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王树山书法原文

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般勤,画檐妹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这年辛弃疾四十岁,已南归十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作者原以为扶危救亡的抱负能得以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能被采纳。可是,事与愿违。作者反而因此遭到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他以为让他去他日思夜想的国防前线,并不如愿,还是让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行前,他的旧交王正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古人称接替自己职务的人为“同官”),并为他置酒送行,他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以此抒发长期积郁在胸的苦闷心情。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这首词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忧虑国家前途;二是写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三是,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写景为主。主要写春意阑珊,写惜春、怨春、留春复杂情感。以“更能消”三字起笔,提出“春事将阑”,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不存在了。作者留恋春光,“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最后“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咏史:“长门事”、“玉环”、“飞燕”。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片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为第一层。这是词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说明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没能如愿。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谁去诉说呢?“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发出警告。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被逼无奈情况下,唐玄宗把杨玉环缢死在马嵬坡。赵飞燕在汉成帝死后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摸鱼儿》这首词,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辛弃疾是大手笔。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来形容恰到好处。这首词抒写情怀,深微处已穷及心理的最底层,轻柔处如絮絮耳语,激烈处则头发上指,笔势变化,飞舞跌宕,词林少见。梁启超评此词说: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艺蘅馆词选》)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这首词艺术特点:一是用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的恰到好处。二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王树山书法 惜春长怕花开早-稼轩词《摸鱼儿》赏录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