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網絡上的各式游泳教學一定讓大家疑問很多。最近仍然有人會問,自由泳的划水路線究竟是S型還是直線。那麼,我們的自由泳划水路線究竟應該是S型還是直線型呢?

S型划水是怎麼來的?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70年代以前,專家通過水下攝影發現運動員手臂划水時,手並不是在身體中線下直接向後划水,而是採用屈臂和伸臂交替,划水路線呈S形的方式划水,繼而提出了劃“靜水”的觀點,認為水具有流動性的特性。曲線划水是為了劃到相對靜止的水或流速較慢的水,這比直線向後劃流動的水更省力、更有效,同時延長了划水路線。所以提倡按照這個划水路線來划水,甚至我們小時候也被這樣指導過。


牛頓第三定律是科學推進力解釋的首選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可是,無論是70年代後康西爾曼的伯努利原理推進力,還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牛頓第三定律推進力,都都認為僅僅從觀察得來的“S型”划水用來指導訓練,太不科學,所以就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和研究。最終以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力推進力為理論基礎,確定了相對科學的划水路線依據,當高水平運動員比賽時,在水下看幾乎為一條直線。


S型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我們通常會不假思索地掉進“S型”划水的陷阱,從不去考證為何要這樣划水,是誰究竟發明了這樣的划水路線,也不會去找找哪個世界級運動員會用這樣的划水路線。

1.結構決定功能——200斤的胖子游得出S型麼?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划水路線,通常游泳選手都是肩寬腰窄,在發力抓水的時候,鎖骨和肩胛骨必須處於穩定結構,來給前面的盂肱骨關節與手臂創造足夠的空間。而這個穩定結構的距離又是由更近端的胸廓決定的,所以自由泳入水後的抓水動作就必須有一個外劃的動作,來找到骨骼肌的最佳發力結構點。這也是我們常提到的抓水動作。

舉個例子,一個身體是倒三角形的人和一個身體是正三角的人,划水路線是絕對不同的。試想一個大腹便便的人從抓水到推水時的動作,他的手會本能的跟著身體外形結構和物理環境走,還是真的可以劃出一個“S型”的路線呢?如果他為了劃S型而去做這個動作,會不會因為肚子太大而沒有辦法走S型路線?


2.寬距移臂與窄距移臂的對比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菲爾普斯的外劃幅度小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霍夫的外劃幅度大

如果你看過菲爾普斯教練鮑曼的自由泳教學視頻,可以發現視頻中的還有一位女選手凱蒂·霍夫。相比菲爾普斯,霍夫的自由泳技術動作風格完全不同,她的移臂屈肘角度更大一些。更大的移臂屈肘角度意味著手的入水角度會更接近身體中線,如果霍夫想做出一個有力的抓水動作,就必須外劃到我們上面提到的骨骼肌最佳發力點,所以S型划水的上半段就形成了。因為要配合移臂時的弧度與整體平衡,所以在推水前手又會再次回到接近身體中線到位置上,這就形式了S型的下半段。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3.“S型”划水路線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以上兩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實際上不同的身體結構和動作技術風格決定了划水路線,而不應該刻意的去找所謂的“S型”的划水路線。如果你還在苦苦追尋是直線划水還是S型划水路線,可能是一件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


別再考慮究竟是不是“S型”划水路線,先去練習“抓水”動作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無論我們看到什麼視頻,教練如何給你改善技術動作,都要記得以反作用力推進力理論為基礎,優先找到“抓水”動作的感覺。找到抓水感覺會讓我們的自由泳擁有節奏,此時你可能早就不會思考是否還是“S型”的划水路線,只想拼命把自己“推”得更遠,“推”得更快;此時的你應該更加專注如何保持身體的平衡、流線型與動作節奏,至於劃出什麼樣的路線,做出這些環節自然會有一個“合適的路線”出現。


小結

過時了,你的自由泳划水路線還是“S形”嗎?

相信你瞭解這些內容,對自己的自由泳划水路線已經有了心中答案吧?至少“S”型划水路線還是直線划水路線,它都不再應該再成為你自由泳時一個迷惑的答案。

以牛頓第三定律為理論基礎,努力去找抓水點,是我們在練習自由泳時的核心。

你的游泳問題是我的動力源泉,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