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直覺得中國古詩很美,一首《遊子吟》將母親慈愛形象與子女報孝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小草無法報答春暉普澤,子女的孝心也不足以彌補母親偉大的犧牲和付出。每次聽到這首詩,腦海裡總會浮現出暗黃燈光下耐心縫補衣服的母親形象。

2017年,中國唱詩班推出系列動畫第三部《遊子吟》,從此我腦海裡關於《遊子吟》的想象有了真實的畫面寄託和依據。在中國唱詩班製作團隊的創作下,唐代詩人孟郊筆下的《遊子吟》與清代考據大家王鳴盛的人生經歷結合在一起,譜寫了一曲千載流傳的母愛故事。

近年來,國漫崛起的呼聲越來越高,在眾多優秀國漫作品中,中國唱詩班的力量不容小覷。儘管中國唱詩班的作品幾乎一年才能推出一部且時長均不超過15分鐘,但都無法抵擋觀眾對它的熱愛。從它目前推出的5集作品的數據來看,沒有一集豆瓣評分低於8.0分,極高的口碑從側面反映出其作品的精良之處。

相對於第一部《元日》的驚豔效果和第二部《相思》的精心製作而言,《遊子吟》的處境略顯尷尬。預算不足造成劇情被大段砍伐丟棄,導致影片無法完整呈現其思想主題。短短的7分鐘裡,

《遊子吟》主要講述功成名就的王鳴盛給孩子回憶當年奮鬥史的故事,母親在當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在我看來,收尾急促緊湊、劇情簡單平淡確實讓人悵然若失,但我依然忍不住為影片傳達的精神和情感幾度哽咽。回過頭來細細品嚐,終於意識到,打動我的不是劇情,而是中國源遠流長且一脈相承的文化精神和力量。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01、中國深厚的家文化

影片只有短短七分鐘,卻為觀眾刻畫了溫馨熱鬧的家庭形象,這正是中國一脈相承的家文化。中國向來追求天倫之樂,享受大家族其樂融融的相處氛圍,這一點在《遊子吟》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影片中,無論是細膩的母愛還是深沉的父愛,都在簡單平淡的畫面中得到完美呈現。

  • 深沉的父愛:言傳身教,引領子女成長

影片開幕,以4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嬉戲打鬧的場景作為開端,其中一個小孩摔倒在簸箕裡面,另一個小孩半開玩笑地警告他將會得到爹的懲罰。這一場景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在這個家庭中,父親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當孩子犯下錯誤時,父親還可能會採取懲罰制度。

隨後主人公王鳴盛入場,幾個孩子高興地撲向他的懷裡,還興致勃勃地要求他講解破棉襖的來歷。王鳴盛陷入沉思,緩緩道出當年艱辛的成名史以及母親的厚愛。幾個孩子聽完父親成名史後深受感觸, 晚餐時都爭先恐後地給母親夾菜。

我們很容易可以從電影其樂融融的家庭相處場景感受到家庭和諧,但在表層次的和諧家風背後,我還看到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蘊。父親言傳身教的形象可以說是自古流傳至今,至今中國的無數家庭中依然能看見這樣的父親形象。父親或許不苟言笑,或許嚴厲沉穩,但是每一個父親背後都藏著對家庭和子女深沉的愛意。得益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我們的家國文化才得以源遠流長。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 細膩的母愛:潤如春雨,呵護子女心靈

主人公王鳴盛既是父親的形象,但同時也是一個子女形象。在他的少年時期,王鳴盛由於貧困而時刻穿著單薄且破爛的外衣。但最讓人心寒的不是徹骨的風霜,而是來自他人的羞辱和恥笑,他內心悲痛不已,但卻選擇默默承擔,沒有告訴家人。

夜裡,他夢見自己穿著破爛的棉衣不被允許進入考場,一場噩夢幾乎把他驚醒。隨後他又夢見妹妹的寵物小糕團給他帶來溫暖。在夢中巨大的織布機旁,王鳴盛盡情遨遊書海。次日醒來,母親捧著新的棉襖給王鳴盛,王鳴盛感動不已。

有觀眾覺得穿插的夢境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符,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創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利用夢境反襯出偉大的母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王鳴盛內心掛念早上被嘲諷的經歷,所以才會做噩夢。但是伴隨著母親熬夜織布的聲音,王鳴盛內心得到修復,緩緩進入一個充滿溫馨氣氛的夢境之中。這恰好暗示著母親偉大的力量。

古往今來,幾乎所有母親形象都是溫柔慈祥且勤勞質樸,這些特質都能從王鳴盛母親的身上找到:

  • 她溫柔細膩,能洞察兒子的內心;
  • 她心靈手巧,連夜織出暖和的棉襖;
  • 她勤勞能幹,獨自撐起一個家庭。

包括我們現在無數家庭的母親,身上也能映襯出影片母親形象的特點。影片沒有采用過多篇幅和鏡頭展開對母親的歌頌,但是從王鳴盛夢境的前後轉變,我們卻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母親的重要性。母親就是那個可以用愛撐起家庭,為我們驅散一切陰霾的情感支柱。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02、貧窮的歷練與不屈的精神

在影片歌頌的母愛主題背後,我還看見了出身寒門卻孝順努力的少年,他身上完美詮釋”人窮志不短“這句古話的精髓。所謂“莫欺少年窮”,影片中王鳴盛的奮鬥史,其實折射出許多我國古代名人成長經歷的縮影。追逐夢想的歷程註定風雨並濟,在困境中不服輸不放棄的作風,是中國自古流傳至今的精神力量。

在王鳴盛身上,我看見許多中華民族流傳至今的傳統優良品質:

  • 堅強刻苦:王鳴盛家境貧困,破破爛爛的衣服不敵冬日寒氣逼人,但他依然堅持上學堂,刻苦讀書,並未因此放棄學業。
  • 隱忍大度:在學堂外,王鳴盛被同學取笑打鬧,落魄的他摔倒在雪地上,但他並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撒潑打滾,而是平靜地面對這一切。
  • 孝順懂事:儘管衣著破爛還遭同學恥笑,但王鳴盛回到家裡並未因為家庭貧困而對母親發火,反而選擇一力承擔背後的辛酸和難受。

“母慈子孝”是中國一貫推崇的道德標準,在讓人感動的母愛背後,我認為孝順懂事的子女更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王鳴盛身上的精神就是如此,母親固然是他成才之路的關鍵人物,但是起到最重要作用則在於他本人身上一顆不屈的靈魂和奮發上進的內心。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言,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往今來,孔孟之道乃華夏民族的根,像王鳴盛一樣經歷貧窮歷練蛻變成才的人物比比皆是。

  • 夏末商初政治家伊尹廚師出身卻輔佐四代天子,被世人尊為商元聖;
  • 西漢匡衡鑿壁偷光終獲博士官職;
  • 還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諸如范仲淹、文天祥、岳飛等人。

他們無一不是經歷清貧生活卻堅定不移地追逐志向之人,他們留給後人的念想絕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官職,而是在貧困生活中不忘初心的精神。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代無數文人志士在貧困歲月中掙扎成長,磨礪意志,最終在透骨的凜冽寒風中盛開。這種精神始終鼓舞著後人,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傳承之一。

2020年初,一場疫情席捲華夏大地。在這場全人類的戰役中,我們可以看見無數中國勇士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浴血奮戰。這就是精神傳承的力量!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03、中國傳統文化意象

《遊子吟》全片爭議最大的是名為“小糕團”的老鼠形象。影片中,小糕團是王鳴盛妹妹的小寵物,在王鳴盛睡夢中,小老鼠化作一隻又大又軟的玩偶模樣,為王鳴盛驅逐寒冷,還馱著他遨遊雲端,在盛大的紡織機旁背書識字。

不少人認為“小糕團”的形象與宮崎駿動漫作品的“龍貓”一角太過相像,使得影片失去民族特色。事實並非如此,《遊子吟》製作團隊成員曾經表示,老鼠“小糕團”的原型實則取自中國唐代《聞奇錄》中“鼠薦卷”的故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借王鳴盛妹妹之口說出來:

“你之前不是說過小老鼠給考官推薦卷子的故事嗎?明天恰巧是你第一次考童子試,好兆頭呢!”

在我看來,小老鼠的形象設置非常巧妙。首先,老鼠小糕團身上有一個大大的“魁”字,暗示王鳴盛童子試中舉的好兆頭。“魁”,既可以做“魁首”,居第一位的解釋;又可理解為“魁星”,代表著“北斗星中第一星”,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意味著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小糕團身上的“魁”字完美將科舉考試的性質和王鳴盛中舉的解決融合在一起,極具象徵意義。

其次,儘管老鼠在現代的形象並不討巧,但是在古代,中國民間曾經流傳過“鼠咬天開”的說法,老鼠形象被認為擁有創世之功,是一個吉瑞的徵兆。與此同時,老鼠報恩、老鼠薦卷的故事,在古代也流傳甚廣。

總的來說,我覺得老鼠小糕團的形象絕對不是多此一舉,更不是盲目模仿。老鼠的形象,是在我國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既貼閤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又有濃濃的中國文化氣息。在這部充滿中國古典雅緻特色的短篇動畫裡,老鼠小糕團的形象不但沒有割裂故事的連貫性和電影敘事風格,反而讓故事在厚重的家國文化之中多了幾分溫馨和趣味,讓人在感動之餘又能會心一笑。

母愛的主題思想背後,一曲《遊子吟》緩緩道出中國文化精神與傳承

04、中國唱詩班背後的故事打動人心

我始終覺得,想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就必須要結合創作者的創作理念來分析。如果你瞭解《遊子吟》創作背景,你會驚訝於其創作團隊的經歷,居然如同電影中王鳴盛奮力考科舉一樣坎坷且歷盡波折。

貧窮是橫亙在兩者眼前巨大的阻礙。據創作成員表示,在創作團隊的底稿裡,王鳴盛第一次考童子試失利,第二次又因為破爛的棉衣造成汙卷,中舉之路遙遙不可期。然而,因為創作團隊預算不足,所有豐富電影的情節被一砍再砍,最終沒能將完整的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影片裡,王鳴盛一舉成名,電影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影片也因此遭受詬病,認為情節倉促、故事平淡、毫無新意。戲裡王鳴盛被嘲諷的情節發生在戲外創作團隊的身上,讓人唏噓。

回顧中國唱詩班這些年的創作歷程,實屬不易。自《元日》一炮而紅,團隊嘔心瀝血製作《相思》,感動眾人,卻也讓團隊陷入尷尬局面。透支《遊子吟》預算的《相思》拔高大眾的審美水平,更提高了大家對中國唱詩班的期待。可是隨之而來的《遊子吟》卻因此無法完整表達,引來大家詬病。

這種一波三折的遭遇,相信每一個接受社會歷練的成年人都深有體會。

以我來看,正是因為中國唱詩班背後的遭遇和信念的沉澱,使其作品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芒和色彩。在人心浮躁的快節奏時代,每一個靜下心來創作的人物都值得我們尊敬。他們身上,恰恰代表著最純樸歸真的文化精神和不屈的民族靈魂。

寫在最後

儘管魯迅曾經諷刺道,“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我卻一直認為,人類的情感共鳴是有共通之處的。前不久給朋友推薦《遊子吟》,今晚被告知這部影片讓她回憶起母親,因而大哭一場。

對此我深有體會,回想起自己當初幾近淚目的觀影狀態,不得不感慨一句:好的作品,真的可以傳達共通的情感。影片篇幅雖短,傳達的情感卻很厚重,背後揭示的中國文化更是悠遠流長。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