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课,改变孩子“打人陋习”

曾擦肩而过,最终选择惠心千爱。

6岁多的小卫自小爱打人。上幼儿园时,老师让妈妈带来做感统训练,妈妈没同意,认为孩子打人是坏习惯,可以通过教育来纠正。


家人耐心地给小卫说教,妈妈温柔劝说,爸爸严厉批评,都没效,教到最后就是狠狠地打。每次被打,小卫都是很快认错,并承诺下次不再打人,但一转身就又忘记了,照打不误。


到了今年上小学,孩子还是照样打人,而且力更大了,打人更疼了,为此,妈妈常常被请去学校。无奈之下,妈妈想起惠心千爱来了,终于预约了感觉统合测评。


测评后,我把小卫『爱打人』的原因分析给妈妈听,同时讲明小卫目前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所遇到的困难、造成的原因、对未来的影响以及调整的方法,妈妈听明白了感觉统合失调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决定让孩子来接受专业的训练。


妈妈发现,孩子第二节课就有改变。

第一天来上课,班里所有的孩子几乎都给小卫打遍了。老师观察到,小卫许多时候是习惯性的随手一打,偶尔也会朝人的脸部或胸部打过去。


课后教研,老师们专门就“小卫打人行为”做个案研讨,并制定出教育、引导和帮扶方案。


第四节课,正好是我带课。我特意观察小卫,准备分析他打人行为的性质。观察了40分钟都没看到他打人,在训练中即使别人挡着他,他也耐心地等待,不催、不骂、不推、不打。


我跟妈妈确认:“孩子好像不打人了?”妈妈开心地说:“是啊!训练第二节课,就发现孩子变了,四节课下来,学校老师也说孩子不打人了。”


四节课,改变孩子“打人陋习”


接触感觉统合四年了,见证了太多孩子训练后的变化,但小卫的变化还是让我感觉到小小的惊喜。


五年的习惯啊,说改就改,哪有这么容易?可小卫却向我展现出了生命的奇迹和每个生命都是向上、向善、向好的本能。


我不禁感叹道:爱,就是良药。这里的『爱』,是指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爱』。


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你懂吗?

现在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给得再多,孩子感受不到,也等于零。爱孩子,首先是要先懂孩子。


孩子打人通常有下列原因:


1、交往需求。有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较低,语言发展跟不上人际交往的需求,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跟同伴交流,但又很想跟同伴玩耍。他就会用『打』的方式去交朋友,跑过去打别人一下,然后快速跑开,让别人来追,边跑边回头看,如果对方来追他,他就开心地跑,咯咯地笑。如果对方不来追他,他又跑过去打。


2、成长需求。当孩子手部敏感期出现时,他通常会打人,他需要通过『打』这个动作来感受自己手的力量和发展手部的能力。这种『打人』更多的是在好奇地探索自己的手。


3、自我防御。

触觉很敏感的孩子,别人一靠近他或碰到他,他感受到是别人对他的侵犯或伤害,所以先下手为强,保护自己。


4、保护财物。有些孩子还没学会正确的保护物品的方法或还没有能力去保护,所以会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动作『打』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5、发泄情绪。有些孩子还没有学会正确宣泄情绪的方式,情绪过不去时就会出手打人。


6、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挨打,所以他也把打人当作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7、惯性行为。不管是何种原因的『打』,时间久了,就变成习惯。


家长需要读懂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或需求,才能给到孩子最恰当的帮助,否则,用心帮助就成了帮倒忙。用心地爱,用力地爱,爱到最后『爱』变成碎心的『碍』或『害』。


孩子的第一次『打人』通常在一岁多,是一种生理需求,是手部敏感期出现时常有的一种行为(关于敏感期的相关知识,请读者阅读孙瑞雪老师的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和王臻惠老师的著作《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


此时,需要成人给予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来满足孩子『打』的需求,例如,成人可以提供枕头、塑料盆、不锈钢盆、凳子、水等不同材质的材料给孩子练习拍打,来训练手臂的力量和发展手的能力。


小小的孩子还不懂给“打”定义为坏习惯,越小的孩子,其所出现的行为更多都是基于身体发展需要,而不是出于主观上的故意。


而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内在发展的规律,只从对与错来评价和强行阻止孩子的行为。


孩子简单的生理需求被大人上纲上线,扣上一顶“坏习惯”的帽子,给予讲大道理,孩子会莫名的烦躁,情绪不稳定,会跟大人对着干,大人越阻止,就越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到了最后就真的成为一种坏习惯了。


惠心千爱感统训练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它由感觉统合测评师主课,能准确分析孩子打人背后的动机或原因,实施不同于孩子过去成长环境所接受过的教育,能同时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需求,所以效果明显。


例如:


5岁的女孩小童,每次一有人哭,她不管在做什么,都立马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跑去打人家的头和脸。我们推测小童是一种惯性行为,一了解,果然如此。因为每次她一哭,保姆就打她,所以她把哭与打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打人』惯性行为,说教难奏效,只能去制止。制止一段时间,不给她打人,切断“哭就要打”这条固化网络后,小童就不打人了。


7岁的男孩小申,第一天来训练,就把老师和孩子都打了个遍,边打边叫:“废物、废物。”我们分析小申是被成人『打』着长大的,所以他打人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带着深深的敌意。


对待像小申这样的孩子,我们不但不以暴还暴,相反,给他更多的关爱,同时强调家庭配合,停止打孩子。


第二天,小申打人现象就大大减少,一周后就不打人了,还帮老师维持秩序:“老师,某某打人。”“老师,某某叫我废物。”


方法对了,打人行为自然会消失。

小卫的『打人』,我们分析他既是手部敏感期的弥补同时也是一种惯性行为,需要给予足量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和正确的爱,而不是再给予无休止的说教和无效的打骂。方法对了,4天就有效果。


在训练中,我们还发现像小卫这类的孩子,家长给予提供的成长环境大多都是太过单一,不只是『打』这个敏感期包括其他敏感期也相应停滞,影响了孩子各个能力的发展。


这类孩子手的感觉特别迟钝,非常需要刺激。我们第一次用力打他的手时,他都会感到很吃惊,呆呆地看着自己的手,然后拉着我们的手要我们继续打他。


所以,家长如果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来惩戒孩子,是难以达到教育效果的。


另外,像小卫这类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单一给『打』的刺激还不足以让他停止打人的行为,因为,各神经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打人』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是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还没成熟,需要给予丰富多元的感觉刺激,例如给予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和安全有爱丰富多元的家庭环境,孩子全身各神经系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心满意足。身安,心就安,打人行为才会消失。


生理需求被满足,心里又感受到爱,孩子的『打人』行为自然而然就不翼而飞了,就这么简单!


01 该图片由OpenClipart-Vectors在Pixabay上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