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傍晚吃過飯,老公和兩個娃在客廳裡看新聞,我在廚房忙活。

無意間聽到老公和10歲大女兒小琳的對話,哭笑不得。

小琳先開口(焦慮地):“爸爸,我不喜歡數學,每次一考試,我就感到我的智商要‘下線’了。”

爸爸(不悅地):“數學多好啊,你害怕啥?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沒出息了,明白嗎?”

小琳(委屈地):“我當然明白!我只是覺得數學老師上課很沉悶,有時聽不進去。”

爸爸(繼續訓斥):“那難道你就不學了嗎?光在這兒抱怨有什麼用?作業寫了嗎?功課預習了嗎?趕快去看書啊!”

小琳(不滿地):“我等一下就去寫!我現在想坐一會兒,喝完這杯可樂。”

爸爸(苦口婆心地):“別當‘拖延症’晚期患者啊!我告訴你,學習就是要爭分奪秒,不然就考不到好成績,考不到好學校,日後也找不到好工作……”

小琳(略顯煩躁):“你別說了,我都知道了!行了,我去寫作業了!”

接著,女兒就一臉鬱悶地回房裡了,剩下她爹還在沙發上皺眉自語:“這孩子怎麼回事,沒說幾句就不搭理人了。”

我很無奈:“這樣跟娃聊天,你簡直就是‘聊天終結者’。”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其實,孩子本想跟大人說點心裡話,但琳爸一開始就以“訓導式”的口吻來交談,讓孩子感受到了壓力,傾訴慾望也被“不好好讀書就會如何如何”的大道理打壓,想說的話也就嚥到肚子裡,聊天也就自然聊“死”了。

我們都希望和孩子有著和諧的交流,但很多時候,跟孩子說著說著,卻匪夷所思地變成了“尬聊”,甚至是訓導,還不禁納悶:“為什麼我跟孩子都聊不到一塊兒去?”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我們為什麼要用心和孩子聊天?

① 和孩子聊天,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溝通。

聊天可以讓我們及時獲知孩子的心理近況、在校表現等信息,能有的放矢地教養好孩子。不然,我們不清楚孩子的想法,毫無針對性,教育難見成效。

② 聊天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們和孩子聊天時,無形中是在鼓勵、認同孩子無拘無束地表達自我。和父母經常交談,孩子的理解能力、表達方式、詞彙量及語言水平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在睡覺前20分鐘和孩子聊天,孩子的語言能力將大為提高。

研究人員對275個家庭的孩子自出生後一直跟蹤調查到4歲。4年後,研究人員通過與孩子交談來判定語言能力的得分,結果是和父母經常聊天的孩子,得分勝過被動地聽家長講故事的孩子分數的6倍。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③ 聊天能增進親子感情。

和孩子聊天是一種心情交流,更是一種情感積累。如果你能耐心地聆聽孩子的感受、尊重他的想法,並能給予相應的接納、建議或啟發,那麼就會讓孩子益加依戀和信賴你。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之前就經常和女兒三人一起躺在床上聊天。她說,這種日常小儀式可以讓孩子感到放鬆和舒服。

④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情商、智商及交際能力都會優於旁人。

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溝通能力、心智情商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與提升,社交能力也不賴,會更容易接觸到優秀的人和群體,擁有較為開闊的未來。

所以,有遠見的父母,都樂意並懂得與孩子聊天,給孩子心裡植下深遠綿長的愛與教育。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如何更好地和孩子聊天?

① 選擇適宜的空間、時間來聊天

聊天可以選擇在孩子做完作業後,或者臨睡前進行。

我的朋友蕾,工作再忙,家務再多,她總會騰出空當跟兒子談談。聊天時,蕾會跟兒子吃點水果或小點心,放點背景音樂,跟孩子邊吃邊聊——在輕鬆隨意的氛圍裡,孩子感覺安心,自然會暢所欲言,利於交流。

② 聊天方式可以多樣化活潑化

同事大張最近加班較晚,回到家時女兒都睡了,沒能陪孩子說說話,於是他想了個“招”:用便箋紙寫了好幾句問候女兒的話,放進文具盒裡。

這樣,女兒上學後一打開書包,就會發現爸爸寫的“小紙條”!別提有多驚喜了。

然後,孩子也寫上小句子、畫上小花朵,把“回信”塞進爸爸襯衣插筆袋裡。

所以,跟孩子聊天,不一定拘泥於“說”,方式可以多樣化,比如上述的“紙條聊天”,孩子較容易接受,也更熱衷跟你交流。你也可以用短信、微信和孩子聊天,但要注意的是,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一定要適度。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③ 聊天時父母要少“說”多“聽”

爸媽要放低姿態,轉變角色,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做孩子的“聽眾”,耐心傾聽他的訴述,再順著話頭溫和回應他。

千萬不要一聽孩子說話,就居高臨下地給出評價,主導他的思想、否定他的觀點——說教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尊重、不被接納,有再多的心裡話都不想說下去。

有個孩子跟媽媽說:“媽媽,我不想當班幹部了。”

媽媽一聽,就立即給孩子貼上“不求上進”的標籤:“怎麼了?當班幹部可以鍛鍊自己啊,你太沒進取心了!”

一被否定,孩子就覺得媽媽沒有認同他,更沒有好好聽他解釋,而是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內心就很抗拒了。

倘若媽媽這樣接過話茬,表現出傾聽者的誠懇:“啊?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感到心裡不舒服?你願意跟媽媽說一說嗎?”那孩子自然會打開心窗,接著往下說了。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親子聊天要留意的幾個“小竅門”

① 避免“模式化”地向孩子發問,要問些簡單的、實在的問題。

很多父母都習慣“模式化”地跟孩子提問:“上課有認真聽講嗎?”、“今天考試考得好嗎?”

問得多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句,孩子會感覺乏味沒勁,多半就一句“還行”,應付一下你。

要是你問得具體一些:“今天有沒遇到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今天認識了什麼新朋友?”等等,觸及到了生活細節方面的事情,會讓孩子一下子就勾起訴述的興趣,會很容易就回答你的提問,聊天也就能繼續下去了。

②跟孩子要有“共情”的和應。

交流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看待事情,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想法,跟他有“共情”的回應。

這樣,會讓他卸下負擔,放心地跟你說話。

閨蜜玲的兒子考試考砸了,心情很低落。玲就和孩子說:“媽媽懂你在想什麼,我小時候也有一次考差了,不敢拿試卷回家呢!”

孩子一聽,心裡有了“共鳴”:咦,原來媽媽也有過這樣的沮喪時刻,那她當時是怎麼樣度過的?

於是,玲就以自己的經歷來安慰、開導兒子,讓兒子信服她的建議,很有效果。

孩子不聽話、總對著幹?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會跟他聊天

基礎教育專家詹文齡女士說:“家長要想不‘丟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須和孩子之間建立互相聯繫的‘精神臍帶’,不斷地給孩子輸送父母愛的滋養。這個‘精神臍帶’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經常與孩子聊天,並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