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題記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現在去十三陵,還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永陵,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規模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永陵建築獨特、規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十三陵之永陵


據一些資料記載,永陵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也曾經因此引發了眾多的猜測和考證,但是實際遙感探測已證實永陵內部全部積水,而且至今未發掘,也就無從證實這一揣測的真實性。但是嘉靖皇帝的故事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大禮儀之爭,更是伴隨著這位前清後暴的皇上走過功過參半的一生。

如果說,從十四歲被宣詔登基,是一個懵懂的少年,那四年時間的大禮儀之爭已經讓他成長為一個成年人。而之後的十三年,經過重重爭鬥,最終完成了對其父親的追認,前後十七年,朱厚熜取得了大禮儀之爭的最終勝利。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明世宗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於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即位不久,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勝利最終結束。


大禮儀之爭是朱厚熜的聰明選擇,政治根基不穩,怎麼能成大業?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大禮儀之爭


  1. 楊廷和的一手遮天,讓小皇帝無計可施

朱厚照駕崩當天,內閣首輔楊廷和在第一時間進後宮跟張太后提出他心目中的人選,他說,朱厚熜天生明敏,溫文爾雅,後天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明君的氣度。張太后同意了,後面便有了朱厚熜登基。

其實這是楊廷和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而且他的想法很簡單,朱厚熜不過十三四歲,容易控制。而且他還偽造了朱厚照的遺詔,先去了江彬的兵權,然後殺了江彬,再肅清朱厚照在北京城的一切痕跡,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迎接和控制新皇帝。

他使出了幾個手段:

  • 一是以迎接太子的儀式迎接朱厚熜,以便告訴朱厚熜,這個皇帝是我給你爭取來的。這一下馬威並沒有嚇到朱厚熜,他堅持要以迎接皇帝的儀式才進城,楊廷和妥協了。
  • 二是當朱厚熜提出要給他的親生父母大禮和稱號的時候,楊廷和又出來阻止,你繼承的皇位是從朱厚照來的,而不是你的父母,那你可以稱自己的父親為皇伯或叔父,而要稱朱厚照的父親朱祐樘為親爹。
  • 三是當朱厚熜提出想請外援,起用王陽明時,楊廷和極力反對,並且把王瓊排擠出中央政府。


當這位小皇上知道了楊廷和的厲害之後,他深刻地體會到,如果不扳倒楊廷和,那他的所有的想法都是白搭。但是由於楊廷和羽翼已豐,他一個小小的皇上肯定連跟他掰手腕的機會都沒有。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扭轉乾坤


2.任何事都會有轉機,一旦出現,把握住你便有了進一步的資本。

  • 轉機一:繼位四個月後,朱厚熜下令去迎接他的親孃進京,而楊廷和命令禮部,要以迎接王妃的禮儀,不能以皇太后的禮儀,朱母大怒,誓不進京,朱厚熜一怒脫龍袍,說,這皇上做的有什麼意思,我不幹了。楊這才退了一步,以迎接皇太后的儀式,但稱呼不能改。這一次,朱厚熜算是扳回了一局。
  • 轉機二:有人上書朱厚熜,他應該認親生父親為皇考,於是這一大禮儀之爭又重新被提起。
  • 轉機三:繼位一年半的時候,朱厚熜的祖母去世,楊指使一切從簡,惹惱了皇帝,他繞過楊廷和,直接任命張璁、桂萼等人直接進京任要職,一下子削弱了楊的勢力。
  • 轉機四:逼楊廷和辭職。楊廷和的勢力繼續被削弱。儘管後面還有些楊的追隨者大力阻止大禮儀,但是在張璁、桂萼等人強力支持下,朱厚熜終於給自己的父母上了尊號。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皇權的象徵


大禮儀之爭的勝利給朱厚熜的未來執政造成巨大影響,是他心裡一直忘不掉的痛


  • 可以說,大禮儀之爭對於朱厚熜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大禮儀之爭,顯然也使嘉靖開始嚐到了甜頭,充分認識到了皇權的巨大威力,並讓他在對大臣們無可奈何幾年之後,突然發現了一個能隨意對大臣們洩憤及報復的手段。對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初、高中年齡的半大孩子來說,在承受了三年多屈辱、壓抑及憤怒後,突然發現手中握有無可匹敵的巨大權力會導致什麼結果,幾乎已不言而喻。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皇權最大


  • 因此,嘉靖杖殺朝士之數量,獨步有明一朝,朝臣雖朝服亦不免冠帶受辱,所謂“中年刑法益峻,雖大臣不免笞辱……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四十餘年間,杖殺朝士,倍蓰前代”云云,並非毫無來由。我相信這不是他天性所致,無論如何,不能把責任全推給他一個人去扛,楊廷和以及“議禮”的諸臣,不管其起始主觀動機如何,客觀結果就是他們至少要對此種後果,承擔一半甚至大半責任。


  • 對朝臣和權臣一直持一種猜忌和不放心的態度,他甚至可以因為彗星出現而懷疑朝中有大臣擅權,從而導致張璁的去官離職。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大禮儀


  • “大禮議”事件對嘉靖個人的影響,還表現在他此後熱衷於禮儀制度,對孝悌人倫等問題極為重視。記錄了“大禮議”全過程的《大禮集議》,後來被他賜名為《明倫大典》,而議禮則成了嘉靖朝一個顯著政治特點,乃至於嘉靖有“議禮皇帝”之稱。


  • 只是禮儀制度再複雜也有盡頭,且禮制本無外生喜死喪而已。很多年後,當嘉靖發現皇家和世俗禮儀再沒什麼可以研究時,便轉而去研究虛幻的、可以無窮盡進行下去的道家禮儀,並因此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煉丹修道


  • 到最後,嘉靖終於成了一個成天穿著道家服裝的煉丹皇帝。我想,這其中有相當部分原因,是拜那些大臣們搞出來的“大禮議”所賜。


雙面人生,爭議評判,嘉靖四十五年,有所建樹,也有痴迷丹道。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中頗有作為,以不因循守舊的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他順應歷史潮流、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有利社會發展的一面,還應當看到,他的時代的許多建築,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壇,鍾祥的明顯陵、元佑宮等,至今仍顯現著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風采,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後日益腐化,朝政日壞,大禮議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局勢動盪不堪。嘉靖帝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抗倭圖


  • 主要成就:

1、“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補修長城和防禦工事,安定東南沿海地區。

2、“恤士民、賑災荒”,即體恤民情,減輕人民負擔,減免賦稅,賑濟災荒。

3、“興土木,修殿堂;興文化,建學堂“,發展教育,重視文學,發展藝術,帶動思想文化復興。

4、歷時十年,重錄《永樂大典》。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嘉靖通寶


  • 主要不足:

1、營建"大工"、毀商霸產、壟斷經營、強權購置,重稅盤剝,形勢惡化,商業萎縮,商道淤塞,衰敗漸顯。

2、祭禮改制,重複建設,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繼而引發權力鬥爭。影響深遠。

3、崇道禁佛,煉丹修道,不理朝政。

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

——《明史·世宗本紀》


結語:歷史總是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包括對皇帝的評價和評判,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


一個皇帝的好與不好,其實都是後人評說的,而以其在位四十五年的前後來說,他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儘管他煉丹修道,卻也連夜親自批覆奏摺,儘管他受大禮儀之爭的影響甚重,但前二十年卻也做出了許多革除積弊的事,所以,在史實記載中,對其評價還是蠻高的。

大禮儀之爭,對嘉靖影響深遠︱在位四十五年,大明朝盛衰的分水嶺

清明上河圖 部分


《明世宗實錄》:“神聖不世出之主”;“躬秉聖資, 出撫興運, 鏟奸剔蠹, 丕舉王綱, 肇修人紀。立極建中,,肇修人紀。凡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禮之製作,鹹稽謀於天,會通古今,經畫自心,毅然獨斷,一洗俗吏牽跡,經生守文之陋。……君臣奔走以受成,萬姓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協順,中外敉寧,聲教暨於交南,威靈於窮朔。蓋舉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覲揚之巍巍乎,盛矣!”


作者簡介:愛好文字,一直在寫,一直在悟,看得見美好,容得了不堪,正心正己,一路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