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朋黨之爭

唐代中後期,是一個昏暗的時代,外有藩鎮勢力割據一方,內有宦官作亂朝政,這個時候,唐王朝政府出現了朋黨之爭,朋黨的出現,使的唐王朝岌岌可危。

朋黨顧名思義,就是指為了一個政治目標,為了爭權奪利,排斥異己的一個集團或者派別,朋黨早在戰國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任何時代都有朋黨,並且“朋黨之爭”一直都是封建專制制度陰暗的一角。


“牛李”兩黨之爭的源頭

唐代後期,唐代的政治集團分裂成了兩個政治集團,一個以李德裕、鄭覃為首的,稱之為“李黨”,另一個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稱之為“牛黨“,李黨多出身於高貴的世家大夫,而牛黨普遍都是出身於寒門的士大夫,出身都主要以平民為主。

當時,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出任宰輔,朝廷正在進行考試,參加這場考試的有牛僧孺、李宗閔,在考試中,二人對朝廷的政務做出了批評,使的宰輔李吉甫大怒,認為二人的行為對於自己就是挑釁和攻擊,李吉甫因此下令,將主考官以下的人,全部貶官。這其中也包括了牛、李二人,李吉甫對於二人的報復不僅如此,而且在今後的官員升遷和評優中,都將二人剔除在外。

《李德裕傳》:始李吉甫為相,牛僧孺、李宗閔對策,痛底當路,吉甫訴於上,考官皆得罪。德裕則吉甫子也,宗閔、僧孺之怨德裕始此

原本大家都以為這件事情會點到為止,但是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卻不肯善罷甘休,為了出這口氣,在往後的朝廷政務當中,對於牛、李、二人是窮追猛打,尤其是在821年,科舉考場發生了”請託事件“,李宗閔(牛黨)和李紳(李黨)向後向主考官請託,但是發榜之時,只有李宗閔榜上有名,而李紳連上榜的機會都沒有,這使的身為李黨核心人物的李德裕大為惱火,因此他便聯合李紳,告發了主考官和李宗閔的請託事宜。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主考官和李宗閔全部遭到了貶官。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李德裕

李德裕這種小題大做的做法,使的牛僧孺、李宗閔大為不滿。朝廷官員之間也因為此事,分成了兩大陣營,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也逐漸從以往的忍氣吞聲,逐漸變為了反擊鬥爭,“牛李“朋黨之爭就次拉開了大幕。


“牛李”二黨之間的較量

822年,(牛黨)李逢吉掌權,成為宰輔之臣,便迫不及待的復仇起來,將李德裕(李黨)貶官,趕出了長安城,到了823年,(牛黨)牛僧孺因為自身清廉,為人正直,被皇帝李恆賞識,因此提拔他為宰輔之臣,此時,遠在京師之外的李德裕對於朝廷重用“牛黨”的大臣,內心翻江倒海,對於牛黨之人恨之入骨。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牛僧孺

829年得幸當朝宰相裴度的幫助,李德裕重新回到長安,出任宰相,而(牛黨)李宗閔也不甘人後,藉助宦官的力量,也出任宰輔,兩黨之間的較量也被拉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但是因為李宗閔有宦官為他站臺,用了不到數月的功夫,又在一此把李德裕趕出京師,隨後又將牛黨核心人物牛僧孺召回宮內,出任宰輔。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李宗閔

李德裕被貶後,出任西川節度使,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好事,吐蕃的一個將領,率眾來投降,使的李德裕大喜,李德裕喜的是他可以依據此事為功,向朝廷邀功,自己可以得到封賞,重新回到京師,但是當他把這件事情上書到朝廷的時候,卻遭到了牛僧孺、李宗閔的反對,向朝廷宣稱“大唐跟吐蕃和解,唯”信”與“誠”而已,得到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而失去信和誠,便不能立國,因此,下令讓李德裕退出了維州,交還降將,這個事情的結果是,吐蕃王把降將和他們的家屬隨從全部殺死,並且還對外諷刺唐王朝,這個消息不久就傳到了唐朝皇帝的耳朵裡,便將牛僧孺趕下臺,而李德裕因為在此件事情上有功勞因此被召回。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盡帥其眾奔成都。德裕遣行維州刺史虞藏儉將兵入據其城。庚申,具奏其狀,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燒十三橋,搗西戎腹心,可洗久恥,是韋皋沒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皆請如德裕策。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戍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彼若來責曰:‘何事失信?’養馬蔚茹川,上平涼阪,萬騎綴回中,怒氣直辭,不三日至咸陽橋。此時西南數千裡外,得百維州何所用之!徒棄誠信,有害無利。此匹夫所不為,況天子乎!”上以為然,詔德裕以其城歸吐蕃,執悉怛謀及所與偕來者悉歸之。吐蕃盡誅之於境上,極其殘酷。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


李德裕因為吐蕃降將的事情,得以重回京師,這個時候,本身有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夠讓兩個政黨握手言和,牛黨的京兆尹杜悰向黨首李宗閔建議,讓李德裕出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希望藉此事來緩和二黨之間的關係,但是李宗閔根本不同意,杜悰沒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讓李德裕出任御史大夫,這下李宗閔勉強同意,杜悰就欣然前去知會李德裕,此時,李德裕也知道伸手不打笑臉人,因此就欣然答應了,但是這件事情因為李宗閔的臨時反悔,而宣佈這件“破產”,而對面的李德裕則感受到自己被戲弄了,怒從心來,發誓和牛黨派系永不和解。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初,李宗閔與德裕有隙,及德裕還自西川,上注意甚厚,朝夕且為相,宗閔百方沮之不能。京兆尹杜悰,宗閔黨也,嘗詣宗閔,見其有憂色,曰:“得非以大戎乎?”宗閔曰:“然。何以相救?”悰曰:“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宗閔曰:“何如?”悰曰:“德裕有文學而不由科第,常用此為慊慊,若使之知舉,必喜矣。”宗閔默然有間,曰:“更思其次。”悰曰:“不則用為御史大夫。”宗閔曰:“此則可矣。”悰再三與約,乃詣德裕。德裕迎揖曰:“公何為訪此寂寥?”悰曰:“靖安相公令悰達意。”即以大夫之命告之。德裕驚喜泣下,曰:“此大門官,小子何足以當之!”寄謝重沓。宗閔復與給事中楊虞卿謀之,事遂中止。



第三,“牛李”兩黨之爭的盡頭。

833年,李德裕重新得勢,再次出任宰輔,他上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復仇,他聯合了御史大夫鄭覃,彈劾李宗閔,李宗閔因此被貶出京師,但是因為李宗閔背後有宦官勢力為他撐腰,宦官通過運作,將李宗閔又調回了京師,出任宰輔,這一下,又將李德裕趕出了京師。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宦官成了“牛李”兩黨之爭的獲勝的唯一因素

被貶到外地做官的李德裕此役過後,開始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得出了宦官很重要的結論,因此他便開始效仿李宗閔牛黨,與宦官們同流合汙,至此,在宦官的幫助下,李德裕回到了京師,再一次出任宰輔。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李德裕

843年,昭儀節度使劉從諫病逝,他的侄子劉稹,密不發喪,自領軍務,上書朝廷希望希望能夠世襲,但是宰相李德裕不許,派兵剿滅了劉稹,這個時候,李德裕也趁機誣陷牛僧孺、李宗閔等人與劉稹有過交往,並且這時一個叛將將領也出來作證,坐實了這件事情,使的牛僧孺被貶到了邊遠地區。

唐代的“李黨”和“牛黨”之爭,看似是政見不和,然則是朋黨之爭

“劉稹事件”是牛李黨爭的終點

李德裕本身想以“誣以謀反”之罪,將牛黨派系的人屠殺殆盡,但是因為牛黨背後有宦官支持,所以只是被貶官,下放,李德裕因為剪除了牛黨的勢力以後,自己就能夠一家獨大,但這僅僅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新任皇帝唐宣宗即位後,並不喜歡李德裕,將他也貶出了京師。

《舊唐書·李德裕傳》:宣宗即位,罷相,出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

就這樣,“牛李”,二黨之爭以二黨核心人物被貶官作為結束,並且這些核心人物都死在了被貶之地,朋黨之爭從821年到846年,為時二十五年,幾乎每年都要發生“轟然而至”和“轟然而去”的浪潮,李黨當權,李黨的黨羽全部調回,牛黨黨羽則被趕走,牛黨當權時亦是如此,他們之間的矛盾點不在於政見不合,而是人和人之間的私人恩怨。


“牛黨”與“李黨”之間的爭鬥,是因為兩個人的恩怨而起,兩個人的私人恩怨引起了兩個集團的爭鬥,拉入了更多的官員參入其中,其中宦官勢力則成為了這兩黨成敗的關鍵因素,而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政治資源,使的末代唐帝國進入到了一種新的漩渦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