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在蜀汉功臣所有的后代里,阿斗或许不是最失败的那个。

有人说阿斗乐不思蜀,也有人认为这是阿斗懂得如何在敌营里明哲保身。但纵观蜀汉所有的“官二代”,好像都没有他们的父辈那样出色。

而比起曹魏的“二代”,名声就更加不响了。曹丕曹植有七步成诗,司马懿的儿子们也是一个比一个能力超群。可以说,曹魏的“官二代”能力都是远超蜀汉的存在。

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这其中固然有自然的因素,比如曹魏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雄厚,人口基数比较大,出人才的概率要比蜀汉来得高,曹操本人就好读诗书等等。

论谋略和才华,诸葛亮也是属于三国顶尖梯队里的,他的儿子诸葛瞻按道理也应该像他的父亲一样,何况诸葛亮的《诫子书》里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成为了读书人的品格之一。

但可能是因为诸葛亮过于耀眼,反而衬得诸葛瞻越发平庸。跟父亲相比,诸葛瞻明显缺乏作战常识。未作当时的卫将军,敌军来袭时,他没有听从属下的建议,固执的要驻守在安全的涪县,从而导致了险关失守,邓艾大军的长驱直入。

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而考虑到诸葛亮晚年得子,又积劳成疾导致英年早逝,他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诸葛瞻。要知道,诸葛亮逝世的时候,诸葛瞻只有8岁左右。

当然在最后,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以身殉国,为他的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除了诸葛瞻,诸葛亮名下还有从兄长那过继来的养子诸葛乔。但诸葛乔最后也只是个基层将领;《出师表》里提及的蒋琬的儿子也只是蜀汉的中层干部;张飞的儿子张绍则在刘禅投降曹魏时扮演了带路的角色;费祎的儿子费承只是在宫廷里担任一般性职务,即黄门侍郎。


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由此可见,蜀汉的“官二代”们跟曹魏比起来,普遍比较平庸,不那么优秀,纵使有外部原因,结果也不会相差如此之大。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蜀汉和曹魏氛围之间的不同,那这个差距就有迹可循了。

首先,曹操除了治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对于后代的教育也十分上心。曹丕并不是曹操的嫡长子,但曹丕五岁时曹操就教他射箭,八岁教了骑射。那时正值曹操四处征战,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读书。

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在此同时,曹操也不忘让后代们上战场锻炼,官渡之战时,曹丕只有14岁,曹操也毅然决定带他上战场。随后的几次南征北伐,曹丕依旧一同前往。还尽可能给他们配最好的老师,因材施教,读书和武艺一起抓。

而刘备就要坎坷的多,早年并不喜爱诗书,直到后来荆州学派兴起,在一圈大儒的熏陶下,刘备才重新捡回书本。

但最主要的是,蜀汉的氛围与曹魏完全不同。在蜀汉里,无论是诸葛亮、姜维或者是邓芝等一时掌握大权的重臣们,他们都没有发展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更没有像曹魏一样出现大权掌握在自家人手里的情况,没有派系,没有团体之争。哪怕是到了后期,诸葛瞻一众人认为姜维不再适合担任大将军一职,也只是建议刘禅让姜维去益州担任刺史。


跟曹丕相比,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响名于后世?


论团队氛围,蜀汉无疑要比曹魏更加和谐,但这也意味着蜀汉的“官二代”们跟曹魏的“官二代”相比,后者的见识阅历都要比前者丰富的多。毕竟,能在曹魏派系之争存活下来的人,个个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缺乏有机锻炼,蜀汉固然能做到君臣一心,不掺私情,但总的来说,后辈们的表现要比曹魏的差上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