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創業者的存在反駁了“失敗乃成功之母”?

連續創業者的存在反駁了“失敗乃成功之母”?

[插畫來源:SpaceX/Unsplash高清圖庫]

连续创业者的存在反驳了“失败乃成功之母”?

1999年2月,康柏電腦(Compaq)收購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第一家公司,他拿到了2,200萬美元。他本可以拿著這筆鉅款退休養老,或者在工作日下午乾點志願工作,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轉身創辦了X.com。該網站後來與PayPal合併,並在三年後被收購,馬斯克淨賺了1.65億美元。接下來呢?他創辦了SpaceX和特斯拉。馬斯克等硅谷偶像創下了連續創業者的神話。這年頭,風投公司資助連續創業者往往比對新手出手更闊綽。這樣做對嗎?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歐內斯特·C·阿爾布克爾(ErnestC. Arbuckle)講席經濟學教授凱瑟琳•肖(Kathryn Shaw)表示:“我們想測試一下,連續創業者的表現是否真的更加出色。在關於連續創業的文獻中,確實沒有提出這個問題的有趣論文,而這個問題需要一個答案。”肖教授與哥本哈根商學院(Anders Sørensen)的安德斯·索倫森(Anders Sørensen)合作,對比了2001年至2013年丹麥創業新手和連續創業者的成就。她發現,事實上,連續創業者的表現確實比新手出色,而且差距相當大。

一回生二回熟

肖和索倫森研究了大約21.5萬家創業者經營的丹麥公司,對比了它們的銷售、僱傭和生產力數據。(丹麥和美國之間的創業市場具有可比性,但丹麥的高科技產業規模較小。)這些公司大多是小企業;連續創業者(在這裡指的是2001年至2013年期間創立不止一家公司的創業者)經營著其中約20%的公司。“在這些小企業中,作為連續創業者有什麼好處嗎?”肖問道,“如果有,又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連續創業者的效率要比新手高得多,平均銷售額高出98%(每月54,800美元對比每月24,600美元)。把資本和勞動力考慮在內,前者的生產力也比後者高出49%。二者在成就方面的差異跨越了不同規模的企業。例如,在樣本中規模最大的公司裡,新手經營的公司平均銷售額為94.3萬美元,而連續創業者經營的公司平均銷售額為199萬美元,大約是前者的兩倍。

此外,將連續創業者創辦的第一家和第二家公司進行對比,第二家公司的業績通常比第一家更好,平均銷售額高出55%。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家公司,連續創業者確實有明顯的好處。接著,我們又證明了,連續創業者開辦的第二家公司表現甚至還更好。”

尋找成功的原因

那麼,連續創業者只是運氣好嗎?肖承認:“每個人都需要運氣。”但光憑這一點並不足以解釋結果,因為“運氣是不可複製的。”如果連續創業者單純靠運氣,那麼他們第二次創業往往會失敗,或者頂多和一般新手創業者不相上下。相反,當連續創業者開辦第二家公司時,其表現通常優於第一家。但這些發現結果也暗示著一些超越天賦的因素。如果連續創業者從一開始就擁有更好的技能,那麼第二家公司的表現應該和第一家大致相同:開了一家,業績不錯;接著開了第二家,表現同樣好。然而,真實的情況也並非如此。

她表示:“連續創業者創辦的第二家公司往往比第一家更成功,這背後肯定還有其它原因。”在她看來,這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快速有效地汲取初次創業的成功經驗。“這表明,連續創業者的成功涉及一定程度的學習。”她還指出了研究結果中一個人口統計方面的重要問題:儘管女性連續創業的可能性比男性低得多,但當女性繼續創辦第二家企業時,她們要比男性略微成功一些。

研究結果中隱藏著兩個重要的結論。首先,美國和海外的大量資源致力於支持小企業和創業者;通過社會創業精神,私營部門漸漸被視為推動公共進步的引擎。考慮到這一點,連續創業者——甚至是連續創業者的某些子群體——可能最有能力向他人傳授成功之道。

其次,肖指出,這些結果打破了“失敗是成功的核心,是成功的必要前提”這一幾乎不容置疑的箴言。“失敗並非必不可少。”肖說道。事實上,在擁有一家以上公司的創業者中,84%的人在開辦第二家公司後,仍然成功地經營著第一家公司。“你可能會從失敗中學到一些東西,但它並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事實上,我們發現的結果恰恰相反。”

翻譯:李美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