询问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孩子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以此来了解孩子好奇心背后的真实想法,清楚孩子想要探究什么,家长就可以进一步指导孩子该往哪个方向去探索答案。

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究,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父母可以慢慢从参与其中过渡到帮助孩子找到好方法。

超级畅销书《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关于走向未来的12个趋势中,“好问题比完美答案更重要”。找到答案很简单,上网站上随意搜索一下,便会出来一大把。然而,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是一次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提问才是推动孩子思维不断创造的动力。

父母才是毁灭孩子创造力的“元凶”,好奇心应该这样保护才没错

结语:

从小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并找到答案的孩子,长大后都不会太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快乐的去探索,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尽量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只有当孩子无法处理问题时,家长才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拥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带着问题去思考与探索,并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发现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