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這兩年,“跨界”在很多領域裡面都頗為流行,在移動互聯網的大背景之下,似乎任何領域都可以玩“跨界”,所有似乎都覺得不“跨界”就會被時代拋棄。就連綜藝界也都開始在“跨界”上做起了文章,像“跨界喜劇王”“跨界歌王”等節目層出不窮。在傳統行業內也不乏“跨界”的案例,比如眾多企業爭相湧入“跨界造車”的陣營中,試圖在汽車產業中分到一塊蛋糕。

隨著跨界這一詞彙不斷深入到各行各業,每家企業都渴望著自己也能拿出點跨界產品。於是,在各行各業的努力之下,“跨界造車”彷彿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行業熱詞。從百度、蘋果等科技公司頻頻“觸電”汽車,到現如今恆大房地產企業旗下的恆馳新能源汽車……全球的汽車產業在一瞬間變成了很多品牌都想要觸碰一下的風口。

“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跨界造車”這一個比較新銳的問題,行業內外諸多人士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讚賞的人覺得這是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好時機,也是汽車產業變革的大時代之下必然發生的事情;質疑的人,卻覺得在這麼多“跨界造車”的企業當中,不乏有一些企業是在蹭汽車產業的熱度,嘴上說著要造車,實際是打著跨界造車的旗號,給自己的企業品牌造勢,而並不是真心實意地想要進入到汽車行業裡,用心造車。

事實上,“跨界”作為一種概念,是展示企業獨特觀念的一種重要方式。好的跨界產品,不僅僅可以提升品牌形象,還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現在很多的企業只將跨界造車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沒有拿出成績,這可能也是備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對企業來說,跨界一定是沿著企業的核心能力進行延展拓寬的,而不是盲目的瞎跨。就像是樂視的造車風波所表明的一樣,當企業盲目地擴張其產業鏈,把手伸到了與自己企業和性能力不相干的領域的是,那必然是對企業的拔苗助長。

“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在新場君看來,無論是什麼品牌和產業,都一定有它獨立且必須遵循的成長規律,這個是不可打破的。那麼一個品牌的跨界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與其現有產品相互關聯,而不是另起爐灶。而且跨界到新領域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以搭建起一個完整的生產鏈,進而生產出一款既能凸顯企業核心能力,也符合新領域傳統產品概念的優質產品。所以作為企業,永遠都不要為了追求新潮,而去做與自身品牌不符,脫離企業核心能力的跨界。

要造車,先搞定技術

說到汽車行業,就不得不提到技術。光有這些跨界企業自由的技術手段那肯定是不夠的。所以面對這些突然出現在汽車行業的“新選手”的時候,新場君認為不必要對他們有成見,或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因為,汽車產業在當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了大變革時期,那麼新的技術或者新的企業走進汽車行業,大家強強聯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畢竟,汽車終將是要向著“互聯網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正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造車或者進入汽車產業的初衷是什麼?畢竟,我們不可以只是有美好的願景,而不付諸實踐。

“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因此,汽車行業在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種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必須迴歸到汽車行業的本質。應當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汽車的生產製造、性能提升、材料升級等....因為這些是決定一個產品能走多遠,能給予整個行業多少推動力的核心內容。

科技公司、互聯網企業跨界造車,會為汽車業注入新鮮血液,促使汽車進入到二次升級換代。但正如新場君前面提到的一樣,造車就是造車,而不是蹭熱度。掛著羊頭賣狗肉必然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與其把跨界造車當做一個企業營銷的手段或噱頭,倒不如多想想如何研發更好的技術。有了技術,中國的汽車產業才可以蓬勃發展,也能夠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與國外的汽車產業過過招,掰掰手腕。

事實上,跨界造車的背後一定是汽車行業的升級。首先是技術升級,與移動互聯網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才可以讓汽車更加“互聯網化”。當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汽車行業一起快速發展,就意味著新的汽車時代已經到來。

無論是自動駕駛,汽車智能錢包,又或是車載微信,其實汽車也在向著快捷,高效,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跨界造車為我們帶來的智能汽車是值得期待的。但與其同時,我們又不可以讓智能化代替了汽車本身的用途—出行。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忽視了人們對於汽車最核心的需求。

“跨界造車”是強強聯手還是盲目跟風

在新場君看來,這些跨界造車的企業,其本身的優勢,如果可以與國內的汽車企業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從設計到營銷全部進行優化,那麼我們的汽車產業一定可以和跨界企業一起進入新世紀科技革命的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