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急诊科医生:“我们什么都要会,但什么都不精”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急诊科作为冲锋在前的单元,承担着大量工作。疫情防控前期,不乏急诊医生被感染的案例。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受访时,也呼吁要更加重视急诊建设,更急重视对急诊医护的关爱。

急诊,这个在外人看来“非常忙”的群体;这个在医院永远不下班、楼外标识永远点亮的群体;这个分秒必争抢救危重的群体;这个在医疗剧中频当主角的群体,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急诊医生的日常

冲在第一线 未知情况下直面疾病

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异常紧张,急诊科医生薛云(化名)在值班时已戴好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防护设备。就在他值班的当天,一位市民发烧到医院就诊。

薛云接诊了这个患者,当他听到此人有过去武汉的经历时,立即按程序将这位病人隔离、抽血、做CT,发现肺部异常,最终确诊新冠肺炎。目前,该患者已治愈出院。

包括薛云在内的多位密切接触者都进行了14天的隔离观察。但隔离一结束,薛云没有休息又继续投入急诊工作,“没办法,病人多,急诊医护少,不可能再休息了。”

在薛云看来,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冲在一线,工作中充满未知。就拿这次新冠肺炎防控为例,“感染科的同事也非常辛苦、危险,但能送到他们那里的病人,基本上已确定感染新冠,他们在信息预期和各种防护上都了充足准备,”薛云说,但急诊科往往需要第一时间面对发热病人,且很多患者都伴有基础疾病,生命体征不稳,未确诊前并不知道发热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人不能简单地隔离在发热门诊,首先需要急诊医生抢救生命或稳定生命体征,“包括80多岁的老年人因为流感引发的肺炎,艾滋病引发的发烧等。”

薛云说,这些患者不能简单地隔离,必须要先稳定生命体征。所以,急诊医生经常在未知情况下直面疾病。

医生眼中的急诊

西安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急诊医生是“特种兵” 急诊科是“通道”

刘锋(化名)是西安主城区一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按他的评价,他所在的急诊科在西安所有医院的急诊科中水平一般,“和别人比没有上中下之分,就是一般。”

刘锋首先明确一个区别,急诊是一个病人入院的窗口,但急诊不是发热门诊。具有传染性的发热疾病,按理都应在发热门诊看,因为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发热症状。急诊是收治危重病人的通道,但急诊科收治的病人杂,又急又危又重,在武汉当时的大环境下,第一时间无法甄别,没有启动疫情防控相关程序,所以急诊收治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最后导致有医务人员感染无法避免。

艾芬受访中对急诊科的现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急诊科冲锋在前;二是相对冲锋在前的角色,中国医院急诊科建设相对其他科室却是滞后的,很多人认为急诊就是入院通道,地位在医院中较低,物资等硬件相对较少较差,干急诊的人需要更多情怀。

对于艾芬上述观点,刘锋基本认同,“如果按照国家对于急诊科建设指南的规范看,很多医院急诊科达不到标准。”

急诊科到底是什么?刘峰看来,急诊往往是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是医院抢救生命各种力量的集合,“国外不少公立医院就是大的急诊医院。”而急诊医生群体,刘锋用“特种兵”来形容。

刘锋所在医院急诊科大部分患者“都是普通病人,其他很多同级医院急诊,情况也差不多,很多时候急诊就是通道,像门诊,病人到急诊有时候病情还不完全确定,就收治到其他科室了。”

在刘锋看来,目前急诊科有些不被重视,不能进入医院发展的核心计划,有点像“鸡肋”。刘峰分析,从投入角度看,急诊是烧钱科室,如严格按国家公布的急诊科建设指南来做,需大量投入。但投入和产出并不匹配,“像我们这样层级的医院,急诊收治的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并不多,当科室工作量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有些工作是没办法完全开展起来的,你的专业水平、口碑也是无法提升的。”

从人的方面看,“年轻医生不愿意来,觉得在急诊的发展不乐观,没前途,”刘锋说,一个年轻医生在急诊干几年,会觉得专业水平没多大进步,工作大多是开单子检查,或是缝针、清创;收入也没有多大提升。

疫情过后,急诊建设应该做哪些改变,面对这个问题,刘峰感觉有些现状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总体来说,“还是应该按照国家的指南规范建设”,要有更专业的发展规划,流程的细化,比如对发热有传染可能的病人可能有更细致和规范的收治,更重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一家市级核心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我们什么都要会,但什么都不精”

急诊的核心,陈西总结为“抢救急、重、危,把急症治得不再急,把要命的病先缓下来。”

陈西是我省一家市级核心医院的急诊科负责人,该急诊科综合实力在全省同级医院中排名靠前。“说急诊是通道也没错,但这不是简单的通道,”陈西说,太多的疾病,尤其是危重病送入急诊,要在第一时间稳定情况后再转入其他科室,各种各样的疾病、太多不同的病人,都需要急诊科学判断,即使转其他科室,也要转得准确,“一句话叮嘱不到位,都可能成为失误。”

“所以,急诊很综合,这个科室更像个综合医院。”陈西形容,这一点,刘锋受访时也表达过。

正因为综合、紧急,陈西在谈及急诊面临的问题时,首先提到“缺人。不是缺普通医学毕业生,而是缺精英。”但目前急诊在医院的地位并不利于精英加入,“因为急诊医生的成就感、归属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都比较欠缺。”

这一点,刘锋受访中也提出。但分析的原因,两人略有不同。陈西解释,受制于医院目前科室划分越来越细化的普遍现状,急诊发展反而被禁锢。其他科室更像一条线,只需要在一个方向不断精进,更容易取得成就。而急诊更像一个面,急诊医生需要大量理论积累和实操经验,“什么都要懂,但好像都不深,有些领域急诊医生想深入研究,但病人又很快被分诊到其他科室,也少有机会研究下去。”陈西说,“各科室都有专家门诊,但急诊没有,急诊医生的印象好像就是‘忙’。”

对于急诊发展有何建议。陈西的第一条就是要吸引精英人才。“人来了,待遇、硬件就得保障到位,要让人能发挥,有成就。”同时,因为急诊冲在前,陈西呼吁要加强急诊的安保力量,让医生更安全工作;要加强立法,让急诊医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更有尊严的工作,“当然,整个医疗群体都需要。”

受访中,陈西也谈及了疫情爆发前期武汉医生的一些遭遇,他从媒体已报道出的信息分析,建议医院要对医生充分授权、放权,“让医生们按专业标准去工作,比如把口罩戴上,把防护服穿上,哪怕措施过一点,也都没关系。”

镇卫生院院长:基层有没有必要设立急诊科?

说到急诊建设,位于我省关中一家镇卫生院院长张军(化名)直言:镇一级卫生院尚不需急诊科。

张军所领导的卫生院,因地理和人口所限,属小规模。急诊在基层这一级,“更多表现在一种转诊联系上,”他说,把患者和县(区)一级医院或市一级医院联系起来,“现在农村通讯、交通都较发达,如果真有严重外伤或突然心梗脑梗,患者自己叫120送到更高一级医院,或者通过我们及时转诊到高一级医院。”

张军解释,不建议设急诊科,也与卫生院职责有关。基层卫生院职责包括疾病预防;保障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不出乡镇就能得到基础救治;传染病的基础预防等,“急诊不是核心工作,当然也没有那个必要。”

张军说,如要给基层卫生院建立急诊,需人、需地、需设备,“都需要投入,但我觉得有点浪费。”他说,目前卫生院包括救护车在内的设备基本够用,“如果来一台急诊专业设备,担心长时间闲置,这个设备咱得给群众经常用得上,才能不枉花的钱。”

但同样是一家镇卫生院院长的王丁(化名)认为,有条件的镇卫生院有必要设立急诊科,这也与王丁所领导的卫生院规模有关,这家镇卫生院辐射周边多镇,甚至邻县病人也会来看病,现已按二级医院标准管理,卫生院面积15000平方米,辐射数十万人。

该院设立了急诊科,面积700平方米,除颤仪、心电监护、洗胃设备、留观病床等基础设备都有,科室现有3名医生,6个护士,“主要处理心脑血管突发疾病、外伤和误服农药的中毒,不让病人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

王丁分析,急诊科建设从大方向上一定是有利于整个医疗水平的提升,“但急诊的‘急’和这次疫情的‘急’,还不是一个概念。”以他的观察,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基层医疗布局的短板,“还是缺乏专业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医院。”未来需要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标准合理布局建设(改建)一定量的传染病防治中心。“这种中心相当于独立的区域,内部形成闭环,和其他医院分开,避免传染其他病人。”

华商报记者 冯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