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文 | 小玉老師 來源 | 初中伴學站(ID:youdaojzh)

曾有人向李玫瑾教授大倒苦水:我家孩子十幾歲了,什麼都不會做,脾氣還大得很。


短短的一句話,暴露出許多家庭都在面臨的兩大難題:怎樣教育孩子獨立?怎樣減少親子衝突?


李玫瑾教授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


“對於12歲以後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


父母向孩子示弱?此話一出,很多家長表示難以理解,更無從下手。


那麼,伴學君就陪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李玫瑾教授所說的“示弱”,究竟高明在何處。


1

示弱效應


“示弱效應”本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心理效應,多應用在各類組織中的領導與下屬之間。


它是指如果領導能夠放下架子,向下級請教問題,便可以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從而使上下級關係和睦,促進組織發展。


示弱,並不意味著低三下四。示弱的本質,是以柔克剛。


它可以避免“硬碰硬”帶來的傷害,也可以化解“身份高低”帶來的隔閡。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如果我們家長也掌握了“示弱效應”,放一放架子,擱一擱面子,那就相當於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把利器。


現在大多數家庭仍然是“強父母,弱小孩”模式,父母是庇護著孩子的大樹,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有時難免過度,變成了為孩子包辦一切。


更多時候,我們還是固執地認為:我生了你養了你,我就是你的主宰。


因此,在親子矛盾中,我們無法做出讓步,往往痛心疾首,比孩子反應更激烈。


然而事實證明,“超級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全能型”父母也不能保證家庭和睦。


2

父母示弱,是親子矛盾的緩衝器


作家六六曾這樣描述過她的青春期兒子:


“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惡的唯一辦法就是我閉嘴。


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會懂事,也許等他懂事了,他就成為別人的丈夫或者別人的女婿,我並沒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寬容。”


連能言善道的知名作家,面對青春期孩子時,都找不到交流溝通的渠道。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對於12歲以後的孩子,開始形成越發強烈的自我意識,雖不成熟,也不完全正確,但他們會堅定地捍衛。


軟硬不吃,打罵不服,親子大戰一觸即發。孩子們“一言九頂”,常常把父母們氣得血壓飆升。


家庭中出現了戰火,親子關係面臨僵局,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答案非常樸實:“過了就好,過了就好,就算過不了,也得忍。”


李玫瑾認為,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沒必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講道理,因為他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遇到什麼事情,只要點到為止就好。比如他和同學發生衝突,平靜地問一句“發生什麼事兒了”,接著再說三五句,就要扭頭走開。


和孩子較勁,除了把我們氣瘋,沒有半點作用。正確的溝通方法是這樣:


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就是想多說兩句怎麼辦?


那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還是要多尊重他,多商量。


談論某件事情時,可以說“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這麼做”,而不是指責他“就你傻,你怎麼能這樣”。


李玫瑾教授回憶起自己女兒進入青春期時,母女之間特有的溝通方法:和自己的女兒談事情的時候,都是去超市或者遛彎的時候談,不會坐在家裡談,這樣兩個人都比較放鬆。

遇到敏感話題,比如女兒早戀,她不會嘮叨,而是認真寫一封很簡單的信,用信溝通,給孩子講述,愛情到底和什麼有關。

後來,女兒回信時寫著“給可愛的媽媽”,欣然將自己的心事寫出來,放心地分享給媽媽,也會詢問媽媽的意見。


3

父母示弱,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

當我們成為了父母,肩上的擔子就沉重了起來,也不得不堅強起來。


我們是孩子的守護神,是孩子的頂樑柱,於是我們往往下意識認為:父母應當為孩子付出一切,包辦一切。


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極易被忽略:孩子終究有一天要獨立,當我們無法再守護他們,他們能不能創造自己的未來?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無論男孩女孩,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就是獨立,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而示弱,正是培養孩子獨立精神的一個秘密武器。


李玫瑾教授說:


“父母可以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處,比如“我身體也不好了,體力也不支了,工作的壓力也很大,我自己都撓頭,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管你了,我覺得你應該能管好你自己。”


有些事情並不需要面面周全,一步到位。


偶爾和孩子說一句“我不會,你來幫幫我吧”,說不定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孩子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能獨立去做許多事。


演員海清經常在微博上記錄兒子的成長。從小就獨立寫作業、給家人做簡單的早餐、給媽媽準備手工禮物......孩子從不叫苦,海清也樂見其成。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提起對兒子的教育,海清說自己有獨特的育兒方法:通過適當的示弱來逐漸培養兒子的獨立意識。


從來不為孩子包辦一切,從4歲起就開始有意識地鍛鍊他的自主能力,讓他做簡單的家務、上學放學時自己背書包、出門逛街幫自己拎袋子提包包等等。


家裡有兩個兒子的胡可,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長了。”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孩子大了,該具備生活技能的時候,我們不能缺了這一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以為孩子傳道受業解惑,但不能替他們完成作業,否則他們該如何從人生這所大學畢業?


4

學會示弱,並不丟人

去年熱播的《小歡喜》,傳遞出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思考。其中有一個特別溫情的場景,也是引發網友共鳴最強烈的場景。


高三學生季楊楊,一直對父親頗為不滿。父親是區長,對家庭的關注很少,也缺席了兒子的成長,父子之間隔閡很深。


二人心中煎熬已久,終於,這位區長父親彎下了腰,誠懇地向兒子道歉:“我錯了。”


兒子眼角含淚,雙肩微微顫抖,心防瞬間決堤。

會示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強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只是差了一個道歉。


父母們可以犯錯,但一定要學會向孩子道歉,這種示弱並不丟人,反而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擔當,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欽佩。


父母向孩子示弱,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敞開心扉的真誠。


好的教育,從來不需要囿於身份和臉面,只有心與心的連接。


願我們早日學會與孩子交心,也願我們早日收穫孩子的真心。父子母女一場,是這世上最美麗的緣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