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並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僧人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以玄奘為原型塑造出來的,歷史上的玄奘是一位有著多重貢獻的高僧,他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語,又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外國,豐富了我國佛經,也促進了國際文化的交流,所以,他的名氣是很大的。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還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經之人,而且不止一人。

唐僧並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僧人

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人是高僧法顯,他是現在的山西襄丘人,俗姓為龔,在家中排行第四。當時父母怕養不活他,就把他送進仙堂寺去做小沙彌,希望他能得到佛光的庇佑。

幾十年的修煉,使他對佛學的研究和探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當地學問最深的僧侶。當他發現現存經書有很多錯誤和殘缺時,為了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經求法的念頭。

一天,他在洗臉時,突然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衰老面容,便長嘆一聲道:“若再猶豫,我的夙願就要化為泡影。"”於是,在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的三月,年已62歲的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動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的西行。次年,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在這裡又有一批僧侶加入。

他們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陽關,進入白龍灘大沙漠。法顯一行不畏艱苦,冒險前行,經過17個晝夜,行程1500裡,終於走出了這片死亡之海。

之後,他們沿塔里木河向西北行進,到烏隸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又折轉南下,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漢。法顯在回憶這段行程時寫道:“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公元404年,法顯和道整終於來到了印度佛教發祥地,相傳這裡是佛祖釋迦牟尼生前居住說法最久的地方。公元410年,法顯踏上了歸國的征途,他的最後一個同伴道整留居印度不走了,他卻大志不改,孤身ー人前行。回國後,他被當時江西廬山東林寺的著名高僧慧遠接到南京講經和譯經。他歷時5年譯了經典6部,共63卷,計100多萬字。後來,已近暮年的法顯遷往荊州,於公元422年圓寂,享年86歲。

唐僧並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僧人

法顯

第二位取經人是高僧曇無竭,他本姓李,幽州黃龍人(今遼寧省朝陽市)。據《高僧傳》記載,曇無竭很小時就在龍翔佛寺出家,他潛心修煉,遵守戒律,在眾多僧徒中表現得出類拔萃,很快就成了龍翔佛寺僧眾中的佼佼者。

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又聽說山西有僧人法顯等躬踐佛國,從古印度取回真經,於是他立下哲言,決心親赴西天取經。

公元420年,曇無竭和僧猛、縣朗等25人,攜帶法器、食缽等物,從燕都龍城出發,向西行進。他們先到今天的青海,再出甘肅的河西走廊,穿過新疆吐魯番東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同行取經的25名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

歷經數年,最終到達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曇無竭在印度各地禮拜佛陀聖蹟,尋訪名師,學習梵文經典數年後,從南天竺搭乘商船,過印度洋、南海,行人安全抵達廣州。回國後,曇無竭住在江南弘揚佛法,直至去世。他將在西天尋求的梵文《觀世音受記經》譯成漢文後,廣泛流傳於南北各地,後收錄於《大藏經》中,為古今世人所傳通。曇無竭將在西天取經的遊歷與見聞寫成《歷國傳記》,欲傳後世,可惜此書早已失傳。

唐僧並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僧人

他們西天取經回來,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曇無竭帶回一部佛經,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他們為我國佛教文化發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作出的貢獻永遠值得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