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清·隨緣居士的《林蘭香》五七中,有一句:“人無百年不散之局,盛必有衰。”它所含哲學思想為:物極必反。縱觀歷史長河,盛極必衰彷彿已經成為了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逃脫不了的歷史宿命。

也許每一位開國皇帝建國之初,都懷揣著讓國家千秋萬世的美夢,但是,通常來看,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一個國家在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它的首創者往往都躊躇滿志,想要開闢一番驚天偉業,但任何一個新生的政權都非常的稚嫩。此時的它仿若一隻羽翼未豐的雛鷹,只有經歷一番風吹雨打之後,才能搏擊長空展現出自己的雄姿。

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所以,從我國曆史上的大多封建王朝來看,一個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並不是它剛剛建立的時候,而是經過幾代明君的勵精圖治之後。經過幾代人的共同經營,這個國家才算是正式步入到了強盛階段。但是,常言道:“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句話放在國家身上同樣適用。

人都是有惰性的,立國之初的幾代統治者,或許會對先祖創業的艱難感同身受,因而,他們會兢兢業業治理國家,彷彿自己做的稍有不好,便會辜負先祖的一片苦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激情會被逐漸消耗殆盡,權勢會迷惑人的頭腦,溫柔富貴鄉更是會消磨人的意志。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論這天下最有權有勢的人,那皇帝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既然已經要權有權要勢有勢,那麼,他們還有多大的動力去努力呢?此外,作為一國之君,他們所面對的誘惑往往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因此,一個國家越是到了後期,它的統治者越容易忘記先輩打江山的艱辛與不易。此時的他們,早已拋棄了祖宗勤勉治國的優良品質,在他們看來,自己接手一個國家就如探囊取物般輕鬆。人大概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即: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都不會太過珍惜。

因此,這些王朝後期的統治者,便大多抱著這樣的心理來治理國家。

但是,軍國大事又豈能兒戲?

有一句話叫做,“上有所行,則下必有所效”。如果,統治者都對國家政事輕忽怠慢,那麼,他手下的那些官員又怎麼會盡心工作呢?這樣的局面,一時之間或許不會造成太過嚴重的後果,但長此以往,必會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危害。如此一來,這個國家自然就會一步步走向下坡路。

這便是我國曆史上各個封建王朝的大致發展趨勢。接下來,讓我們就以元朝為例具體瞭解一下。

說到這個王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眾所周知,它是一個由少數民族一手打造的王朝。與此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中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王朝。中國雖處在一個各民族混居的社會背景下,但如果從人數上來看,漢族的人數遠遠多於其它各少數民族。

因此,難免會出現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漢族如果想要統治其它少數民族並不難。但如果其中某一個少數民族突然異軍崛起,不但想統治其它少數民族還妄圖統治漢族的話,那將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當然,他們之所以會頻頻受阻,不僅是因為漢族在人數上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還因為漢文化不但傳播範圍廣,連同化其它文化的能力都非常強悍。一個民族想要讓其它民族心悅誠服,自然得先從文化上同化對方。當兩個民族信仰相同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在認知上達到一致。

因此,只有具備了相同的認知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單從這一點來看,不得不說元朝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失敗。首先,它缺乏治國的胸襟,在建立王朝之後,不但拒絕民族融合,還大力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國家的子民按照民族來分成了三六九等。

這其中,更為嚴重的是,它竟然將國家人口的主力軍漢族列為了最末一等。在這過程中,元朝的統治者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政權已經入主中原,那麼,他們自然避免不了與漢族打交道。處在這樣一個漢族眾多的大環境下,元朝統治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和對方友好相處,反而是極力打壓對方。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了。他們無限制的盤剝與壓迫,不但沒能使那些受壓迫者徹底臣服,反而還激起了對方的反抗心理。

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常言道,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說,元朝的子民並不侷限於漢族,但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在數量上漢族依舊佔據了元朝子民的大多數。因此,一旦漢族聯合起來想要推翻這個政權,那他們的破壞力將非常驚人。

而且,在處理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元朝的統治者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他們低估了這些起義者的力量。在他們看來,自己作為草原上的男兒,幾乎個個弓馬嫻熟,又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原人可比的呢?或許正是由於這種輕敵的心態,在各地起義事件頻發的時候,他們仍舊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平定這一系列的農民起義。相反,他們採取了一種極為消極的態度來應對接連爆發的起義事件。

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時間,如果,元朝當局能在事發之際採取雷霆手段鎮壓的話,那或許能憑藉武力震懾住那些剛剛聚集起來的的起義者。可偏偏它對這件事情缺乏應有的重視,以至於,後期的事態發展嚴重超出了它的控制範圍。長此以往,使得元朝的國力一步步被削弱。當然,這只是元朝走向滅亡的其中一個因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導致這個國家一步步走向滅亡深淵的其它因素。

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一個國家想要謀求長遠的發展,首先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而到了元朝中期,這個王朝恰恰缺少的就是這樣穩定的政治環境。

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這個時期,元朝彷彿陷入了一個頻繁更換統治者的怪圈。正常來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一旦登上帝位,其執政時期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數十年都有可能。可是,到了中期的元朝,卻偏偏不是如此。此時的元朝,金鑾殿內的主人幾乎是三天兩頭更換。

然而,造成這樣的混亂局面,一方面是由於其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戰爭。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統治者們要麼死於政治鬥爭,要麼在對外戰爭的過程中被殺或被俘。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源於其激烈的內部鬥爭。

那些所謂的皇位候選人,在角逐皇位上幾乎互不相讓。即使在鬥爭過程中落敗,他們覬覦皇位的心思卻從未熄滅。當所有人都虎視眈眈的盯著皇位的時候,想必大家也不難想象那種局面的可怕。更何況,這場爭奪中最終的勝利者,並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完全壓制住那些對皇位蠢蠢欲動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使得皇帝輪流做的荒唐局面陸續上演。

元朝建立後,對漢人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直線衰敗無藥可救

但是,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通過內部鬥爭的方式上位的皇帝,首先想到的便是提拔自己的親近臣屬,以及打壓先帝舊臣。因此,皇位的頻繁更迭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朝臣之間的相互傾軋及國家政權的動盪。畢竟,當所有人都忙著去搞政治鬥爭的時候,又有誰會把心思放在處理國家政事之上呢?

久而久之,這個國家自然變得愈發動盪不堪。

此外,從那一時期皇位的頻繁更迭,我們也不難看出,那個時期的皇帝要麼沒有什麼太大的才幹,要麼一心沉迷於享樂而荒廢了國家政事。正所謂上行下效,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能以身作則的時候,我們又怎麼指望其手下官員能夠兢兢業業一心為國呢?因此,朝廷的腐敗及國家的日漸衰落便成了必然。

雖然,在時代大潮中每個王朝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倘若它能正視自身問題及早改正,那它也不至於後期深陷政治鬥爭的泥沼中無法自拔。如果,沒有後期皇位頻繁更替的事情,那這個國家的政局也不至於如此混亂;如果,沒有後期的混亂政局,那這個王朝也不至於落得個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