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都是孩子的傾聽者,是對孩子有很大影響的人,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最好的一個方式。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我同事小王的脾氣很差,只要有一點順心就會吵鬧起來,而小王的孩子也是這樣的,小王認為孩子長大之後這個毛病可以很快就改正了,就沒有一直約束孩子。

等到了孩子上小學之後,就暴露了之前的小錯誤,變成了惡性循環的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等等。當小王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的時候,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期,竟然還動手打了父母......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都在增強,求知慾也特別的強,有了自我的意識。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裡錯誤的教育孩子,那麼就直接的影響孩子一生。

李玫瑾教授說:當孩子有這4種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慣著,該打就打!

1、發脾氣、摔東西

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會經常的摔東西,發脾氣。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主要還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習慣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這個時候家長儘量不要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讓孩子明白他這樣做事不對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2、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在兩歲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到了三歲之後,就會向父母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父母如果拒絕,通常都會使用哭鬧的方式“威脅”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如果孩子用哭鬧的方式“威脅家長”,家長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是無理取鬧,就越是不能滿足他,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威脅是沒有用的,也就不會再哭鬧威脅了。

3、沒有規矩

比如孩子總是喜歡用筷子敲碗,這就是很不規矩的一個行為。家長這個時候就要告訴孩子,用筷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這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我們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禮儀和規矩,要是孩子不懂規矩,在以後進入社會,都會被排斥。

4、不尊重大人

如今,有很多的孩子從小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和老人和父母的教育也會產生很大的偏差,老人更加的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孫子。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但這樣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一個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就會向大人出手,做出一些不尊重大人的行為。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的糾正孩子,把這種性格直接扼殺在“搖籃”中。

如果你家孩子有著4個“壞毛病”千萬不要慣著,該打就打,只有糾正了孩子的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孩子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習慣跟家長的教育是離不開的。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如何培養好孩子的獨立,有一個好習慣?

作為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愛好。閱讀,聽故事要代替手機和電視。閱讀的習慣要從小就給孩子培養,孩子兩歲就可以選擇給孩子看一些繪本,從繪本中學習,家長平時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繪本的力量!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就會為孩子指明成功的道路。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還是一張白紙,長成什麼模樣,完全是取決於父母的教導。在2—8歲是給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於培養孩子性格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父母可以誒孩子當做睡前故事來讀,還能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這本書一共有10冊主要是培養孩子如何與別人溝通,學會自立,學會和別人分享,學會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繪本中的圖畫也非常的適合孩子觀看,因為孩子對圖畫是非常的敏感的。好的習慣能夠決定好的未來,這套情緒和性格管理繪本可以幫到忙。

孩子“該打就打” 李玫瑾教授:這4個行為別慣著!長大改就難了


10冊不過是68元,平均一本不到7元,十分的划算,我相信,這應該是家長教育孩子最棒的一筆小投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