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生活中,如果能懂一點心理學,那麼很多事情就會容易很多。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1.不要輕易把自己的目標告訴他人。

當你把未實現的目標告訴他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錯覺和滿足感。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賀,會讓你把空談錯認為實踐。從而讓你鬆懈努力,更難完成目標。

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對外宣佈目標,公開做出承諾,朋友會監督我們,父母會給我們打氣,所以我們便會更加努力。

但一個悲傷的事實是,沒人在乎你的目標,除了你自己。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2.假裝自信會讓你變得更自信

這其實應用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暗示。在語言上,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可以,與人說話時響亮而清晰;在姿態上,表現各種充滿自信的姿勢,比如抬頭挺胸、握手有力,目光注視前方。

即使是模仿自信的肢體語言也會讓你變得更有自信。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3.你可以有高期待,但你最好能夠承受高失望。

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失望往往來源於我們對別人過高或不切合實際的期待。當別人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時,失望和憤怒的情緒便接踵而來。

然而外界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我期待,而不是期望別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給一個人發條微信後,你會期待他馬上回復你的消息,但這個期待是不現實的。別人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不會及時回覆,或者根本不想回復。

而當你對別人沒有期待或者降低期待,別人自然難以讓你感到失望。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4.與別人交談時,使用他們的名字或暱他們會更喜歡你。

雞尾酒會效應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聲音嘈雜的環境裡,我們的大腦會對周圍的聲音做出判斷,選擇性傾聽重要的聲音,忽略不重要的聲音。而當有人喊我們的名字時,我們總能立刻注意得到。

總之,名字對人們很重要,人們喜歡聽到自己的名字。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5.“假笑”也可以給你帶來快樂。

研究發現,當人們故意做笑容的表情時,其相應的肌肉活動會騙過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愉快的體驗。

這在心理學早期的情緒理論——詹姆斯-蘭格理論有所解釋。其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因為過於片面,而飽受批評。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6.讚揚而不是批評是幫助別人進步的最佳方法。對自己也一樣

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證實了這一點。正強化(使用正強化物:比如口頭讚揚、物質獎勵)會塑造或加強個體的良好行為;而懲罰(使用負強化物:比如批評、肢體暴力)雖然可以消除或降低個體的負面行為,但不利於塑造其良好行為。而且,當懲罰長時間不進行時,個體的負面行為會出現較大的反彈。

但負強化和懲罰並不是一回事。負強化是取消負強化物,比如不再批評、不再使用肢體暴力解決問題。而懲罰是施加負強化物,比如批評、使用肢體暴力解決問題。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7.保護內部動機,正確使用外部動機。

外部動機(比如物質獎勵)雖然可以強化個體的行為,但會削弱個體的內部動機(比如興趣愛好)。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老人和孩子”的故事:一群孩子總在一個老人家門口玩耍,吵得老人睡不好覺。有一天,老人給他們一人十塊錢,讓他們再大聲些,孩子們很聽話,玩得更開心了;第二天,老人給的錢變成了五塊,孩子們依然很聽話;第三天,老人給的錢變成了一塊,孩子們已經有點不滿了。

隨著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孩子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激烈,以至於最後感覺不值得,所以再也不在老人家門口玩耍了。

孩子們一開始是因為興趣在老人家門口玩耍的,但最後變成了外部動機——物質獎勵,內部動機便得以削弱,而當外部動機消失後,孩子們便沒有了繼續在老人家門口玩耍的理由。

良好的外部動機對當下的學習或工作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強大的內部動機卻是持久成功的關鍵。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8.遇到困難且無人幫助時,和自己說話可以使大腦更有效地工作

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思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部言語。它是在外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語言活動。雖然是一種不出聲或不與人交流的語言形式,但它仍需要語言器官的參與,即便不出聲。

我們思考的時候,應用的就是不出聲的內部語言。而當你把思考的東西以語音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大腦會對你說的話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核,思維會更加敏捷和活躍。

而對於輕微強迫症的人來說,比如出門後總確認有沒有鎖門,可以在鎖門的時候對自己說“我已經鎖好門了”。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這些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