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學佛,號香山居士。他敬仰鳥窠禪師,幾次想要登門求教佛法,不得其門而入。有一天終於如願以償,鳥窠禪師接見他。

白居易一見禪師就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何謂三藏十二部,九千卷經文的宗要,請禪師道一句?” 禪師氣度恢宏,從容地答,“九千多卷的宗要,只在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對於這句話,白居易是有些失望的,鳥窠禪師不是高僧嗎,怎麼以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敷衍?說好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呢,說好的佛法高深精妙呢,於是白居易反駁道,“如是平常話語,三歲孩童皆曉!”禪師依然平靜地答道,“三歲孩童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姑且不論這段故事是否真的發生過,又或者這是白居易與鳥窠禪師合演的一出“情景劇”,一如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大菩薩之間的問答那樣,並非大菩薩真的不知,其實是代眾生提問,創造因緣恭請釋迦牟尼佛講法。總之,這個故事被記錄並流傳了下來,曾經點醒了不少人。

所以有人說學佛也不難

不過四個字“眾善奉行”

可又有人說佛學很高深

八大宗派各有所長

那麼,學佛只要眾善奉行就夠了嗎?「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行善 人天乘的福德資糧

首先,為什麼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其實並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佛法揭示的生命真相中,最基本的核心就是自己造作的因果業力推動著生命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無論行善還是作惡,即使這一世不顯現,在這一世的生命終結時,還是會被善惡業力推動,在輪迴中接受果報的到來。

所以,行善是為自己積累福德資糧,止惡是避免自己承受惡果。如果在這一點上還不能確信,那麼就不能自稱佛弟子、修行人,因而止惡行善可以說是佛弟子的底線了。

也正因為如此,學佛之人行善佈施了他人,還需要在內心感謝對方,給予了自己行善積福的機會,在援助對方時不會有那種恩賜對方想法,不會有高高在上的神情。「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行善 菩薩道的必修功課

但是,前面這些還只是在“人天乘”的層面上,止惡行善是為了自己積累福德,使自己在輪迴中不墮三惡道,從而得生人道或天道。眾善奉行,還有更深的修行意義,那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僅僅在輪迴中確保自己不墮三惡道,這絕不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的目標。悉達多太子之所以證悟成佛,是因為他證得一個“大秘密”,人是可以通過修行,從生死相續、危機四伏的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的,不再需要擔心哪一日福報享盡、再墮惡道的危險了。當修行到徹底熄滅"貪瞋痴"之後,斷除煩惱,最終證悟成佛。「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想要達到這一步,必得修慈悲心、菩提心。最直接的效仿對象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看到一切需要救助的眾生就立刻去做,沒有猶豫,沒有計較。在施救行善的過程中,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也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他人。

反之,如果閱盡了世上所有經藏,熟背所有經書典籍,講法辯經頭頭是道,但卻不能做到止惡行善,那就是紙上談兵,依然會被自己造作下的因果所縛,困在輪迴之中。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不論是隻想修個人天福報,還是想要修菩薩道,從行動上看,確實都是以“眾善奉行”為基礎的。

「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不過,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但眾善奉行並不是學佛的全部

孔子也力倡“仁者愛人”,孟子也唿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奔走實踐“兼愛”思想,古人也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都有行善、進取、利他的內涵。

在佛法之中,除了慈悲心、菩提心,還有一個同等重要的核心——“出離心”。佛法是徹底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所以切不可在行善時,只想到如何把善事做得更大,最後和世人一樣,陷入到對做善事的執著當中去了,有執著就有煩惱,依然陷入在六道輪迴之中。

什麼是出離心?就是看清無常,看清人生是苦的本質,看清輪迴的本質,堅決地生起出離煩惱、出離輪迴的心。即使來世能成為國王、首富、權貴,也不想繼續輪迴的堅定之心。

「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對大多數佛弟子而言,慈悲心相對還能生得起來,也願意儘自己所能幫助眾生,但是世間的一切看上去五光十色、精彩紛呈,生起真實的出離心非常不易。這就需要深入經藏,或者通過坐禪等方式修"四念處",深入修行後,逐漸修證“空性見”、生起”出離心“。

在行善時保有一份”出離心“有什麼好處?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不執著。行善時,能承擔;做好了,就放下。既不會沉迷在被他人感恩的滿足感中,也不會糾結於行善的結果是否完美。

因為,這世上並沒有什麼善事是可以做到完美的。唯有讓自己修學佛法,解脫了輪迴,再回來接引更多的眾生解脫輪迴,這才是最根本、最大的善。

「每日一禪」“眾善奉行”即是佛法,這是真的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佛法有積極入世的悲心

但也有出世的那份超然

只側重哪一面都是不完整的

佛弟子既要積極行善

也需要留出足夠的修行時間

深入經藏,福慧雙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