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大雄寶殿

靈鷲峰,當地人把它稱之為“王八蓋”,遊五臺山一定會去的幾座大寺都集中於此——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睺寺,而在這些寺廟之間,還有幾座小寺,遊客相對較少,但是他們雖小,但不可小覷,都有著顯赫的背景,廣宗寺就是其中之一。

廣宗寺位於菩薩頂之下,始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清代重修,佔地面積為29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28間,佈局小巧緊湊。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在五臺山位置示意圖

廣宗寺是一四合院式、規模較小的寺廟,南面為天王殿(也是山門)、大雄寶殿居中、後面是藏經樓,前後共三處殿宇,東西各有配殿。在寺院東北側有高6米的墓塔一座,塔身潔白,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衛星圖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東配殿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西配殿

天王殿也是山門,就在路邊,殿內彌勒佛為銅鑄,盤腿而座,大腹,笑容可掬。兩側為四大天王,彌勒佛背後是韋陀。天王殿兩側各有鐘鼓二樓。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天王殿同時也是是山門

穿過天王殿,大雄寶殿就在眼前了,因殿為銅瓦蓋頂,故稱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重簷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由於銅瓦損失嚴重,1982年維修時,將所剩銅瓦銅脊全部集中到正面,其餘部位用孔雀藍琉璃瓦代替。殿木構大殿,上覆銅瓦,在五臺山現存寺廟中,獨此一處。但令人遺憾的是,頂上的銅瓦已在“文革”中被當地農民造反派扒下來,稱斤論兩賣給了廢品回收站。所幸的是,當年大殿裡的佛像,在文革時竟躲過一劫,完好無損地留存到現在。殿內佛壇上立木製方格,供有上下兩層聖像。下層三尊是銅鑄“西方三聖”,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明代原物。上層三尊聖像為泥塑,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據傳,這三尊佛像皆來自釋迦佛的故鄉,是由印度高僧仔細裝藏後,不遠萬里運到五臺山的。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後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書“雲嵋”二金字,雲者,高也,嵋者,眉也;雲嵋者,高山名剎也,贊其雁門紫塞奪勝,鹿苑珠林標奇。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廣宗寺大雄寶殿是明代建築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重簷歇山頂

大雄寶殿之後是藏經樓,藏經樓為硬山頂二層樓房。

寺內東北角就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因廣宗寺是法尊法師出家的地方,所以在他80歲圓寂後,就選擇這裡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塔高六米,圍基三丈,塔身潔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有趙樸初書寫的“翻經沙門法尊法師靈骨塔”幾個字。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於1981年9月落成。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法尊法師的靈骨塔

寺廟歷史沿革:

《清涼山志》載:“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

明孝宗(1470-1505),名朱佑樘(chēng),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兩朝,為明朝第十代皇帝),年號弘治,開創了“弘治中興”。曾發願要在五臺山東臺頂上修建一座銅瓦銅脊殿,殿內供奉銅質佛像。豈知世事無常,此事剛剛起了個頭,孝宗皇帝便撒手人寰,年僅三十六歲。孝宗卒,其長子朱厚照(1491-1521)繼位,是為武宗,年號正德。年輕的朱厚照對父親的這一遺願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馬監太監韋敏專司此事,務將先帝在世時就想蓋的這所佛殿蓋好。

韋敏領旨而行,先在北京城內鑄好了銅瓦、銅脊與銅像,而後再落實具體蓋殿事宜。韋敏去東臺頂實地勘察後,發現東臺頂上建寺困難重重,不僅山高風猛,更崎嶇難行,建築材料搬運不便。為此,他給皇帝上奏摺,婉言陳述,請旨定奪。

正德二年(1507)七月,明武宗下諭,準韋敏會同當地官員另行選址。該敕諭全文如下:

敕御馬監太監韋敏:


昔先帝在御,嘗為海內百姓祈福,許於五台山蓋造佛殿,未就而龍馭一賓。今銅瓦佛像已完,爾敏請予五臺山東頂蓋造安奉。朕奉遵先志不敢違,但聞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爾敏到彼,會同山西鎮巡等官,從長度量,相應所處蓋造,無致徒為勞費。合用錢糧物料並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從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員監督,務令堅宗,以稱先帝為民祈福之意。事完,爾即回京,所至必須約束下人,不許因而生事、擾害百姓,如違,責有所歸。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這件敕諭今日還在,若去廣宗寺,穿過銅瓦殿後,可看到兩塊並列的石碑,其中一塊贔屓馱負,敕諭一字不漏地刻在上面。背面刻著同年十一月韋敏給皇上的一份上疏。

韋敏到山西后,會同當地官員,斟酌再三,最後決定將銅瓦殿建在菩薩頂下邊,於是,遂有了今日所見的這所明代皇家寺院。銅瓦殿剛建成時,全稱為銅瓦銅脊文殊寶殿,尚無寺名。此殿建成後,又陸續建造了山門、鐘鼓二樓、方丈五間、左右僧房十二間,劃定了寺宇範圍,圈起了紅色圍牆。又從大顯通寺抽調十二名僧人,派秋崖大師為住持。正德十年,御馬監太監焦寧奏請寺額,武宗親賜“廣宗”兩字,廣宗即廣大祖宗宏願之意。五臺山僧人卻愛稱其為小朵天城寺。武宗並降敕曉諭附近居民,毋得侵擾該所寺院,違者將以法治之。這件聖旨,刻在銅瓦殿正前右側的一塊石碑上,也為贔屓馱負,與大殿後面的那塊敕諭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為當年那段歷史的見證了。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清時,康熙皇帝特頒金幣,再飾寶坊。康熙認為廣宗寺“式承由舊之規,宣示維新之象”,重新解釋寺廟為“教闡浮提,資神功於廣運;理融淨域,表大義於正宗 ”。清代,廣宗寺佛教事業仍然興盛發達。

文革時期遭到破壞,1982年進行了維修。現在這座明代皇家寺廟又煥發了生機,吸引著不遠萬里來朝山的遊客。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遊五臺山容易錯過的寺廟都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份,這座寺廟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