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太子申生遭骊姬陷害,成为谋弑君父未遂的嫌犯,申生不肯申诉而自缢。

骊姬又谮重耳和夷吾,于是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之后,晋献公派兵伐蒲城,重耳再次出奔到狄国。

重耳和申生,个性不同。申生有精神洁癖,且愚孝固执;重耳既不愿死守蒲城,坐以待毙,又不愿被冠上“不孝”的罪名,只好选择逃跑。

重耳逃到狄国。在这里,他娶了狄女季隗为妻,一待就是十二年。他与季隗感情融洽,生了两个儿子;他的随从赵衰,亦娶了季隗的姐姐叔隗,生下了赵盾。

与此同时,另一位晋公子夷吾,获得齐、秦两国协助,顺利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惠公。他生怕流亡在外、颇获民心支持的哥哥重耳,回国与自己争夺君位,故又派人到狄国追杀之。

重耳不得已,只好离开待了十二年之久的狄国,踏上流亡列国的艰辛之途。

改变重耳一生的两位女子

重耳和季隗结婚后,夫妻恩爱,同病相怜,关系甚为亲密。当他与季隗分别时,心中有无限凄凉:英雄失意,落魄异域,无可奈何!只身奔向天涯,不知归程是何日!

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重耳终于说出“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的话,万分愁苦中,显示出英雄柔弱的一面。

而季隗的回答,既坚贞又酸楚:“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可见季隗是一位识大体的女性,有异于常人的胸怀。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晋文公剧照

重耳于鲁僖公十六年,离开狄国。随从狐偃提出“奔齐”的意见:虽然管仲已经去世,但齐桓公好善,志在霸业,我们正可表示归附亲近之意。

于是,众人给狐偃的发言点了赞,一行人收拾东西,准备去投靠齐桓公。

途中行经卫国,重耳去拜见了卫文公。《左传》写出重耳经过卫国的窘境: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公子怒,欲鞭之……”

卫文公对重耳一行人不以礼相待,他们饥饿难耐,只好向野地农夫们乞食,却遭到农夫们拿土块给他们吃的羞辱。

《左传》特写出重耳的怒,“欲鞭之”显示出他冲动、公子脾气大的一面;也暗含了他能屈能伸的气度。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重耳是血肉之躯,自有凡人之七情六欲,幸而随从适时提点——狐偃的“天赐也”,是以乐观感恩的心,解重耳心中的怒气,并鼓舞其志向。经狐偃劝说,重耳才转怒而稽首受之,也显示出其不凡的胸襟。

这件事,也为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埋下了伏笔。

重耳和随从们失望地离开卫国,来到下一站——齐国。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齐姜剧照

《左传》写重耳到了齐国,又显现宴安苟且、不思振作的心态。他沉醉在温柔乡里,只愿在齐国安度余生,忘却重责大任。幸而“吉人自有天相”,他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第二位贤惠女子。

重耳受到齐桓公的热情款待。齐桓公不仅将齐国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他,还给了他八十匹骏马。因此,他非常满足现况,日日饮酒作乐。

然而,两年之后,齐桓公去世,易牙、竖刁小人等称乱,五公子争位,齐国内外交困。重耳的随从们皆认为齐国不适于久待,无奈重耳安逸享乐,想终其一生,留在齐国,不想再浪迹天涯。

随从们看在眼里,都深以为忧,于是悄悄在桑树下谋划远行。不巧被养蚕女听到,告之于齐姜。幸而齐姜深明大义,将养蚕女杀掉,且态度坚定,两次劝重耳离齐——“男儿志在四方!”

遗憾的是,重耳并无回应。最后,齐姜与随从们密谋,决定将重耳灌醉载离齐国。

从史料中的文字:“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及“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可见齐姜之深谋远虑,以及随从们之大义凛然,若不是他们,重耳如何能成就日后的霸业?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齐姜剧照

重耳酒醒之后,发觉自己身在马车之上,已经远离齐国,遂怒以戈逐狐偃。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重耳怀安、好色,而这正是《左传》塑造其生动形象的最妙之处。

重耳对齐姜情深义重,不忍离开;当然也是贪逸富贵、沉溺安乐的性格使然。幸而齐姜果断,将重耳从温柔乡打醒,否则,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亦将被改写。

重耳居齐五年后,于鲁僖公二十一年离开,接着到了曹国。

曹、郑两国,像卫国一样“因小失大”

重耳到了曹国,却受到曹共公的“非礼”。

曹共公听闻重耳有“骈胁(肋骨紧密相连)”,十分好奇,故在重耳洗澡的时候,躲在浴帘后面偷窥。

重耳受辱后,非常生气,因而种下了日后对其报复的种子。

曹共公虽然短视无礼,但曹国大夫僖负羁之妻,却慧眼独具,早已看出重耳身旁的随从,个个都不简单,将来若重耳返国继承君位,他们必是辅佐之才。于是她让丈夫僖负羁向重耳献礼。重耳接受了食物,但退还了放在盘中的宝玉。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晋文公剧照

《左传》写曹共公的轻薄无礼,言简意赅:“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短短九个字,道尽了曹共公对重耳的羞辱;也借僖负羁妻子之口,揭露出随从之贤能,以及重耳之不凡。

此段,为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救宋侵曹埋下伏笔,并且是侵曹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的原因。

自此以后,重耳言行全然不同。其性格日趋成熟,其命运也峰回路转,其受到礼遇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不凡的气势隐然成形。

接着重耳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受到宋襄公特别的礼遇。

刚遭受“泓水之战”惨败的宋襄公,仍接受大夫的劝谏,义气相挺,馈赠了八十匹骏马给重耳,以厚植重耳返国的实力。

虽然宋国地小势弱,无法提供给重耳任何政治上的援助,但也表现出宽宏的度量,亦可见宋襄公慧眼识英雄。

重耳离开宋国,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了郑国。郑国国势已今非昔比,郑文公并不礼遇重耳。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

郑文公无礼,而叔詹分析重耳有三项与众不同的特质。

首先,他从优生学的观点来论断,男女同姓(皆姬姓)结婚,生痴呆儿的几率很高,而重耳却天资异秉。

其次,他从诸侯国的形势来观察,晋国一直不安定,重耳遭遇流亡之难,这是上天给予重耳得国的好机会。

最重要的是第三项,重耳的随从们,不仅人才济济,而且不离不弃,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重耳之德,能服“足以上人”之从者,这显然是重耳得以复国的基础。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晋文公剧照

可惜,郑文公短视近利,并没有接受叔詹的劝谏,错失了良机。

后来,晋文公果然联秦征讨郑国。卫、曹、郑三国都由于不礼重耳,而遭到报复;“因小失大”,使三国陷入战争。

在楚国,重耳流露出英雄本色

重耳离开郑国,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接待了他。

历经这些年的磨练与挫折,重耳已练就一身气度与胆识,其君主之势,已隐然彰显而出;在与楚成王的对话中,更见其英气勃勃,不自觉流露出英雄本色。

重耳面对楚成王两次逼问“何以报不谷?”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

重耳首先回答“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婉拒给予楚成王实质的报答,当然这不是楚成王想要的答案,因此他迫使重耳再一次回答。

重耳给出了一个让楚将子玉既怒且惧的回答:来日晋、楚两国,若在中原兵戎相见,我重耳答应“辟君三舍”。

重耳此言毫不谦卑,使得子玉“请杀之”。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楚成王剧照

楚成王却眼光独到,针对重耳的品德及未来前景作了分析:重耳“广而俭,文而有礼。”又有“肃而宽,忠而能力”的人来辅佐,他是未来上天庇佑之人。

子玉坚持杀掉重耳以绝后患,这有些冷血无情,却是全然为楚国未来考量;反观楚成王,他的想法虽合乎“礼”,却未免有些天真。

在秦国,重耳得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将画面转到遥远的秦国。

晋惠公病危,留在秦国当人质的子圉(晋惠公夷吾之子)惟恐君位被夺,他潜逃回晋国,继位为君,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十分气愤,于是遣使赴楚,召请重耳。此时秦楚关系甚睦,楚鞭长莫及,秦近晋又是大国,于是楚决定送重耳入秦。

秦穆公的愤怒,成为重耳获助之契机;再加上狐偃等人对中原局势了如指掌,他们权衡利弊,认为眼前能够利用的,也只有秦国了。因此,重耳采纳随臣意见,唯秦是从,百般取悦秦穆公。秦穆公遂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

从“秦国立夷吾”和“护送重耳归国”这两件事看来,秦穆公积极干预晋国国君的废立,其实并非是无私、单纯地伸出援手,而是有政治意图的。

秦起初“立夷吾”,是不希望有强大的晋国阻碍其东进中原称霸,这是“弱晋”的具体表现;而“立重耳”,是想利用重耳来对付晋怀公。

秦穆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控制晋国的政局。我们不难看出其东进称霸的野心。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是如何“变身”的?

秦穆公剧照

《史记‧晋世家》对于重耳至秦的描述,更加详尽细腻:秦穆公将宗女五人嫁给重耳,而且子圉的妻子怀嬴也在其中。

春秋时代的联姻基本都有政治目的,重耳起初有所顾忌并不接受,欲辞,经随从司空季子、赵衰之谏,终于娶怀嬴为妻,秦穆公甚喜。

女子怀嬴,亦非等闲之辈。她受到重耳“既而挥之”的不礼貌举动,随即回应“秦、晋,匹也,何以卑我?”以示不容侮辱的态度。怀嬴勇于表达内心的不快、宣誓国家尊严,非常有智慧和胆识。重耳即时悔悟,进而心惧降服以求。

对于重耳的谦让有礼,秦穆公极为赏识,再加上晋怀公不得人心,因此,秦穆公护送重耳回国,实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

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左传》写尽了重耳从贪逸到坚持的成长过程,他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也终结了“骊姬之乱”后晋国的混乱局面。

他流亡诸国,备尝艰辛,冷暖自知;坚忍不拔,出类拔萃。此时,他已从贪逸任性的大国公子,“变身”为气度恢宏的一代霸主。他如愿以偿入晋继承君位,写下了春秋史上极为辉煌壮阔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