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因為兒子上幼兒園的事,閨蜜和家人鬧崩了。

她兒子今年四歲了,早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可閨蜜說什麼都不願意送兒子去幼兒園,一再表示自己可以教兒子。

追根究底,閨蜜是因為擔心兒子在幼兒園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因為平時生活中,她兒子是一個典型的“受氣包”。

在遊樂場,喜歡的車子被別人搶了,他只會傻愣著;玩蹦蹦床被別人擠下來了,他就去玩別的東西;自己堆的積木城堡被別人推倒了,他只會哇哇大哭。

如此“不省心”的孩子,她是無論如何也不放心讓他待在幼兒園的。

孩子被欺負,這是很多父母都不能忍受的事。

像閨蜜兒子這種“招欺負體質”,並非是天生自帶的,而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分不開的。

換句話說,要想讓孩子有一張“不受欺負”的臉,父母的教養方式非常重要。

有這麼三種孩子最容易被同伴“欺負”,父母可以對照日常的教養方式,對號入座一下。

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2

① 懂事聽話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在別人眼裡,閨蜜兒子是一個“天使寶寶”,聽話是他最大的優點。

有一次,我帶兒子言寶去閨蜜家玩。言寶這個“車控”,一看見那麼多的車,手和腳都不聽使喚了,不經過小主人的同意,直接上手了。

我看到閨蜜兒子臉上有一絲不悅,他剛想去阻止言寶,便被媽媽霸道地拉住說:“小哥哥是客人,你要熱情一點,不要不懂事。”

因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遭到了媽媽的指責和批評,這會造成孩子的物權意識被破壞,界限感也隨之消失。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以玩,甚至是被佔為他有。如果我不這樣“配合”,我就是不聽話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心理學關於人心理功能的防禦方式有很多很多種,大部分人是通過強硬防禦他人讓自己舒服,但是有一部分“好人”,運用的防禦方式是自我攻擊和自毀。

因為“好孩子”的包袱,孩子變得不會保護自己的權益,成為了“吃虧”一族,看似與世無爭,其實已自帶“被欺負”的氣質。

所以,寧可孩子熊一些,也不要他太聽話,是讓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② 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容易被欺負。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低溫燙傷”。

這種傷害最容易出現在父母和孩子之間。

如果父母總對孩子進行否定教育,不認可、不接納孩子的種種,就會導孩子的低價值感、自卑,更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痊癒。

被父母的言語“燙傷”過的孩子也有一張“受欺負”的臉。

小時候,鄰居家的小男孩因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罵,說他比豬還笨,腦袋裡裝的都是漿糊。

父母罵得很大聲,左鄰右舍都聽得到,這讓男孩感覺很丟臉。

可媽媽卻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事上很認真,圍觀的越多她越開心。

可是,每逢中秋節,孩子們在一起扎燈籠,從來都不帶這個小男孩玩。甚至,他在旁邊看都會被幾個男孩子揍。因為大家從來不擔心揍了他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因為在家他也是捱打最多的那個孩子。

有很多次,我都看到這個孩子被同伴排斥、被打後,蹲在牆角自己抹眼淚。

不被父母尊重和接納的孩子,就會變成一個無助的弱者,面對別人惡意對待自己,不會反抗,甚至會認為別人欺負自己不是錯,而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所以,即使孩子犯了錯,即使父母再怎樣生氣,也不要當眾責罵孩子。

孩子不但同樣需要面子,更需要被同伴的認可和尊重。

一個經常被父母“欺負”的孩子,也更容易被其他人欺負。

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③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也容易被欺負。

心理學家威利·詹姆斯說過一句話:“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他們心裡會內化為一個不配被愛的自我。這種自卑感,會讓孩子在遭受欺負的時候選擇忍氣吞聲。

一個男孩和小夥伴在一起玩,因爭奪玩具起了爭執,被其中一個小朋友打了,他難過地跑到父母的身邊,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可礙於熟人情面的父母,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沒有關係,不疼的,他又不是故意的!”孩子還想跟父母說點什麼,卻被父母一把推出去:“快去玩吧,別磨磨唧唧的!”

或許是真的不疼,可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給自己“驗傷”,而是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難過,理解自己的處境,和自己站在一起,甚至是幫助自己。

孩子受到了欺負,內心是充滿了委屈和恐懼,父母的“沒關係”,看似是一句安慰,實則一劑毒藥,會麻痺了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容易養成孩子膽怯、懦弱的性格。

父母的重視和愛,才是孩子面對欺負,向外抗爭的最大力量!

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3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被小朋友打,或者是被欺負是很常見的事。

最重要的是孩子面對欺負的時候,能夠有能力制止對方繼續傷害自己。

父母如何才能撕掉孩子那張“受欺負”的臉呢?

① 無條件的愛和尊重。

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地把他當做一個‘人’人來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父母首先要給予孩子一些尊重和自由。

尊重孩子這個小小的個體,讓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決定和選擇能力。

表妹是出了名的“護犢子”,不管誰想要她女兒的玩具,她都只有一句話——這是田田的東西,你問問她是否願意。

如果有人不經過同意,搶了女兒的玩具。表妹是一定會告訴她:“你要是不願意給她玩,媽媽陪著你把玩具要回來。”

正是有了她的這一份支持,田田才會非常懂得保護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尊重,會慢慢建立成孩子心中的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在面對欺負的時候,可能只會默默承受。

有了父母給予的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才能有足夠強大的“拒絕力”!

② 傾聽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表達情緒和感受,是有效溝通的重要方法。”

願意傾聽孩子內心想法的父母,等於打通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閥門,親子關係也順勢得到了改善。

一個朋友來我家做客,看到女兒和我無話不談,一臉的羨慕,說她女兒不會這樣和她說話,基本上是一問一答。

其實,一開始她女兒也不是這樣,放了學,也會像只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一樣說學校的趣聞。可每次都會被她打斷:“整天說這些,趕緊寫作業。”

有一次,她女兒的衣服被同學惡意甩了鋼筆水,見到她,女兒一臉委屈地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件衣服!”

而她卻說:“是不是你惹他了,不然怎麼別人沒有被甩,偏偏要甩你?”

一肚子委屈的女兒,一下子就被媽媽的話氣哭了。

後來,女兒和她聊同學之間的趣事,被她斥責為“不好好讀書”;女兒想買個什麼東西,被她斥責“小小年紀,只想著虛榮”;女兒受了委屈想告訴她,她卻說“把心放在學習上,少跟同學瞎聊就沒這麼多事了”。

開心的事不能分享,難過的事不能分擔。

久而久之,女兒學會了閉嘴,只和她說一些必須要說的話,有了什麼不開心的事,都只放在心裡。可媽媽非但沒認識到跟女兒的溝通已經出了問題,還經常跟別人嘮叨女兒“越來越內向”。

一位家庭教育學家說:“說者是弱者”。

孩子願意嘰嘰喳喳地跟父母分享學校裡的小事,是好事,那代表他渴望獲得關注和認同。

一旦自己的話被父母認真傾聽,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身後有強大的力量保護著自己,遇事也就多了幾分膽氣和勇氣。

③ 帶孩子鍛鍊身體。

但是,有研究表明,體格強壯的孩子,遭遇欺負、霸凌的幾率會小很多。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父母要多帶孩子去鍛鍊身體,不僅能增強孩子的體力,更會增加孩子的勇氣。

孩子身上有力氣,心中才有勇氣,才能攢夠足夠的底氣去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欺負。

你的孩子長著一張受欺負的臉?有可能問題出在這兒!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曾發佈過一個研究:

童年時期遭受的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會從青春期一直持續到中年。

當孩子受欺負,父母能夠和孩子“並肩作戰”,能夠接納和理解孩子,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需要去做的事。

今天,你讓孩子有了免“被欺負”的臉,以後,孩子才能還你一張深感欣慰的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