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与六祖,佛学学习笔记第36天

初祖与六祖,佛学学习笔记第36天

今天开始学习当下在中国鼎鼎大名的《六祖坛经》。他是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与佛学教导,由他的弟子编辑而成。我们之前说过佛陀说的,或者假借佛陀说的在佛学里叫经,而这部《六祖坛经》严格来说,是慧能的观点只能称论,而他敢称经,明显的禅宗要比其他宗派胆子大,向下禅宗“呵佛骂祖”的做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祖慧能加快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也正事如此,禅宗在中国传播的也就更广。在佛学脉络上,慧能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以一己之力把禅修搞了个天翻地覆,与传统禅修彻底决裂。慧能的弟子又把革命不断推进,这也就有了今天的这个佛祖不认识的禅。

《六祖坛经》里的六祖,是指慧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他的老师是第五代祖师弘忍,往前推到第一代就是人尽皆知的高僧达摩祖师。

禅这个字繁体写法单字上面不是点是两个口。不过你会发现很多寺庙里把两个口换成了点,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坐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说话,口要闭起来。专门有一种闭口禅,修行者无论有没有在打坐,都不能说话。禅宗初祖就是一个闭口禅的高手。

达摩祖师是南印度人,渡海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南北朝乱世。他在南方梁朝会见了崇信佛教的梁武帝,不过话不投机,于是渡江北上。传说渡江的时候找不到船,就折了一支芦苇,踏着它渡江而过,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到了江北之后,达摩的落脚之处,是当时属于北魏境内的嵩山少林寺,所以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

传说少林寺七十二绝技是达摩留下来的。其实早在达摩之前,少林寺已经有本土武术家了,不过少林寺是在明朝才以武术闻名天下。达摩是印度人,所以他初祖的身份仅仅是对中国禅宗系统而言,他在印度有另一套传承谱系,当然他也不是少林寺的初祖。

达摩的生平事迹扑朔迷离,大众最熟悉的应该是他在少林寺面壁十年,把影子都印在了墙上。他的修行方式大略可以确定,就是以壁观为核心,具体分为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为四项,分别是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壁观就是面壁,理入市说从理论方面来说,通过对佛法的理解来帮助坐禅,体悟真如佛性,解脱成佛;行入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分为四项:

第一,抱怨行,要做到“逢人不苦”。一般人遇到苦难难免会有忧虑,但是达摩告诉你,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你过去造了业,现在承受报应,是躲不了的。坦然承受报应就相当于对过去负责,一个对过去负责的人不应该抱怨。

第二,随缘行,意思是人生苦乐得失本来就是议因缘聚会,没什么好开心或者懊恼的。

第三,无所求行,就是教人无欲无求。这里是秉承印度的传统,认为人之所以要承受轮回的痛苦,是因为有各种欲望,没了欲望也就没了痛苦。

第四,称法行,是说时时刻刻遵守佛法的要求,以实践和义理相结合。

但是到了六祖慧能这里,就彻底否定了达摩祖师。他说:有些人指导别人坐禅,要人们坐禅的时候专注于佛心和清净,一坐就是很久,而且一动不动,以为这样就能修行成功。那些糊涂人还真的相信这套东西,那粪土当宝石的人比比皆是。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现在我们说禅宗分南北,南宗慧能讲顿悟,北宗慧能师兄讲渐进,渐顿之争是南北禅法的根本分歧。其实在慧能神秀之前,渐顿之别就已经有了,而且渐顿之别在慧能和神秀时代并不严峻,甚至是不大明确的。两人的根本分歧其实是坐禅与反对坐禅。神秀是壁观法门的正统继承人,而慧能则在南方反对坐禅。严格来说这不仅是南北禅宗的分歧,而是南婵宗与所有佛教派系的分歧,因为坐禅是佛教各个派系的共有传统。

慧能批判坐禅,看上去是养彰显直心是净土,并且注重当下。只有天真烂漫,率性而为,摆脱一切执着,才可当下解脱,得见佛国净土。这么看坐禅一动不动坐上很久,是太刻意了。慧能反对坐禅本质上是反对这种刻意和着力。

但是慧能也说,他的方法是针对上等根器的人,这种人率性而为也能悟道。隐含的意思是,但是对于普通根器的人来说,就只能按部就班刻意与着力的去坐禅训练自己了。

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积跬步以至千里,虽然缓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