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孩子總有一天要觸碰到“死亡”這個話題。

當他們問“你會死嗎?我會死嗎?”的時候,他們是在問什麼?

——鹿媽


作者 | 張書願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災難,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感覺到:死亡,是如此真切地在每天發生。

新冠肺炎,已經造成了國內三千多人死亡,而國外確診人數已經高達93萬多,死亡人數超5萬


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從今年開始的第一天,我們每天都在用數字計算著死亡。

在這些數字不斷跳動的背後,是多少個家庭的生離死別,我們看不到,也不敢想。

還沒上幼兒園的小侄女聽見大人們的討論,竟也跑過來好奇地問:“什麼是死了?”

我們不忍心跟他說,因為他還太小。

可這個時候,一旁的女兒告訴他:“死了就是沒有了,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小侄女似懂非懂地看著我們,想了想,接著又開心地玩兒去了。

原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孩子總有一天要觸碰到“死亡”這個話題。

這是一件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大事,他們也不例外。

與其讓他們一知半解,不如跟他們好好聊聊。

死生大事,他們有權利知道。

01


正視死亡,為什麼那麼難?

很多父母會想:這麼小的孩子,幹嘛要討論“死”?

有的是覺得太過殘忍,有的是認為“不吉利”。

中國,乃至世界,能夠把死亡看通透的人都並不多。

人們希望長命百歲、萬壽無疆,而不願意承認: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無法避免的。

人們不願意面對死亡到什麼程度呢?

不僅不願意跟家人、朋友討論這件事,就連跟死亡有一點點聯繫的人或物,都避之不及。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中,主人公小林大悟千方百計對妻友隱瞞自己的工作,當被發現是入殮師後,大家都躲著他,連妻子都覺得他的工作“不乾淨”。

在中國,更是如此。連數字4也因為與“死”同音,而變成了一種晦氣。

清明節,我們有祭掃祖先的傳統。

可是在平時,人們很少會去墓地,甚至連從旁邊經過都會覺得不舒服。

奇怪的是:人們如此地懼怕死亡,但是卻構想了一個完美的天堂。

大家都說:當人們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那裡鳥語花香、寧靜和諧,沒有戰爭、疾病和悲傷。

一方面無限恐懼和逃避,另一方面又竭力美化,其實都反應了一個問題:不敢正視。

天堂,不過是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而想象出來的解藥,縱然說得千般好,正常人都不會願意去。

能真正化解死亡恐懼的,不是天堂,而是死亡教育。

正是以前很多年關於死亡教育的缺失,才導致現在大多數人無法正視死亡。

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02


親人離去,我們如何告訴孩子

我經歷過外婆和奶奶的去世,雖然那時候已經上高中了,但仍然很害怕。

我對死亡的概念,來自於小時候從大人口中獲得的一次次信息的累積:

“人死了會變成鬼”;


“村裡的劉老頭死了,天太熱,在家放了3天,都臭了”;


“去幫吳老太穿衣服的人說,她臉上變成了暗青色,渾身冰冷、都僵了”......

我每次聽到大人說到身邊人的死亡,都戰戰兢兢,有時嚇得晚上都睡不著覺。

所以,當時奶奶和外婆走的時候,我除了難過,就是害怕。

甚至遺體告別的時候,我都不敢看她們。

而那種恐懼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消失。

我希望,當我們的下一代面對死亡的時候,不再恐懼,而是能把悲痛化成力量。

女兒4歲左右養過一缸金魚,後來有一隻死了。

我說,得把死掉的金魚撈出來扔掉了,女兒聽了大哭不要。

我立刻意識到,這是她第一次面對死亡,我不應該讓他覺得:死了就要被扔掉的。

於是,我跟他講:

這隻金魚已經死了,不能再在水裡游泳了,我們得為它另外找個去處。把它埋到後院的桂花樹下吧,以後你想它了,可以看看桂花樹,就像看到小金魚一樣。

女兒聽後停止了哭泣,立刻找來了一塊小手帕,把金魚包好,然後我們一起把金魚埋進了土裡,並跟它說了“再見”。

我希望用行動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告別,而不是遺忘和拋棄。

很喜歡《獅子王》中木法沙對辛巴說的一段話:

看看那些星星,過去那些偉大的君王,正在上面俯視著我們。

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要記住,我們的先輩一直在指引著你,我也會。

親人死了,他們不能夠再呼吸、也不能再看見和擁抱我們了。

但是,我們對他們的記憶不會消失。

他們給過我們的教誨和溫暖,也將繼續指引我們向前。

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03


“你會死嗎?我會死嗎?”

當孩子懵懂地瞭解“死亡”的含義後,他們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會死?”


“媽媽,我會死嗎?你會死嗎?”

不要回避孩子的問題,這是一次絕佳的生命教育時機。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

就像樹葉一樣,到了秋天就會落下。

而來年春天,又會長出許多新的葉子。

每天都會有人死去,也會有新的寶寶出生。

當孩子問“你會死嗎?我會死嗎?”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害怕分離,害怕孤獨。

我們要在告訴他事實的同時,給足他安全感。

媽媽會死,我們大家都會死,但是在這之前,我們會一起生活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我們會玩很多遊戲、吃很多美食,去很多地方,遇見很多人......

你長大後,會碰到愛你的人,你們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會繼續陪伴你,開心地度過很多很多天。

很喜歡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中,一片叫丹尼爾的葉子說的一句話:

“任何東西都會死。無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


在此之前,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


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我們學會跳舞、學會歡笑。”

活著的時候,盡情地活;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亦能坦然接受。

全球確診新冠患者超百萬:這個清明,我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死亡”

04


死亡教會我們好好活

那個改變了世界的喬布斯,一次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透露了一句影響了他一生的話: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

這句話是他17歲的時候讀到的。

從那時候開始,之後的幾十年中,喬布斯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正是這種“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的緊迫感,讓喬布斯成就了自己的偉業。

所以,他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因為死亡,我們才懂得了愛惜生命,更加珍惜活著的日子,不捨得浪費。

也因為死亡,才有了新的生機。

就像一片葉子的掉落,孕育著來年許許多多葉子的新生。

大自然如此,人類如此,萬事萬物皆如此。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說: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死是一個過程,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向死亡走近。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向死而生。

我們會老去、會死亡。

但在此之前,我們體會過生命的精彩,並把這精彩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

讓他們也懂得: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至死都不曾好好活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