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於喜歡

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於喜歡

孩子既不喜歡我、又不聽我的話。

孩子越小,父母臉上流露出來的希望和信心顯得越多,感覺周圍的事物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還能經常講講家裡孩子們的一些趣事。

等到孩子十幾歲時,世界就好像變了個樣似的。孩子愛聽不聽、愛理不理、一副討厭父母的樣子。和青春期的孩子說話,要麼是中途被打斷,要麼就是還沒有說到三分鐘,孩子的目光就呆滯起來。這個時期家長普遍感受:孩子不聽家長話,我做什麼孩子都不喜歡。

其實父母是能夠影響青春期的孩子的,即便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反應。因為孩子們的心思往往不會通過眼神表露出來,更不會直接告訴媽媽說:“媽媽,謝謝您的忠告。”由於這個緣故,許多家長便一路嘮叨下去,沒完沒了的說教。

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於喜歡

近年來,在家長群眾中比較提倡的一個做法是,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朋友,做孩子們的“哥們兒”。這其實是針對我們這一代人提出來的,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是比較獨斷,權威的類型。“哥們兒式的家長”一反上一代人的傳統,想讓子女更為親近父母,分享情感和想法,所以有它的可取之處。不過話說回來,青春期的孩子即便想和父母親近,也不大會表現在面子上。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朋友一大堆,可是父母只有一對,所以要是父母一門心思的想做孩子的“哥們兒”,那麼他們可能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尊重,還會有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意味著孩子心裡清楚跟自己比較起來,爸爸媽媽是更為強壯的人。

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是家中最為強勢的人,這種安全感就會消失,為什麼呢?因為孩子還小,無法揹負如此重大的責任。

如果父母不夠強勢的話,孩子扮演起小大人的角色來,就會以為爸爸媽媽不夠強壯,沒有能力照顧孩子,那麼照顧父母理所當然就是自己的任務了。這樣孩子也會失去安全感。

安全感和有人欣賞,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尊自重。

父母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應該是尊重大於喜歡

不要懼怕扮演家長的角色,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父母也好,不喜歡父母也好,多半都是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焦慮所致,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沒有多大的關係。隨著年齡增長和青春期的結束,孩子們自然會回過神來,父母也會因為自己的穩重和強勢而獲得孩子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