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12.1  什麼是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是以反映國民經濟整體狀況的經濟總量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總量的決定方式、相互聯繫與變動規律的學問。歸納起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經濟的長期增長,二是經濟的短期波動。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經濟長期增長的理論。經濟上升時通貨膨脹率上升而失業率下降,經濟下降(或增長率下降)時通貨膨脹率下降而失業率上升。經濟週期理論:研究經濟短期波動的理論。

「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12.2  宏觀經濟學簡史
和傳統經濟學認為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不同,凱恩斯認為“需求決定供給”。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動物精神和流動性偏好這三大基本心理因素的存在,可能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使就業量在未達到充分就業水平時就停止增加或趨於下降,形成大量失業,引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凱恩斯主義:建議政府放棄過去“自由放任”的政策,並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積極干預。
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週期是由於經濟體系內的協調失靈造成的,市場有自我修復功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會引發更大危機。
貨幣主義:認為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從而反對政府幹預經濟、主張實行“單一規則” 的貨幣政策。
理性預期理論:認為由於人們有可能對政策做出理性預期,並在事先就採取了對策,因此旨在穩定經濟的貨幣政策是註定要失敗的。


真實週期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因此政府沒有理由去對經濟進行干預。
新凱恩斯主義: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吸取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認為政府穩定經濟的政策具有積極作用。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而內生的技術進步則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

「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12.3  國內生產總值

12.3.1 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GDP不僅包括產品價值,而且包括勞務價值。GDP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而不是銷售掉的最終產品價值。GDP是一個流量,而不是一個存量。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
12.3.2 GDP的核算
GDP的核算方法:支出法。 核算GDP的第一種方法,是計算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在現實中,最終產品的用途無外乎四類: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淨出口。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就是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分開,沒有相互必然聯繫,消費不足就加大投資是沒有依據的。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趨勢,政府消費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要引起注意。

「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12.3  通貨膨脹
12.3.1 通貨膨脹的概念及度量
通貨膨脹: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通貨緊縮:物價總水平的下降。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某一固定籃子消費品和勞務的現價與基年的同一籃子消費品和勞務價格的比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代表性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現價與基年的同一籃子消費品和勞務價格的比例。
12.3.2 通貨膨脹和貨幣
如果我們用Y表示實際產出,P表示價格水平,M表示經濟中的貨幣總量,V表示貨幣的週轉速度,就可以得到如下“貨幣數量方程式”: 實際產出Y×價格水平P=貨幣總量M×週轉速度V
12.3.3 通貨膨脹的後果
通貨膨脹不僅會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導致掠奪性的財富再分配,而且會加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

「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12.4  失業率
12.4.1 就業、失業及其衡量
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 失業率:失業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率。
12.4.2 失業率與GDP的關係
奧肯定律:失業率的變化率和實際GDP的變化率之間存在的一種關係。

總結

宏觀經濟學是將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研究的學問。其關注的問題包括經濟的長期增長短期波動

現代宏觀經濟學發端於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革命”。圍繞著對經濟週期的理解及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問題,宏觀經濟學分成了凱恩斯主義、奧地利學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真實週期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等幾個重要流派。

「經濟通識」12宏觀經濟學——整體經濟學

GDP是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在GDP的核算中,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產法這三種主要方法。 GDP的變化可能是由於生產變動導致的,也可能源於價格變化,為了剔除價格變化的影響,需要採用實際GDP的概念。根據基年選擇的不同,真實GDP的計算會有差異。為了對經濟狀況進行更為準確的比較,人們通常還使用人均GDP。

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的總體上升。刻畫通貨膨脹可以用GDP平減指數的變化、CPI的變化,以及PPI的變化。通貨膨脹的產生和貨幣關係密切,從長期看,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 通貨膨脹不僅扭曲資源配置,導致掠奪性的財富再分配,而且加劇經濟的週期性波動。

勞動年齡人口分為勞動者、失業者和非勞動者,其中前兩類人口總稱為勞動力人口。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稱為勞動力參與率,失業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率稱為失業率,這兩個比率共同刻畫了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狀況。失業率的變化率和真實GDP的變化率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