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下屬:咱們這個項目推行到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了,怎麼說能停就停呢?

領導:成本太大,超支了,而且時間也逾期,只能馬上終止。

下屬:我聽很多人說,新系統比老系統優化了不少,現在換回老系統,肯定會出大問題!

領導:公司在這個新系統上超支太多,加上今年形勢不好,必須先堵住這個“流”。

下屬:項目不能停!兄弟們連續加班大半年,好不容易才有了現在的成果。

領導:……必須停,沒有討論的餘地。

下屬:你太武斷,哪有這麼當領導的!

領導:……


這段對話裡的下屬,如同是一千多年前蘇軾的“翻版”。

北宋時期的兩任宰相,前有力推改革的王安石、後有撥亂反正的司馬光,都曾為這麼一位“混不吝”的下屬頭疼不已。

在王安石眼裡,寫得一手好文章的蘇軾只會誇誇其談,在他本人主政變法時,又遭到蘇軾當眾指責,遂將蘇軾逐出朝廷;司馬光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在他組建內閣時,立刻把外放多年的蘇軾重新召回朝廷,可是也被蘇軾搞得一臉懵逼。

蘇軾究竟怎麼惹惱了前後兩任“項目總監”?

身處職場的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思考和借鑑?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熙寧元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全面主持“變法”要務。有皇上作堅強後盾,王安石上任之後雷厲風行,迅速推行《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一系列改革舉措,凡是對新政持異見者,包括司馬光、範鎮等朝廷重臣,要麼被清除出朝廷,要麼被“請辭”。“打擊異己”的政治高壓,在朝堂內外引來極大非議。

為了緩和與同僚的關係,王安石邀請蘇軾等人到家中赴宴。

席間有人論起變法的利弊,蘇軾按捺不住,欲一吐為快,對王安石說道,“下官想請問大人一句,《青苗法》自推行以來效果如何?”

王安石對自己的改革方案一向信心滿滿,“國家給農戶發放貸款,以資採買種子器具,收成之後還本付息,其餘歸農戶所有,百姓和國家各有所得,兩全其美。”

蘇軾道,“下官聽說的卻是,官府放貸利息達到兩成,每放出十貫錢,秋收後要收回十二貫,這麼高的利息百姓如何承受?”

王安石對此已有所耳聞,“有些富戶放貸常常是四分息、五分息,《青苗法》的兩分息並不算高,更何況有官府主導,富戶們就不敢再訛詐百姓。”

蘇軾擺了擺手道,“富戶利息高是不假,但不會強迫百姓去借貸。官府則不同,為了收取利息、完成新法的放貸任務,不論是否願意都得借,秋天不論能否還得上都得還,遇上年景不好時,沒有絲毫通融的餘地,不少人家為了償還債務而變賣家產。”

在座的人紛紛附議,王安石儘量心平氣和道,“你說得是貪官汙吏,這些人能有多少?大宋朝廷治下,大部分都是為國為民的好官。”

蘇軾一聽就急了,“事關民心所向,貪官汙吏不管多少,都直接影響變法的成敗。下官以為,變法應當先抓吏治,緩立新法,吏治不澄清,再好的法令推下去也會變成惡政!”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付諸無數心血的改革被說成“惡政”,不禁大怒,“《青苗法》所依是周公的成法,怎麼就成了惡政?”

蘇軾毫不退縮,針尖對麥芒,“此法盤剝百姓,強借強貸,難道不是惡政!”

兩人面紅耳赤,爭吵越來越激烈,一旁的人趕緊把兩人拉開,宴席不歡而散。不久之後,王安石面見神宗,蘇軾隨即被逐出“改革項目組”,下放杭州任職。


蘇軾與王安石的矛盾,表面上是對“變法”的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摩擦,實際上是站在不同層面看問題的必然結果。

王安石是項目總負責人,主要任務是把握全局、推進變革,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較高的容忍度;蘇軾是項目成員、參與者,他在聽說了一些問題後,就對整個項目提出質疑,這不僅對王安石的領導權威構成嚴重挑戰,也連帶使神宗對自己的看法有了動搖。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九歲的太子趙煦繼位。朝廷召回司馬光,任職門下侍郎,由他統領整肅朝綱,扭轉因“變法”而亂象不止的黨爭之禍。司馬光上任之後,舉薦了一批取代“舊黨”的可用之才入朝為官,其中就包括蘇軾。

蘇軾與王安石“水火不容”,但與司馬光交情深厚。司馬光是他參加制科考試時的座師,也是他進御史臺的舉薦人。

蘇軾與司馬光的分歧,源於對“熙寧變法”的態度。有太皇太后的支持,司馬光力主全面廢止各項舉措,真正的目的在於滌清“舊黨”對朝政的壟斷,恢復納諫。蘇軾反對全面否定新法,主張對於那些實施效果良好的措施,應保持下去,他沒看到問題的實質。於是,就找到司馬光當面“理論”。

司馬光沒料到自己親手提拔上來的重臣,竟然會反對他,好一會兒功夫沒有答話。蘇軾正想補充幾句,卻被司馬光打斷,“這事我自有分寸,你不必再說了。”

蘇軾不明就裡,看到司馬光敷衍搪塞,就急了,“怎麼不能說呢?大宋朝歷來提倡君臣共治,連天子都要聽臣下諫言,你如今只是副相,卻不容別人直言?”

蘇軾的高聲引來其它官員的側目,司馬光甚感窘迫,“不是不讓你說話,我正在忙……” 司馬光不想當眾爭執,可蘇軾偏偏要爭個明白,“還有什麼事比新法之廢留更重要?”

司馬光面露慍色,耐著性子壓低聲音道,“時至今日,‘變法’已是一些小人阻塞言路、結黨營私的手段。欲去此流弊,必廢除新法。”

蘇軾不以為然道,“小人之慮不足謂,天下哪有甘心做小人的?只要給他們一個機會,感化他們,就可’消合黨類,兼收幷蓄‘,化爭執為烏有,豈不更好?’”

司馬光心裡道,我連你都“感化”不了,何談那些小人?他望著越說越高興的蘇軾,暗自搖頭,這個熟讀聖賢書的門生,看待問題過於簡單化、理想化了,但是有些話又不能說得太直白。

司馬光沉下臉,一言不發。蘇軾看不出個眉目,以為他聽進去了,繼續道,“廢除新法的事,你再斟酌斟酌?”

司馬光壓住怒氣,從牙縫裡蹦出兩個字,“必廢!” 蘇軾一聽,立刻火冒三丈,氣呼呼地轉身離開了大堂,一路走一路高喊,“司馬牛!真是司馬牛!”

蘇軾越想越氣不過,要求退出司馬光的核心團隊,這等於是在與“舊黨”角力的關鍵時刻拆司馬光的臺。幸虧司馬光了解蘇軾的脾氣秉性,多次施以安撫,才讓蘇軾消停下來。


蘇軾與司馬光的衝突,本質上與他和前任“項目總監”王安石的爭論並沒有區別。

蘇軾之前反對“變法”,因為只看到了局部出現的問題,沒看到它實際上是宋神宗親自統領的變革,根本沒有回頭路;變法十七年後,蘇軾轉而支持“變法”,也是因為只看到了局部的益處,沒看到它實際上是太皇太后(與年幼的宋哲宗)力圖扭轉朝政亂象的必由之路。

蘇軾敢於直言進諫的態度,實為難得、可敬,但在進言的方式上,卻過於粗放、乖戾,一意孤行,只知道正面進攻,不懂得迂迴、宛轉。

時隔十七年,前後兩次與“項目總監”發生齟齬,直接導致仕途上的大轉折:公然挑戰王安石,被視為“變法”的障礙,下放地方任職;與司馬光爭執,雖然曾經的座師對他包容有加、沒有將其貶離朝堂,但蘇軾也受到了降職的處分。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從蘇軾與王安石、司馬光的“爭執“,我們可以做一小結,在處理與領導的關係時,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擺正位置。

作為下屬,首先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位置。

我們是參與者,不是決策者。通常而言,我們接觸到的只有一部分信息,而領導看到的是完整的圖像、是全局。但是,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認知錯誤,就是“以為”自己掌握了充足的信息,急於下結論、做判斷。正如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以為自己知道,但實際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擺正自己的位置,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謙虛、包容。當別人與自己意見相左時,要懷著包容的心態傾聽,分析其中的可取之處,就事論事。

第二,變換立場。

為了避免以偏概全的錯誤,我們可以試著站在領導的位置,對問題進行通盤考慮。領導喜歡替他著想、為他分憂的下屬,而不是固執己見、抱怨牢騷滿天飛的人。

變換立場,也意味著站在其他職能的位置,從上下游其它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這時,我們可能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提出這樣那樣的“不合理”要求,彼此溝通時會更加順暢,以此為基礎,才會建立起真正的團隊精神。

例如,如果我是做技術的,不妨考慮一下技術規格會如何影響原材料供應鏈;如果我是做運營的,不妨想想對客戶、對市場有什麼影響;如果我是做品牌的,不妨從財務和成本的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做IT的,新舊系統的切換對產品開發有沒有牽絆……

第三,做好準備。

在向領導提提交建議、發表意見之前,我們應確保自己做好了準備:依據充分的調查、詳盡的資料和縝密的分析,形成條理清晰、論證嚴謹、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凡在我們所研究的範圍內,儘可施展才華;在此之外,與我們無關,閉嘴不談。

除了表達態度——贊成或反對、支持或不支持——以外,我們的重點應該是提出建設性的方案,如果沒有,也最好暫時閉嘴。

工作不是叫外賣,發個點評就完事了。我們要讓自己有價值,就要紮紮實實地做些實事出來。

王安石說蘇軾只會在文章裡誇誇其談,固然過於偏頗,但若論擔綱國家變革的任務,蘇軾確實沒有王安石的能力。

其實,蘇軾在“挑戰”王安石之前,並沒有做好準備,只憑聽到的消息就下結論。他根本不知道,宋神宗借王安石之力搞變法,一方面意在富國強兵,徹底解決西夏党項人在西北為患,另方面也是藉此機會收攏權柄,加強集權統治。

第四,察言觀色。

在與領導溝通過程中,要注意領導的情緒反應。如果領導面露不快、長時間不表態、或者頻繁看手機時,就是明確地發出了信號:對你所說的既沒興趣、也不想聽下去。這時,就要及時、靈活地進行調整,或者再找合適的時間、在領導狀態好的時候溝通。

有的領導溫厚包容,即使他心有不滿,但不輕易表達出來。我們也要注意表達方式,不可固執已見。

第五,給足面子。

不論我們要表達什麼觀點、什麼建議,下屬在領導面前,一定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給領導面子,也是給自己面子,給自己留下後路。

不能像蘇軾那樣,只圖一時口舌之快、逞匹夫之勇,當眾怒懟領導,讓彼此都下不了臺,破壞了團隊氛圍,還將自己置於“失道寡助”的境地。

都說江湖兇險、職場難熬。其實,與領導溝通交流並不難,做到這五點:擺正位置、變換立場、做好準備、察言觀色、給足面子,至少保你不會重蹈蘇軾的覆轍。

蘇軾怒懟兩任項目總監:下屬有不同意見,該如何向領導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