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馮塵


當媽後,整個的生活都亂套了。

這是無數現代媽媽的真實寫照。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幾千年來的社會文明將女性與母親緊密相連,當一個女性戴上了母親的頭銜社會才會給予她“完整性”的認可。

殊不知,充滿愛的“母親”形象背後是“他我”與“自我”的激烈撕扯。一邊是孩子的各種需求,一邊是自我價值的內在渴望。

很多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覺做母親,“忘我”、“無私”是母親角色的組成部分,但這種所謂的無私奉獻違背了人類的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實質;有的女性用社會標準來踐行母親這一角色,努力成為他人眼中的“好媽媽”,無限次的自我壓抑,讓自己倍感焦慮。

母親在成為母親前,還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著自己“成長”、“價值感”等個體的內心需求。而成為母親的過程,必然包含著向他人讓渡自己的過程。

似乎,作為母親,終其一生,都在探尋著他我與自我之間的平衡,以及在二者之間自由穿越的能力。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然而時代在變,社會包容性越來越高,人們的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個體的意識有了更多的表達空間,當你在努力平衡不同的身份時,是否也發現了這是一個偽命題?

張小桃《你是孩子的光》中道出了困惑無數媽媽的問題本質:

“各種糾結、矛盾、困擾背後的真相只有一個:不敢去做自己喜歡的那種媽媽。”

《你是孩子的光》不是告訴你應該如何實現家庭和生活的平衡,而是用不同的決策法則、思維方式、育兒理念喚醒媽媽:媽媽不僅是媽媽,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們需要找到自己作為個體的內心渴望。養育的實質是一個用高質量生命狀態影響低質量的生命狀態的過程,在溫暖孩子之前,你得先讓自己發光。

作為諮詢顧問的張小桃,創造性的將商業諮詢方法應用於孩子教育和親密關係中,提出了

“感性決策、理性行動”的成長理念。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新時代的媽媽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自身的價值感離不開自我認可、親密關係中的家庭共識、以及育兒的獨特見解。

一、自我認可。

1、人生最大的限制,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職場媽媽們每天朝九晚五,在事業上實現自我價值;卻對孩子心懷愧疚。全職媽媽們每天被雞毛蒜皮的瑣事纏繞,照顧孩子的同時,作為個體的價值感遭到質疑。

社會文明的進步,讓女性的獨立性和自我價值感在職業中不斷提升;而育兒理論的不斷升級,也指出孩子需要媽媽在家庭中不斷付出。

“我的生活完全失控了”,這是無數現代媽媽的真實寫照。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知乎上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多當媽後的女性,都有著間歇性、持續性的精神崩潰。

當一個人不斷地被負面情緒掌控,人生也就離悲劇不遠了。

自我認可,從瞭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

《你是孩子的光》中寫道:

每一種情緒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內心深處的期待和渴望,特別是負面情緒,更是發現真實需求的指引。

所以,媽媽們不能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負面情緒更是指引媽媽們找到內心渴望的引子。

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己”這種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要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能知道自己是什麼”。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2、你的幸福取決於你自身的感受。

剛加入創業公司不久的張小桃,除了每天昏天黑地的工作以及週末的加班外,還要寫研究生畢業論文,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讓旁觀者無法想象的是,如此獨立成功的女性也有著很多情緒崩潰的瞬間。

她的負面情緒因為與老公的爭吵而爆發。一方面覺得自己委屈,感覺全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對家庭和孩子有所虧欠。

突如其來的身份變化、生活瑣事的纏繞、工作的壓力、自我的懷疑猶如千百雙魔爪一起破壞了媽媽曾經的智慧,媽媽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好好的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很多媽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黯然落淚;會在光鮮亮麗的他人面前無限否定自己;更會因為搞不定熊孩子而又愛熊孩子的兩難情緒崩潰。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理智與媽媽們漸行漸遠,她們眼中看到的是無數的“事情”,而不是“事”和“情”。

“事”和“情”混為一談,就像是一堆亂麻,理不清,又剪不斷。

分開來看,這就是自我評價的一個方法:

“事”的層面是否達成了目標;“情”的層面是不是符合個人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的準則?

叔本華說,別人眼中的你並不能決定你的幸福程度,你的幸福取決於你自身的感受。

先自我認同,然後才會有別人的認可。

媽媽不是超人,要學會在無數的事情面前“抓大放小”,生活已然不易,又何必再過度勉強自己。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二、共贏思維

1、育兒的道路上沒有絕對的統一。

“不用你教我怎麼當爸”、“我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這是很多媽媽非常有共鳴的話語,之所以有共鳴往往是因為這些話都是在與丈夫的激烈爭吵後,聽到的。

育兒分歧,是無數家庭爭吵的導火索。

當父親粗暴的呵斥與母親溫柔的理論碰撞:育兒的分歧就產生了,加上情緒的催化作用,一場毫無徵兆的家庭戰爭也就此拉開序幕。

溫柔的理論被父親認為是嬌慣孩子;粗暴的呵斥被認為是對孩子的壓制……

實際上,育兒的道路上從來沒有絕對的統一。

當家庭大戰爆發,一場誰輸誰贏的鬥爭也就開始了。

夫妻爭論的焦點已經從“怎麼樣對孩子好,孩子的行為怎樣是對的”悄然的轉移到了父親與母親誰對誰錯,甚至是最後的贏家是誰。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中寫道:

對於剛剛踏上追尋自我之路的媽媽來說,重要的不是眼前一件事的輸贏,而是在這條路上,能有多少人願意陪著你一起前行。

大戰迷霧中的人,很難認識到:一件事情、一個問題不只有一個解決方案,除了對你好、對我好,還有第三種答案“對我們大家都好”。——這就是共贏思維。

共贏思維的本質是: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這種方式對他是否合適。

對教育方式的爭論沒有意義,因為這種爭論已經將孩子置於“破壞性”的環境中,傷害已經鑄就。

所謂至要莫若教子,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共識就是要把下一代教好

男性是理性的動物,他們喜歡把問題當做盒子,打開即完;女性是感性動物,她們喜歡把問題當成毛線,越扯越亂。

男女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共贏的本質是是對一家人都好,這就需要一致的教育原則以及教育過程的相互配合。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2、接納比正確更重要,權威來自認同,而不是來自高壓

孩子抵禦不了動畫片的誘惑,家長選擇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高質量的動畫片,能夠讓孩子學到科學知識、理解生活的美好,在電視中體驗生活。但電子產品也有著數不清的弊端。

很多家庭的親子矛盾由此產生。

樓下的鄰居,他家的電視經常處於掛在牆上與裝在箱中兩種狀態。當孩子看電視並且毫無節制時,電視就被拆下來。

當父母無力應付孩子的需求時,電視就被掛上。

所以,電視掛在牆上幾個月,摘下幾個月就成了一種很自然的狀態。

掛在牆上的日子,電視一直開著。可是,電視收起來的日子,手機一直開著。

這種強制的做法,並沒有讓孩子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反而是一些非常錯誤的示範:

高壓與屈服。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看動畫片是孩子的需求與意願,只要不是違反法律的以及破壞性的行為,父母都可以和孩子達成共識,讓孩子自覺遵守。

接納孩子的需求,確定家長的目標,然後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理由,達成共識,一樣可以讓孩子按規矩辦事。

接納,尊重了孩子被關注和被滿足的需求。

共識,讓孩子下意識的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負責的意識。

何樂而不為呢?

三、育兒見解

互聯網信息鋪天蓋地、各種學科交叉縱橫,思維、閱讀、計算、記憶、審美、動手、……無數的輔導課程讓父母眼花繚亂,甚至很多的父母出現了選擇焦慮。

焦慮的本質是不明白自己的育兒目標: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讀完這本書,並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我認為孩子最需要鍛鍊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格獨立”的能力。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父母或親人的陪伴,讓孩子“解決問題”能力提升,也有可能會讓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豐富的閱歷、深厚的知識底蘊,能夠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從而拓寬孩子的認知。

但也有很多回答限制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孩子問父母“為什麼要上學”?很多的父母給出的回答是“不上學就找不到工作”。這樣的回答距離孩子的認知還好遠好遠。

但如果你問孩子“你猜猜媽媽怎麼知道答案的?”“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會講故事嗎?”或許孩子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就不會停留在表面。

沒人愛聽大道理,但大部分人都喜歡別人對自己的好奇。

想讓孩子具備應對問題的能力,就要用啟發式的提問,鼓勵孩子去思考。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獨立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我們看到那些成年後依然被原生家庭束縛的人,多數是因為在年少時父母並沒有給予他們“獨立的”支持。

對孩子來說,首先他們要學會行為上的獨立,然後由行為上的獨立帶來判斷和能力上的獨立,這個時候他們知道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最後就是人格上的獨立,即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培養孩子獨立最好的方式,就是媽媽懂得“放手”。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探索和試錯的機會,讓孩子通過體驗獲得成長。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而不是替代和包辦。

《你是孩子的光》:想讓孩子發光,先把自己點亮

每一個媽媽都是在成為媽媽之前成就自己,成為媽媽之後成就孩子。如果你是被生活裹挾前行的媽媽,而內心又不安於現狀,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你是孩子的光》,它會告訴你破解負面情緒的方法,會幫助你找到內心的渴望,會讓你理清家庭關係,幫助你明確育兒目標,更重要的是它會成為溫暖你內心的那盞燈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