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中國僑聯常委、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會長陳進強

中國僑聯常委、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會長陳進強指出,華僑華人移居海外歷史悠久,華夏子孫以勤勞、智慧、誠實等優秀品格,在世界各地工作並生活著,大多數華僑華人對祖國感情深厚。


華僑華人的血淚謀生路

陳進強說,自古以來的華僑華人要在海外謀生真的是很艱難,這種困難一般人無法想象,路途的艱辛根本不算什麼,很多華僑華人客死他鄉,真正衣錦還鄉的華僑華人不到百分之五。

有資料記載,在秦漢時期,中國沿海一帶的居民就已經漂洋過海到各地謀生。

到了明朝、清朝時期,有更多的中國人,成群結隊下南洋謀生。他們像華夏民族的“蒲公英”種子,隨風播撒在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生生不息。幾百年來,他們早已融入各個國家,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融合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輩的華僑華人下南洋,主要都選擇到印尼、新加坡、爪哇等處,雖然菲律賓群島離中國大陸相對較近,但是當時殖民政府統治了當地,採用極端排華政策,處處限制華人入境,因此,一直到了清朝,才陸續可以到菲律賓等地區。

當時漂洋過海的方法比較落後,在沒有輪船之前,都是用帆船渡海。渡海時,如果遇到風暴,則性命堪憂。老一輩的華僑華人久經磨難,才能僥倖活著到達大洋彼岸。

經過一番折騰總算到了海外,但並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黃金唾手可得,當地的殖民者都有極端種族歧視。

滿清至民國階段,有些國人被冠以“豬仔”稱號,被賣到海外,承擔當地人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 生命和財產安全都沒有保障,只是為生存而活著,也無任何地位。

海外的華僑華人還要忍受各種排華事件。歐美髮達國家主要是通過制定歧視華人的法律進行排華,也常常煽動極端的民族主義群體進行暴力排華。

當時,東南亞各國依舊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東南亞殖民地的建設很多方面要依靠華人,但是歐洲殖民者又會提防著華人把當地的商業經濟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東南亞各國、尤其是印尼,每隔幾年,荷蘭殖民者就會煽動土著人發起暴力事件,對華人進行搶劫和屠殺。為了便於殖民統治,不惜用各種手段犧牲華人,削弱華人的經濟實力。即使到了現代,印尼還常常發生慘絕人寰的排華暴行。原因是華人勤勞,在各行各業都可以佔有席位,經濟條件相對好。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華工血肉鑄成的鐵路。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為了修建更多的鐵路,美國需要大批勞工,當時,淘金熱也正在加利福尼亞興起,這些又苦又累的活,當地人不願意做,美國引入了數萬中國的廉價勞工修建鐵路和參與淘金。

但是有些美國人極度嫉妒並仇視華工勤勞善良,想盡一切辦法把華人趕出金礦。於是,很多華人去做洗碗、掃地等低收入工作,忍辱負重,隨人打罵。有些州快速制定了排華法案,很多城市發動了暴力排華行動,暴徒衝進華人商店,掠奪一切,拆毀或者燒燬華人住所,許多華人甚至被殘酷殺害。

背井離鄉,段段悽慘史,華僑華人的出國奮鬥史,其實也是一部悲慘的血淚史。

陳進強說,海外華僑華人經歷過許許多多的生死關,除了殖民者的暴力統治、當地的各種排華暴亂,還有戰時的全線封鎖,每個時期都極其危險。


華僑華人愛國精神代代相傳

陳進強說華僑華人愛國從來不需要宣揚,他們心靈深處就愛國,說愛國也不是一種時髦,他們的愛國心從小就有。

華僑華人的愛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愛國傳統的分支,像長江水、黃河浪連綿不絕。那麼源頭是什麼?是華僑華人對故鄉和祖國山河的愛戀。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兒女與自然抗爭中凝結的精神產物。

古代中國人以農耕為主,腳下的土地是生命的依託。基於農業,誕生了中華文化。“土地圖騰”“立命與土地”“入土為安”等體現了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

中華兒女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抵禦外敵、保衛家園,開疆拓土、驚天動地,在歷史的影響下,昇華為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促進了祖國的統一和茁壯發展。

經過戰火洗禮、悲歡離合的中華民族,熱愛故土、愛戀祖國的情懷真摯並且源遠流長。一旦遠離了故土,遠離祖國,遠離了親人,成為遊子、海外華僑華人,這種感情會更加強烈。

鄉親同族是早期海外華僑華人增進感情、同心團結的基礎,早期的華僑華人很多來自農村的同宗族。他們一起漂泊到海外,舉目無親,只有靠鄉情、同族宗親來維繫之間的感情,共同緬懷祖國,思念故鄉。華僑華人依賴鄉土感情和宗族關係作為團結的主要力量,產生了各種同鄉會以及僑團。

“唐人街”“唐山”是海外華僑華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現。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傲視全球的鼎盛時代。唐朝以後,“唐山”是華僑華人對祖國的習慣稱呼。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華僑華人也很自豪有這個稱號,“唐人街”是早期華僑華人眷戀祖國的一種民族意識。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唐人街是海外華人華僑凝聚力的表現。


陳進強回憶說,他的父親1912年出生於福建龍巖的山溝裡,為了更好生存下去,父親14歲下南洋,歷經艱難困苦,奮鬥25年後才有經濟能力回來看祖父母。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華僑華人不僅自己傾盡所能為振興中華、發展家鄉做貢獻,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循循善誘,告誡子孫勿忘祖國。

陳進強說,華僑學校的中文課程是他父親創辦的,父親希望當地的華僑華人都能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中文課的教材與國內教材一樣,基本是革命故事。父親的待人寬和、誠信經商對自己影響極大,父親不僅言傳愛國文化,更注重身教,從小就給他講祖國情況,並對祖國不遺餘力地資助。

像陳進強父親一樣的華僑華人有很多,雖然遠走他鄉,心依然是中國心,這種精神一直在海內外華僑華人的血液中循環流淌,在心中烙下不滅的印記。

家庭教育是老一輩華僑教育子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輩華僑就教他們用筷子吃飯,用毛筆寫漢字,用剪刀剪紙,在操場放風箏等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技能或者活動。

老華僑華人創造機會,讓孩子看中國水墨畫、中國歷史書籍等,很多家庭也教孩子背誦唐詩宋詞等,讓孩子知道岳飛、文天祥等中國古代民族英雄,給孩子講中華民族“忠、孝、仁、義”的故事。陳進強說父親一直熱愛祖國,他自己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從小接受的是紅色教育,看的是愛國電影、愛國書籍,例如《紅巖》《青春之歌》等等。


前輩華僑華人的愛國情懷

陳進強說華僑華人從很多年前來到海外,目睹滿清晚期的腐敗、北洋軍閥的混戰、日本殘暴侵略中國等中國近代史,希望有一個富強的祖國,老華僑華人在海外體會最深,這是幾代華僑的夢想。

一、辛亥革命時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終結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皇帝專制制度,一個嶄新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誕生了。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海外華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孫中山先生在早年成立興中會時,他舉國呼籲推翻封建專制,但是被封建皇帝壓迫千年的中華民族,並沒有多少回應者,只有兩名華僑鄧蔭南和孫眉支持。

鄧蔭南慷慨變賣自己的商店及農場作為起義經費,並表示壯士斷腕,為國分憂。為了祖國,他從一個富翁跌回貧窮,這其中的愛國情懷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

資料統計,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首批成員20多人都是華僑。興中會會員後來發展到300多人,海外華僑佔70%以上,而其中不少華僑生活富裕,從事革命並不是生活所迫,只是他們不忘中國心。由此可見,華僑對興中會等革命組織的成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孫中山為了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國,他九赴日本、六次訪美、六下南洋、六出歐洲,海外華僑為他的愛國熱忱所感動,均鼎力相助,孫中山的歷次革命起義也都得到了海外華僑的竭力相助。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孫中山先生在早年成立興中會時,只有兩名華僑鄧蔭南和孫眉的支持。


據統計,革命期間,海外華僑華人捐款總數約達700—800萬元,其中大部分是義捐。雖然革命組織發了一些債券,但是持有債券的廣大華僑並不要求一定兌現,他們的義捐是辛亥革命取得勝利的主要經濟保障。

還有很多僑胞為了革命,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在革命黨人組織實施的20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和暗殺活動中,有10多次的核心參與者是海外華僑。廣州黃花崗起義主要力量也是來自海外華僑,在激烈戰鬥中犧牲的86人中,華僑烈士有31位。

二、抗日戰爭時期

除了辛亥革命,為了幫助中國抵禦日寇的侵略,華僑華人一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據國民黨財政部資料統計,約43%的抗日軍費來自華僑,捐款額超13億元(國幣,下同),匯回國內約95億元僑匯;認購公債約11億元,約佔國民政府戰時發行公債總額的三分之一。數量繁多的飛機、槍支、彈藥、藥品、生活用品等各類物資,載著華僑的赤誠愛國心,源源不絕運往中國的抗日戰場。戰後政府一直未償還華僑的公債。

除了捐資捐物,很多愛國華僑放棄了優渥的國外生活條件,親赴戰場,不畏犧牲,共御外敵。當時中國的空軍極為落後,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地的華僑飛行員先後回國,冒著生命危險,成為中國空軍新的作戰主力,全國約四分之三的殲擊機飛行員均是華僑。

美國軍官陳納德麾下的“飛虎隊”,吸引了大批美籍華裔投軍從戎。他們遠渡重洋,回到戰火紛飛的中國,肩負著穿越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的運輸任務,運送了大量物資支持抗戰,併成為日本在華空軍的主要對手,擊落眾多日本敵機,消滅了日軍大量的坦克、車輛、艦船和地面部隊。“飛虎隊”自己也傷亡慘重,很多華裔飛行員為國捐軀,長眠在中國戰場。

1938年10月後,日軍切斷了中國東南的海陸交通,中國又新開闢了滇緬公路,成為運輸國際抗日物資的唯一一條骨幹線路。這條運輸線也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日軍派出飛機瘋狂轟炸,3200名華僑華人機工(佔所有司機和修理工的50%以上),用生命保衛著這條“抗戰生命線”,很多護路戰士長眠在公路兩旁。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3200名華僑華人機工用生命保衛滇緬公路。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中華民族的抗戰,也是華僑華人愛國的最好表現,這種愛國精神也激勵著全球的億萬華夏子孫。


老華僑華人為新中國添磚加瓦

陳進強說華僑華人就算到了80歲,依然愛國。

“紅軍吃皮帶、啃草根翻過雪山、爬過草地,經過人跡罕至的無人區,飢餓、困苦、病痛,部隊成員的體力均達到極限。長征漫漫,極其充滿危險,完全靠一雙腿在高山、大川、沼澤和荒漠之中行走。”

這是描述紅軍艱苦長征的場景。紅軍萬里長征隊伍中也有華僑,有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歸僑等等,有的成為了各級領導,有的是普通士兵。他們為了祖國的復興,艱苦奮鬥、不畏艱辛、勇往直前,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他們的貢獻一樣永垂不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陳進強說大部分老一輩華僑華人被新中國所吸引,非常擁護新中國,在海外都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無比地自豪和快樂。國旗是國家的象徵,七十年前,在異國他鄉升新中國國旗,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甚至要躲避警察的抓捕,那個時候升起五星紅旗的人,並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當地人,都是愛國華僑華人。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應盡力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益”。

陳進強回憶說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升國旗的老一輩華僑已經年老或去世,但是像他這一代的老華僑當時正年輕,他們一直有愛國情懷,所以就回國了。

據統計,建國後5年內,回國參加新中國各項建設的華僑和歸國難僑的人數近18萬。從1950年到1957年,華僑在國內投資興辦的企業達50多個,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陳進強回憶說實際上回國的時候,他們很清楚中國物質生活貧乏,很多華僑在國外已經打拼出了一些基礎,回國前生活條件也比較好,但是他們寧可捨棄好的物質生活,也要回到祖國。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口號“要把青春獻給祖國”,要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他們回國以後,大部分都沒有在北京生活,而是分散到祖國各地。

大量海外的愛國華僑回到祖國,在各行各業為國效力。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是那一代人的優秀代表,他拋棄美國大好的前程,歷經磨難義無反顧回到條件艱苦的祖國。還有像錢三強、錢偉長、盧嘉錫、華羅庚等一大批著名歸僑科學家,他們都對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

1999年23位“兩彈一星”專家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表彰,其中有21位是歸國華僑或者留學生。除此之外,在歸國華僑的主導下,中國在洲際火箭、正負電子對撞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科技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23位“兩彈一星”專家畫像


很多歸僑人士致力於體育、衛生、教育等領域,成為了奠基人和推動者。這些愛國華僑情繫故里,在祖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以實際行動書寫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祖國更加繁榮強大,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進強說:“我們從小就在在海外歌唱祖國,我們就是在歌聲中瞭解祖國,熱愛祖國,我們是唱著歌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在船上唱歌,唱得淚流滿面,船離開了,送行的人也唱歌,非常激動人心。所以我們在長城,我們要歌唱,上山下鄉我們也唱歌,不管在青海的高原,內蒙的戈壁,在北大荒的風雪裡,在海南島五指山,福建廣東的沿海,湖南的洪災後壩頂,都有華僑努力工作的身影和嘹亮的歌聲。”


華僑華人支持祖國改革開放

陳進強談到改革開放初期,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很多社團主要配合國內招商引資。因為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國內很多項目找不到投資,也沒有技術及管理經驗,很多人想為家鄉的建設提供幫助,但是都不知怎麼參與,社團這時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廣大僑商率先在華投資建廠,並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同時,他們也積極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有一些僑胞愛國愛家鄉興辦各種公益事業。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外資的60%以上主要由僑商投資,外商在華投資企業中僑商投資企業約佔70%。僑資企業不僅為中國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現代化工業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改革開放之初,廣大僑商率先在華投資建廠,並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新僑在內的留學群體也積極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在中國積極引進的海外高端科技人才中,90%至95%是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

從1994年啟動引進科技人才的“百人計劃”開始,政府在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各種各樣的人才引進政策,大批學有所成的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從基礎製造業到高端科技的各行各業,華僑華人科學家都積極參與,有力推動了中國的國際化進程,推動了中國科技全球化合作與全球產業鏈的佈局,提升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很多海外僑胞通中博西,他們用自己所學促進中外友好合作,強有力地拓展了民間外交,推動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海外華僑華人與廣大留學人員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播者的角色,為中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正是通過海外華僑華人這個載體,中華文化得到廣泛宣傳,越來越多的國家舉辦了漢語學校或者漢語培訓課程,“學漢語”“中國通”等詞語越來越流行,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在全球範圍廣泛傳播,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改革開放時期,海外僑胞及港澳臺同胞不忘初心,牽掛家鄉的父老鄉親,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回報祖國。據官方不完全統計,僑胞和港澳臺同胞為慈善事業捐資總額已達1000億人民幣以上,國內眾多的教學樓、希望小學等等均為他們所興辦或建設,熱心慈善事業的僑界多位企業家入選“中國慈善榜”,中國的慈善事業從僑開始、由僑推進、由僑發展。

陳進強談到,改革開放時期,社團起了國外華僑華人和國內招商引資項目進行關聯的紐帶作用,現在中國已經開放多年,也是信息化時代了,所以不再需要社團為國外華僑牽線搭橋。我們的社團正在從另外的方面來服務會員,服務社會。


祖國七十華誕圓夢北京行

2019年,“香港僑界千人訪京團”活動在北京圓滿完成。香港華僑華人總會主辦的這次千人活動,也是為了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

陳進強說,老僑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鉅變的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遠渡重洋返國學習工作,把青春貢獻給了祖國,和新中國一起成長,不少人還是共和國同齡人。他們追夢一生,奮鬥一生,不但無怨無悔,還以生逢中華盛世為榮為傲。他們言傳身教,殷切寄望兒孫後輩繼續奮鬥、圓夢復興。

後來這些老華僑遷居香港,為香港順利迴歸和特區穩定繁榮又做出新貢獻。陳進強說這些老華僑70歲以上的佔近60%,是香港愛國愛港隊伍裡堅定的中流砥柱。如今這批奮鬥了幾十年的“港人”老了,他們有個願望,要到首都北京再看看,老華僑的不忘初心,是真正從內心裡面發出的願望,這是一種情懷。

“香港僑界千人訪京團”活動期間,千名老僑胞乘坐高鐵展開訪京行程,切身感受祖國現代化大工程高科技成就,暢賞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壯麗風光和祖國首都的雄偉風貌。他們參觀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等地方,漫步在北海公園和王府井大街,登上長城歌唱祖國……

陳進強說:“我們去過很多地方旅行,例如歐洲美國我們都去過,我們很多人也曾經去過北京,但我們依然想再去北京,北京是我們國家首都,對海外遊子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我們小時候在《人民畫報》裡看到北京,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是很深厚的一份感情,小時候種下的感情,是對祖國和北京的深厚感情。”

陳進強介紹,為了舉辦“香港僑界千人訪京團”活動,香港僑總的相關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成立於1993年,由一批在香港的愛國華僑所創辦。愛國、愛港、愛鄉、愛僑,這“四愛”是僑總創辦時立下的宗旨,僑總的會員基本是定居在香港的歸僑,他們大多數是上世紀回國參與建設,然後陸續遷到香港。

陳進強介紹說,以前很多中國人如果去東南亞、美國等地,常常會先找僑社團,因為當時的社會沒有保障,在僑社團可以得到互利和互相支持,華僑移民到海外都靠自己抱團,華僑社團建設是有歷史的原因。香港僑總也是這個角色,有的華僑無親無故,還靠社團給他送葬,華僑之間有什麼糾紛,也是社團出來調和,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了很多社會福利,病了有公立醫院,有糾紛可以通過法庭打官司,政府有退休金等,所以社團的福利功能慢慢退化,社團要跟上形勢,才有意義。通過舉辦活動讓現在的華僑緊緊團結在一起,也是僑總舉辦這次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的華僑華人愛國建港

陳進強回憶,七十年代數十萬歸僑與僑眷陸續從內地等遷居香港。他們赤手空拳,放下行裝,咬緊牙關為生活打拼,他們融入香港社會,共同譜寫了香港最輝煌的一段歷史,香港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身影,東方之珠有他們發出的一份光彩。過去數十年歸僑在香港奮鬥的故事,體現了人們經常稱頌的自強不息的“獅子山下的精神”。

愛國是華僑華人永恆的精神

香港僑界是香港繁榮穩定的柱石,是愛國建港最堅定的力量。


陳進強表示,新時代的香港僑總會繼續為會員做好服務,真正去關心他們,實實在在幫他們,給他們帶來好處。一個社團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歷史使命,所以現在要做的是團結廣大的會員,保護香港。

陳進強說,上一輩華僑經歷過嚴重的饑荒,或差點被抓壯丁,或兵荒馬亂可能命都保不住,經歷過太平洋戰爭,經歷過暴力排華,百年來華僑為了生存,四處飄泊,幾代人奮鬥就是為了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如今這些華僑很幸運地來到香港,找到了幸福的家園,他們特別珍惜今天的生活。

陳進強強調,堅決反對“港獨”及破壞香港的任何行為,反對任何“騷亂”“ 暴動”等危害香港的事件。為了自己的家園,社團發展到今天,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用選票支持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僑界永遠是香港繁榮穩定的柱石,是愛國建港最堅定的力量,將繼續為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維護香港社會繁榮穩定貢獻更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