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爸爸我想要一輛自行車,可以和同學一起出去玩。"

"媽媽這種裙子我每個同學都有,我能不能也有一條?"

"我的鞋子太舊了,不好看,換一雙最新的好嗎?"

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以前沒有經常索要東西,怎麼長大了就亂要玩具、要球鞋、要衣服了呢?孩子是不是學會攀比了?

很多家長都很擔心,覺得孩子在學校學壞了,竟然亂花錢亂要東西,甚至認為攀比是一種"病"得"治"。

然而,孩子有攀比心並不是什麼壞事,甚至還可能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育他從惡意攀比中抽身,學會在比較中努力,學著"良性攀比"。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孩子愛攀比並不是洪水猛獸,家長不必過度憂慮

1. 孩子通過攀比獲取認同感

孩子看到同桌背了個新書包,他會心生羨慕,想換了舊書包。就像大人追逐大牌球鞋、高奢口紅還有最新科技那樣。攀比無處不在,存在於學習生活的各處。面對難以阻擋的攀比之心,忽視漠視都不管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會用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孩子不懂得其他道理,只覺得漂亮的書包、精緻的球鞋能為自己加持,而如果沒有這些外在之物,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這種情況很好解決,反正家長沒有經濟能力也不會隨著孩子的性子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感到迷惘之際,家長告訴孩子:"無論是穿新衣服還是舊衣服,寶寶都是媽媽眼中最好看最可愛的孩子。"

比起同學和陌生人的認同,爸爸媽媽的認同尤為重要。反而是那些不被父母認同的孩子,才會追逐物慾。

獲得認同感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礎,而且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塑造自我、建立自信的伊始。孩子會試著用物質來填滿自己的自信心,或者是避免被他人歧視。

2.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攀比

很多家長覺得攀比就是大錯特錯,好孩子都不會攀比。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會攀比,關鍵是有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根據外國心理學家分析,在兒童期間試過與人攀比的成年人佔整個社會人口的83%,這分攀比心理延續從孩童延續到成年的人佔65%。

這一數據說明了,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成功阻擋攀比的魔力,無論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孩子都會被比較或去比較,這是很正常的,是成長的必經階段。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3. 攀比也有可取之處

《社會心理學》的作者戴維·邁爾斯曾說:如果要幸福,就要學會對比。

學會正確的比較方式對孩子的自尊感、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可以在比較中認識瞭解自己,找到的自己缺點和優點,然而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既要保持競爭意識,又要有良好心態,能做到贏了不驕傲,輸了不洩氣。

過度攀比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家長需重視

如何對待孩子的攀比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行為屬於"良性攀比"還是"過度攀比"。

孩子擁有攀比心理並不可怕,家長不必過度地干預孩子的想法、擾亂孩子與同齡小夥伴的相處方式,給孩子一個自我理解、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對攀比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不過,過度攀比、惡意攀比絕對是不可取的。過度攀比的戾氣影響孩子看待物質的眼光,會讓孩子的內心過度膨脹。孩子太小還不能掌握攀比的尺度,難以判斷是非黑白,所以常常將正常的比較變為了"惡意攀比"。

1. 過度攀比給自己和家人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

過度攀比最明顯的後果就是耗費錢財。孩子為了撐面子,不惜將自己所有的零花錢都花在衣服、玩具上,還會要求家人給自己金錢去買東西。

由此一來,家庭會不堪重負,生活越過越糟糕。而且,孩子還會形成不良的金錢觀,揮霍無度,長大後也難改習性。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2. 過度攀比使孩子迷失自我

過度的攀比會使得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失去努力學習、好好生活的動力。孩子在攀比的怪圈裡越陷越深,一味地追逐"潮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發現別人比自己優越的時候,孩子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相反,如果發現自己比別人要好,孩子就會沾沾自喜目中無人。無論是成是敗,孩子都不能形成正確的觀念。

3. 惡意攀比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惡意的攀比不僅耗費金錢,還會使孩子的內心不得安寧。無論是被攀比還是自己主動去攀比,孩子都會時時刻刻地注意著外界,關注他人的眼光,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觸動孩子的神經。

一旦養成的事事攀比的習慣,孩子就很難跳出這個惡性循環,無法集中心思,更談不上努力學習了。

引導孩子進行"良性攀比",

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的時候,家長可以從很多方面給予孩子幫助。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良性攀比"是對家長的一次考驗。

1. 挖掘孩子的優點,教育孩子理解差異

出現攀比的最大原因是孩子需要尋找自信心的立足點,那麼家長可以挖掘孩子的優點,多給孩子鼓勵,使孩子自信心能樹立在更正面的基礎上。

孩子,既對自己的不同很敏感,又渴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有時候孩子眼中的失敗實際上是他的優點,家長要直白地教育孩子這一點。

"從眾"和"差異"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無法迴避的一組矛盾。學會理解差異,尊重他人是成長的必修課。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2. 鼓勵孩子接受失敗,把攀比的戾氣化為競爭的動力

心理學界有這樣一個觀點:"競爭意識"是人類無法感受到幸福的最大原因。這個觀念的現代意義是不能感到滿足並非是我們的競爭意識太過強烈,而是因為把比較當成了彰顯自我的唯一途徑。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或多或少都會面臨競爭,尤其是現代教育的應試模式,學校向孩子灌輸"不成功便成仁"的觀念,強迫著孩子參與攀比。

儘管攀比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攀比的積極意義:攀比可以促使孩子提升自我,克服懶惰,把壓力化為動力。

孩子有攀比心並非壞事,引導孩子做“良性攀比”,孩子可更好成長

3. 教育孩子學會"對內比較"

比較不只圍繞著外部特徵,家長還可以教育孩子關注自己的內在品質,學會"對內比較"。

靠外部來確立地位的人,心理壓力更大,同時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而靠內部來確立地位的人,更加輕鬆自在,性格更加溫和。

有學者專門研究了中國學生痴迷成績、盲目攀比的原因,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成績是同伴之間社會地位的博弈工具。

簡單來說,財富、成績、外貌等都是社會性攀比的標準,社會的不良風氣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念,認為有錢、成績好、長得好是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對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去發現自己身上的內在優點,發掘孩子優秀的品質,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較,少與他人攀比。

比如我們可以誇孩子善良,並且告訴他:善良是珍貴的品質,小朋友更喜歡與善良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讓孩子將現在的自己與以前的自己作比較,看看取得了哪些進步。

漸漸地,孩子能從自己身上發現更多優點,學會"內在比較",從而淡化他通過外在比較在博取關注的思維。

我是尼尼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